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多年来高考及平时的测试来看,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得分是偏低的。我通过对学生平时测试答卷的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读懂诗意而乱答一通,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可见,只有准确解读诗意,才能敲开诗歌鉴赏的大门。但是,要做到准确解读诗意并不容易。一是语言障碍,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古今变化大;二是语法障碍,古典诗词受格律的制约,语法上产生一些古今差异;此外诗歌使用意象、讲究用典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等因素也会给学生解读诗意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指导学生准确解读古典诗歌?
一、积累文言词语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很多古代的词语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词义范围扩大或缩小,有些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有些古今义已完全不同,有些已消失不用。如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是“可爱”之意,而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可怜”却是“可惜”之意,都跟今义有区别;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意为“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今天却被当作是贬义词,感情色彩截然不同。这样的现象很多。如果用现代语言去解读古典诗歌,要么读不懂,要么会造成误解。因此,要读懂古典诗歌,就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古今变化,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
二、积累意象典故
意象是古典诗歌意境的组成部分,诗歌表情达意要借助意象,而我们要解读诗意,鉴赏诗歌,也要借助意象。我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些传统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月亮象征思乡怀人之情,也暗寓团圆、美好的祝愿。杜甫《月夜》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出了因叛军围困长安而被困的诗人对远在鄜州的妻儿的苦苦思念之情;李益《从军北征》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出了久戍边塞的将士抬头望月,油然而生的悲苦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却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普天之下不能团圆之人也能“共享千里之明月”的美好祝愿。其他的传统意象还有很多,如松菊象征高洁,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
古典诗歌中还常常引用典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和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
要读懂古典诗歌,就要留心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了解诗歌中典故的出处和相关的历史事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积累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和典故,把握常用意象特定的用法,掌握典故含义。
三、知人论世
“诗言志”,诗人的人生经历往往影响其思想倾向,这种影响也在其诗词创作中反映出来。同时,诗歌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来理解作品的所谓“知人论世”的方法,也是解读诗意的途径之一。
如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于21岁时率二千义军抗金,号召上万士兵归宋,然而归宋后的辛弃疾空有满腔雪耻复国的愿望,却因屡遭疑忌打击,终被闲置而抱憾终身。了解了辛弃疾其人其事,就不难读懂其词中隐含的力图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了。李商隐,生活在走向衰落的晚唐,又身处“牛李党争”的夹缝而受排挤,一生抑郁不得志。了解了李商隐的不幸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也就不难理解其诗中隐含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世运衰微的感慨和对帝王荒淫奢靡的讽刺了。
因此,要做到更准确地解读古典诗歌,就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了解作者情况,并结合历史科的学习熟悉不同朝代及同一朝代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特点。这样,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就能很快地把作品和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对号入座,从而减少解读过程中的偏差或误解,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多记多背
北大教授钱理群在《沉潜十年》一文中谈到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朗读、背诵,在反复朗读背诵中知识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古典诗歌的学习一定意义上是记诵之学。因此,可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歌,如每星期5首,一个学期就能背诵100首,高一高二加起来有400首,数量也相当可观。通过大量的记诵,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潜移默化而为语感和美感,长期坚持,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必然大大提高,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积累文言词语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很多古代的词语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词义范围扩大或缩小,有些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有些古今义已完全不同,有些已消失不用。如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是“可爱”之意,而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可怜”却是“可惜”之意,都跟今义有区别;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意为“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今天却被当作是贬义词,感情色彩截然不同。这样的现象很多。如果用现代语言去解读古典诗歌,要么读不懂,要么会造成误解。因此,要读懂古典诗歌,就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古今变化,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
二、积累意象典故
意象是古典诗歌意境的组成部分,诗歌表情达意要借助意象,而我们要解读诗意,鉴赏诗歌,也要借助意象。我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些传统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月亮象征思乡怀人之情,也暗寓团圆、美好的祝愿。杜甫《月夜》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出了因叛军围困长安而被困的诗人对远在鄜州的妻儿的苦苦思念之情;李益《从军北征》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出了久戍边塞的将士抬头望月,油然而生的悲苦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却借月亮表达了作者对普天之下不能团圆之人也能“共享千里之明月”的美好祝愿。其他的传统意象还有很多,如松菊象征高洁,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
古典诗歌中还常常引用典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和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
要读懂古典诗歌,就要留心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了解诗歌中典故的出处和相关的历史事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积累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和典故,把握常用意象特定的用法,掌握典故含义。
三、知人论世
“诗言志”,诗人的人生经历往往影响其思想倾向,这种影响也在其诗词创作中反映出来。同时,诗歌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来理解作品的所谓“知人论世”的方法,也是解读诗意的途径之一。
如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于21岁时率二千义军抗金,号召上万士兵归宋,然而归宋后的辛弃疾空有满腔雪耻复国的愿望,却因屡遭疑忌打击,终被闲置而抱憾终身。了解了辛弃疾其人其事,就不难读懂其词中隐含的力图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了。李商隐,生活在走向衰落的晚唐,又身处“牛李党争”的夹缝而受排挤,一生抑郁不得志。了解了李商隐的不幸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也就不难理解其诗中隐含的怀才不遇的感伤、世运衰微的感慨和对帝王荒淫奢靡的讽刺了。
因此,要做到更准确地解读古典诗歌,就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了解作者情况,并结合历史科的学习熟悉不同朝代及同一朝代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特点。这样,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就能很快地把作品和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对号入座,从而减少解读过程中的偏差或误解,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多记多背
北大教授钱理群在《沉潜十年》一文中谈到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视朗读、背诵,在反复朗读背诵中知识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古典诗歌的学习一定意义上是记诵之学。因此,可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歌,如每星期5首,一个学期就能背诵100首,高一高二加起来有400首,数量也相当可观。通过大量的记诵,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潜移默化而为语感和美感,长期坚持,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必然大大提高,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