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一篇小学语文老师口语交际课的经验体会。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扭转当前语文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只是充当发言次序的点名人,而不能融入其中成了袖手旁观者这一错误的教学方法上和大家作一探讨。
关键词:语文老师 口语交际课 融入其中 引导、启发 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落实这一任务的口语交际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口语交际课上,教师成了袖手旁观者。
笔者曾观看过一堂课改实验区的口语交际录像课——《成长的烦恼》。其程序大致如下:一、老师引出课题《成长的烦恼》,二、学生讲述种种烦恼;三、学生相互提出解决烦恼的办法;四、老师小结本堂课。统观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发言,看似这样以来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原则,故而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整堂课老师在干什么呢?只是充当负责发言次序的点名人,整堂课从头至尾教师不指导,不提示,也不提要求。尽管是样板课,但还是不能打消我心中的疑团,难道这样做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吗?观摩后我和同事也尝试着去效仿,结果发现学生在写《成长的烦恼》这一课题时,有一部分同学这样写到:星期天正在家中看电视,妈妈却让我干家务活(扫地、擦桌子),我真烦恼,有的同学的烦恼则是因为要帮妈妈择菜,很显然,以上这两件事情只是“我不高兴去做”。还上升不到烦恼,是短时间发生,瞬间即过的。而烦恼则是在一定时间内缠绕着自己,或多或少影响了自己身心健康的,挥之不去的阴影。由此可见,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的导向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本人认为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不应选择“全线退出”而应更巧妙地介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启迪他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价值,存留认知的精华,从而确定了其作文的立意。因为决定一篇文章可读性的关键之一,就是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立意,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给作文立意。
曾经一度,学生作文需打假的呼声很高,搞得老师们似乎觉得只要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真话,就能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作文。但是老师们想一想,同样是“诉真情”,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己的偏狭体验,而是透过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岂能袖手旁观。
新课改大力倡导作文要有“创新思维”,主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说自己想说的话”。但关键的问题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出的一大堆心里话,其中哪些内容具有开阔的思想,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有对人生的关怀,同时又渗透出与时俱进的年轻气息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口语交际课上,不能仅仅做听众一味的袖手旁观,而是要做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点拨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的帮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确定较高格调的立意。
例如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训练课,课题为《父母的爱》。笔者在上这一课时,才刚刚导入课题,同学们就很感兴趣,大家纷纷发言,争相谈论自己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但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中,我发现他们在对父爱母爱及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误区,如:只注重一些表象的爱意。学生一般认为父母给我买新衣服时,感到父母是爱我的,妈妈帮我完成我自己的拾花劳动任务,就是对我的爱,甚至有一半的学生说,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能感到父母是爱自己的。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本单元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其中的儿子就是从父亲对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语中和默默付出的行动中,品味出爱的,这种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爱,难道不能给学生以启发?于是,我问同学们:《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中最让你感动是哪一部分。有同学回答:是父亲执着的用双手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救出儿子这一部分。“那你打开书,把震撼你心灵的那一段,给我们大家有表情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请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这一场景”然后我又提出这一问题:在你的生活中还有过别样的有关父爱惑母爱的体验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观察生活更仔细了,对爱的定位更准确了,学生写出了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独到见解。例如:一位学生说到:“我从小身体一直不好,体弱多病,在医生的建议下,父亲就带我晨练,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我从心里恨父亲的残酷。不料在‘三九’里的一天,父亲感冒发烧了一夜,我甚至有点暗自高兴,心想第二天一准可以睡个懒觉,没想到第二天清早,父亲穿上了久违的皮大衣,仍陪同我跑步,望着身影臃肿、体态笨拙,第一次落在自己后面的父亲,我不禁潸然泪下。”还有一位曾因跟父母闹别扭,负气离家出走的学生说到:“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人,爸爸妈妈只顾忙工作,直到那天我离家在外多日,由于钱花光了给爸妈打去电话,通话时,当电话那端传来爸爸那急促的喘气声,我才明白原来爸爸是爱我的。”由此可见,是老师的引导、启发才使学生作文有了较高层次的立意。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融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切准课题的“主动脉”,而且能针对学生谈话的内容,及时给予点拨。也正是有了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的引导作用,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既真实反映客观事物,又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作文。
