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高雅的情趣是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它体现了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因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教育中要加强学生情趣培养,本文仅结合语文学科,拟抛砖引玉。
【关键词】情趣 情境 审美
情趣是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能使人修身养性,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高雅情趣可以拓宽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领域,发展人的想象力使人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高雅情趣能催人上进,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趣呢?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
语文教学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其实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作者创作情感,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思想感情。我每教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准节奏语调,读出感情,直到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涤荡自己的心灵。如我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几组生长在西北地区的白杨树的图片,配以解说,同时播放一些剪辑的抗日短片,让他们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自己对极普通的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品质进行审美体验,随着文中的思路产生种种联想,产生感情的共振,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审美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让他们的审美理想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对正在“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敌后抗日军民产生崇敬之情,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崇高的美好榜样。
其次,挖掘教材,读出学生激情
我们知道情是文之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使学生体味到寻幽揽胜的神韵美,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赏析课文,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品读描绘自然山水、展现锦绣河川等诗画,让学生步入课文所构筑的时空,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姿的自然美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描述那辽伟雄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当我们愁绪满怀时,我们就想到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我们就直接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我们与朋友异地而居,相隔千山万水,为表达良好祝愿,便想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事实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果经常这样训练,就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趣能力。通过朗读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艺术境界,感受到其情趣,一章一篇都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 再次,运用审美,激悟学生情趣。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这也是语文课情趣教育的关键所在,就像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而作《狂人日记》那样。因此,在学生感受美好的事物的同时,能否创造出这些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情趣能力的标志。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消极地等待学生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而要依据教学规律,积极引导,提高学生悟的质量。如教学《拿来主义》,可以不必拘泥于作者写文章的本意,即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应持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可以结合当前中国文化多元化实际,把它理解为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应持有的态度。又如教学《荷塘月色》,不必局限于“教参”的理解,即表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的感情。可以根据课文的表述,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为作者烦闷时“追寻失去的乐园”,让学生学习解脱苦闷的方法。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言之成理地理解课文,教师就该给予肯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果敢创新。从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角度来讲,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这是情趣教育的归宿。 当然,在实施语文情趣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结合教材,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同时也要注意培植和发展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来点亮他们内心的火花,张扬自己个性,激发起创造潜能;我们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奠定他们精神世界的大厦,给力于自我情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陈然主编.教育心理学[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编辑/杨俊飞
【关键词】情趣 情境 审美
情趣是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能使人修身养性,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高雅情趣可以拓宽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领域,发展人的想象力使人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高雅情趣能催人上进,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趣呢?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
语文教学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其实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作者创作情感,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思想感情。我每教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准节奏语调,读出感情,直到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涤荡自己的心灵。如我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几组生长在西北地区的白杨树的图片,配以解说,同时播放一些剪辑的抗日短片,让他们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自己对极普通的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品质进行审美体验,随着文中的思路产生种种联想,产生感情的共振,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的审美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让他们的审美理想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对正在“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敌后抗日军民产生崇敬之情,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崇高的美好榜样。
其次,挖掘教材,读出学生激情
我们知道情是文之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使学生体味到寻幽揽胜的神韵美,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赏析课文,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品读描绘自然山水、展现锦绣河川等诗画,让学生步入课文所构筑的时空,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姿的自然美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描述那辽伟雄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当我们愁绪满怀时,我们就想到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我们就直接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我们与朋友异地而居,相隔千山万水,为表达良好祝愿,便想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事实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果经常这样训练,就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趣能力。通过朗读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艺术境界,感受到其情趣,一章一篇都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 再次,运用审美,激悟学生情趣。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这也是语文课情趣教育的关键所在,就像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而作《狂人日记》那样。因此,在学生感受美好的事物的同时,能否创造出这些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情趣能力的标志。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消极地等待学生去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而要依据教学规律,积极引导,提高学生悟的质量。如教学《拿来主义》,可以不必拘泥于作者写文章的本意,即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应持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可以结合当前中国文化多元化实际,把它理解为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应持有的态度。又如教学《荷塘月色》,不必局限于“教参”的理解,即表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哀愁”的感情。可以根据课文的表述,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为作者烦闷时“追寻失去的乐园”,让学生学习解脱苦闷的方法。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言之成理地理解课文,教师就该给予肯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果敢创新。从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角度来讲,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这是情趣教育的归宿。 当然,在实施语文情趣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结合教材,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同时也要注意培植和发展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来点亮他们内心的火花,张扬自己个性,激发起创造潜能;我们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奠定他们精神世界的大厦,给力于自我情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陈然主编.教育心理学[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编辑/杨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