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综合性大学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民族音乐课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在教学中寻找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吸引到民族音乐课堂上来,使他们充分领略祖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民族音乐概论” 教学改革 综合性大学
“民族音乐概论”是高等教育本科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亦是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数日趋增多。
一、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提高教师对理论课程认识度的同时,还要促进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传承。在现有的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标准,这样不仅造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娱乐性音乐的逐渐兴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几乎被埋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可见,“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本身不仅有教育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2.理论教学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音乐理论,而是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音乐理论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音乐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适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教师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3.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在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由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致使“民族音乐概论”课没有新鲜感,显得过于呆板。可见,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
4.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缺乏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善教育体制的一大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模式过于落后。这样就制约了“民族音乐概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可见,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型人才改革步骤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音乐概论”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着重研究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图像和文字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民族音乐概论教学内容为主,渗透音乐教学法、音乐表演艺术、口才与演讲、音乐心理学、音乐课件设计、音乐管理、综合艺术研究等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
1.将长期沿用的千篇一律的大班讲义课改为大班课、小组课、实践课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大班课多围绕固定教材,由教师采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小组课由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出题),由选定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主讲,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老师评析总结,旨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模唱一定的曲目,学习民间乐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民间音乐丰富的感性体验。采用上述方法,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动,将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有机结合,尽可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2.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特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参与互动,这样能使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如在介绍古筝这件民族乐器时,教师可以请班里主修古筝的学生把古筝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讲解古筝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指法等,并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在介绍民间歌曲时,请主修民族唱法的学生上台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演唱,使学生切身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魅力。师生交流合作的欣赏课,既有新鲜感又有亲近感,学生理解快、接受快,还可以促进自主能力、合作意识的增强,教学效果比较好。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如民族器乐演奏会、民歌演唱会等,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进而热爱民族音乐创设良好的氛围。
3.深入分析作品,感悟美的意境。中国民族音乐强调“感悟之心”,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的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此曲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这首曲子的首句是一个简短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作者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是由“紧”而“松”、由控制到自如舒缓的气息过程。欣赏这一部分时,学生要调整身心,使气息处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加以欣赏,这样才能体验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及特殊的韵味。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民族音乐与欣赏西方音乐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理性”,注重调性布局的逻辑、和声运用的合理性、音乐陈述过程的严格性。在欣赏时,不能千曲一法,否则,势必会进入误区,从而无法领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魅力。
4.主动转变角色,实现立体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民间采风,体验民俗风情,利用DV等拍摄或记录有关民族音乐的实物资料、录音采访、文字整理,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把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拿到课堂上播放,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师生互换角色,从而使整个课程更具有个性和趣味。之所以要改变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启发式过渡到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为立体和开放的互动形式下,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华特质和时代内涵的现代音乐作品,对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创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时代音乐具有积极作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民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耀华.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音乐,2000(1).
2013山东大学(威海)教研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 “民族音乐概论” 教学改革 综合性大学
“民族音乐概论”是高等教育本科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亦是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数日趋增多。
一、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现状
随着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不断推进,在提高教师对理论课程认识度的同时,还要促进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传承。在现有的音乐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是利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标准,这样不仅造成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娱乐性音乐的逐渐兴起,原有的民族文化几乎被埋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可见,“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本身不仅有教育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2.理论教学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习音乐理论,而是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上,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音乐理论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音乐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适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教师在传授音乐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音乐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3.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在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纽带。由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致使“民族音乐概论”课没有新鲜感,显得过于呆板。可见,教师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
4.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缺乏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完善教育体制的一大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教学模式过于落后。这样就制约了“民族音乐概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可见,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的更新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型人才改革步骤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民族音乐概论”作为高等教育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民族音乐概论”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综合性大学“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着重研究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图像和文字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民族音乐概论教学内容为主,渗透音乐教学法、音乐表演艺术、口才与演讲、音乐心理学、音乐课件设计、音乐管理、综合艺术研究等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
1.将长期沿用的千篇一律的大班讲义课改为大班课、小组课、实践课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大班课多围绕固定教材,由教师采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小组课由教师给出主题(或学生出题),由选定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主讲,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老师评析总结,旨在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促进教学双方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模唱一定的曲目,学习民间乐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民间音乐丰富的感性体验。采用上述方法,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和生生的良性互动,将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有机结合,尽可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2.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特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参与互动,这样能使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如在介绍古筝这件民族乐器时,教师可以请班里主修古筝的学生把古筝带到课堂上来,向大家讲解古筝的构造和演奏技巧、指法等,并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在介绍民间歌曲时,请主修民族唱法的学生上台表演,并带动大家一起演唱,使学生切身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魅力。师生交流合作的欣赏课,既有新鲜感又有亲近感,学生理解快、接受快,还可以促进自主能力、合作意识的增强,教学效果比较好。此外,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音乐会,如民族器乐演奏会、民歌演唱会等,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进而热爱民族音乐创设良好的氛围。
3.深入分析作品,感悟美的意境。中国民族音乐强调“感悟之心”,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的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此曲不是一般的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乐曲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了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这首曲子的首句是一个简短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作者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是由“紧”而“松”、由控制到自如舒缓的气息过程。欣赏这一部分时,学生要调整身心,使气息处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加以欣赏,这样才能体验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及特殊的韵味。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民族音乐与欣赏西方音乐时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西方音乐强调“理性”,注重调性布局的逻辑、和声运用的合理性、音乐陈述过程的严格性。在欣赏时,不能千曲一法,否则,势必会进入误区,从而无法领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魅力。
4.主动转变角色,实现立体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民间采风,体验民俗风情,利用DV等拍摄或记录有关民族音乐的实物资料、录音采访、文字整理,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把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拿到课堂上播放,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师生互换角色,从而使整个课程更具有个性和趣味。之所以要改变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由启发式过渡到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更为立体和开放的互动形式下,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发展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华特质和时代内涵的现代音乐作品,对于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开创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时代音乐具有积极作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为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民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耀华.20世纪中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音乐,2000(1).
2013山东大学(威海)教研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