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融入其中,及时、准确地帮助学生找准作文的“切入点”正确指导学生给作文立意,才能使学生在真诚感情的自然流淌中“立”出闪烁思想智慧的“意”。
关键词:语文老师 口语交际课 融入其中 引导、启发 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落实这一任务的口语交际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口语交际课上,教师成了袖手旁观者。
笔者曾观看过一堂课改实验区的口语交际录像课——《成长的烦恼》。其程序大致如下:一、老师引出课题《成长的烦恼》,二、学生讲述种种烦恼;三、学生相互提出解决烦恼的办法;四、老师小结本堂课。统观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发言,看似这样以来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原则,故而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整堂课老师在干什么呢?只是充当负责发言次序的点名人,整堂课从头至尾教师不指导,不提示,也不提要求。尽管是样板课,但还是不能打消我心中的疑团,难道这样做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吗?观摩后我和同事也尝试着去效仿,结果发现学生在写《成长的烦恼》这一课题时,有一部分同学这样写到:星期天正在家中看电视,妈妈却让我干家务活(扫地、擦桌子),我真烦恼,有的同学的烦恼则是因为要帮妈妈择菜,很显然,以上这两件事情只是“我不高兴去做”。还上升不到烦恼,是短时间发生,瞬间即过的。而烦恼则是在一定时间内缠绕着自己,或多或少影响了自己身心健康的,挥之不去的阴影。由此可见,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的导向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本人认为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不应选择“全线退出”而应更巧妙地介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帮助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启迪他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价值,存留认知的精华,从而确定了其作文的立意。因为决定一篇文章可读性的关键之一,就是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立意,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给作文立意。
曾经一度,学生作文需打假的呼声很高,搞得老师们似乎觉得只要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真话,就能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作文。但是老师们想一想,同样是“诉真情”,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己的偏狭体验,而是透过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岂能袖手旁观。
新课改大力倡导作文要有“创新思维”,主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说自己想说的话”。但关键的问题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说出的一大堆心里话,其中哪些内容具有开阔的思想,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有对人生的关怀,同时又渗透出与时俱进的年轻气息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口语交际课上,不能仅仅做听众一味的袖手旁观,而是要做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点拨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的帮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确定较高格调的立意。
例如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训练课,课题为《父母的爱》。笔者在上这一课时,才刚刚导入课题,同学们就很感兴趣,大家纷纷发言,争相谈论自己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但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中,我发现他们在对父爱母爱及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误区,如:只注重一些表象的爱意。学生一般认为父母给我买新衣服时,感到父母是爱我的,妈妈帮我完成我自己的拾花劳动任务,就是对我的爱,甚至有一半的学生说,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能感到父母是爱自己的。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本单元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其中的儿子就是从父亲对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语中和默默付出的行动中,品味出爱的,这种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爱,难道不能给学生以启发?于是,我问同学们:《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中最让你感动是哪一部分。有同学回答:是父亲执着的用双手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救出儿子这一部分。“那你打开书,把震撼你心灵的那一段,给我们大家有表情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请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这一场景”然后我又提出这一问题:在你的生活中还有过别样的有关父爱惑母爱的体验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观察生活更仔细了,对爱的定位更准确了,学生写出了自己对人和事物的独到见解。例如:一位学生说到:“我从小身体一直不好,体弱多病,在医生的建议下,父亲就带我晨练,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我从心里恨父亲的残酷。不料在‘三九’里的一天,父亲感冒发烧了一夜,我甚至有点暗自高兴,心想第二天一准可以睡个懒觉,没想到第二天清早,父亲穿上了久违的皮大衣,仍陪同我跑步,望着身影臃肿、体态笨拙,第一次落在自己后面的父亲,我不禁潸然泪下。”还有一位曾因跟父母闹别扭,负气离家出走的学生说到:“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人,爸爸妈妈只顾忙工作,直到那天我离家在外多日,由于钱花光了给爸妈打去电话,通话时,当电话那端传来爸爸那急促的喘气声,我才明白原来爸爸是爱我的。”由此可见,是老师的引导、启发才使学生作文有了较高层次的立意。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融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切准课题的“主动脉”,而且能针对学生谈话的内容,及时给予点拨。也正是有了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的引导作用,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既真实反映客观事物,又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作文。
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融入其中,及时、准确地帮助学生找准作文的“切入点”正确指导学生给作文立意,才能使学生在真诚感情的自然流淌中“立”出闪烁思想智慧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