【摘 要】
:
工具理性作为多元理性的一种范式,其意是指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力图通过制度的移植、设计、建构和完善,以保障公民个体民主、自由权利的实现.在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形成的进程中,工具理性中的制度理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具理性的立论基础引领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价值方向;工具理性的制度关切奠定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希冀偏好;工具理性的思维特征形塑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认知理路;工具理性的核心主张助推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行为模式.
【机 构】
: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620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上海20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理性作为多元理性的一种范式,其意是指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力图通过制度的移植、设计、建构和完善,以保障公民个体民主、自由权利的实现.在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形成的进程中,工具理性中的制度理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具理性的立论基础引领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价值方向;工具理性的制度关切奠定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希冀偏好;工具理性的思维特征形塑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认知理路;工具理性的核心主张助推了自由政治浪漫主义的行为模式.
其他文献
○王教授,您好!您在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翻译和研究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果。能否描述您是怎么走进海德格尔哲学的?●我最初研究海德格尔哲学大致是由于两个机缘。一个是我和德语的机缘。在大约9岁的时候,我经过考试,被选中入读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德文。这让我开始对国外尤其是德国的文化发生兴趣。另一个机缘是在“文革”刚结束时,有一个工农兵学理论的培训班,单位领导见我对理论有兴趣,就让我去参加。
从《中国通史》到《世界通史》从社会学、教育学到逻辑学、美学全面展现周谷城一生学术之全貌《周谷城全集》全面收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谷城已发表的各类论著、诗词、译著及未公开刊布的书信,共计496万字,分16册。
“蜑民”作为江海水域生态体系和东南地域社会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东南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意义,正在得到学界的关注。在清代福建沿海的地域社会和文化中,“蜑”并不只是一个历史延续的“族群”事实或者某种“底边社会”的结构。无论是作为一种生计模式,或者作为一种社会行动的“场域”,或者作为一种制度—身份的语言,或者是作为一种文化分类的标签,“蜑民”既身处各种“边界”的定义之中,又不断打破种种“边界”,而这一状况所反映的正是明清以来地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流动性特征。本文以一通嘉庆年间的碑铭为中心,并把它置于文献与田野的多重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到新世纪前后发展为与新实践美学的论争,长达二十余年。它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思想解放的结晶,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场论争成为继1950年代和1980年代两次论争之后的第三次美学论争,它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多元和繁荣。
根据经由罗素流传开来的一种观念,所谓"逻辑分析"就是把蕴藏哲学及科学问题的自然语言句子翻译为包含变项和常项的现代逻辑句式,并由此揭示我们日常话语的深层思想结构或曰"逻辑形式"。在此观念中,现代逻辑被赋予了对哲学及科学进行"逻辑分析"的独特功能。然而,正是在期待和维护现代逻辑的此种角色担当时,不仅是逻辑初学者而且职业哲学家都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困惑,尤其是"逻辑分析多元化"难题。这些困惑或难题,与其说可能引起了人们对现代逻辑之应用价值的怀疑,不如说已经促进逻辑哲学家对于现代逻辑之功能定位的
中西哲学比较是近代以来所有"在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基本语境,而构建"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是目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狭义的或直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工作相比,西方哲学的系统引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百年书写,是更加值得重视和梳理的历史经验.中西哲学比较深入开展的同时,其困境也日渐凸显:距离会通中西马三大哲学传统构建中国哲学当代形态的目标,一度似乎不是愈近而是愈远,并在世纪之交遭遇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问题的矛头所向,既质疑"中国哲学史"书写的"中
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做出的最为独特的哲学贡献是将理由与原因严格地区别开来.正是基于这个区分,他对遵守规则现象及语言现象的本性做出了独特的说明.此区分不仅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居于核心的位置,而且也在当代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和行动哲学的讨论中占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做出这种区别的哲学家.不过,这个断言与一些哲学史家的观点相背.著名康德专家艾利森声称,康德在其著名的理知因致性学说或自由学说中就已经做出了-至少应该做出了-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理由与原因之分.这种解读是错误的.
随着自然科学革命的推进和传统人文领域的式微,精神科学的奠基逐渐被提上日程.精神科学、人文科学有没有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这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在当今学术语境中依然显示出紧迫性.人文科学最初由维柯奠基,以诗性逻辑阐明人文知识的合法性,却忽略了知识的起源和有效性之区分;狄尔泰通过建构描述心理学和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精神科学的奠基与证成上迈出关键的一步,不过他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认识论的框架;在精神科学的自我确证之路上,伽达默尔接力前行,其哲学诠释学证明了精神科学与理解的本质关系,确立理解的对话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是一个庞大的叙事,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基于中国式赶超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提炼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成果和原创性理论,既展现了本土特征,又具有与西方发展经济学相洽的学理.以要素解放和配置效率提升以及兼顾公平为逻辑主线回答中国式赶超增长和结构转型成功的原因,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
基于宏观、历史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范式,我们尝试建立一种理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发展视角.在这一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是适应农业农村农民职能定位历史性变迁的制度重构过程;是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和集体经济职能转型,重塑国家、集体和农民关系的过程;是对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双重职能动态演变的适应性调整过程;是包含农村土地产权的实现机制,在发展基础上通过配套改革实现从法律权利到经济权利转变的系统演进过程.在对发展的解释上,西方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私有产权有效论和公有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