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艺术家、作家老舍育有三女一子,受父亲的影响,几个孩子均乐观待人,豁达处事,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笔者曾采访了老舍的大女儿舒济,她说父亲留给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写作起来无比严肃,可只要一笑,所有人都能感到快乐。”
家有小活神仙
1933年,老舍夫妻俩有了大女儿舒济,1935年,儿子舒乙出生。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闹腾的程度可想而知。母亲给几个年幼的孩子都定了规矩,丈夫创作时,谁也不能打搅。有时创作完,见几个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不敢吵闹,老舍于心不忍,主动逗他们玩,逗他们笑,有时把女儿举起来,或是陪儿子画画,总之,不创作的时候,老舍绝对是个慈父。
日子很苦,有孩子也很闹腾,但老舍从孩子们身上找到了甜蜜和幸福。他曾说:“小孩子的确是小活神仙,有了小活神仙,家里才会热闹。尿布有时候上了写字台,奶瓶倒在书架上。上次大扫除的时候,我在床底下找到了但丁的《神曲》。”父亲的这种幽默开朗,让年幼的舒济和弟弟在一种完全无压力的状态下长大,以至于后来,不管面临多么大的困境,他们忆起的总是父亲一脸慈爱的笑容。
1937年,老舍的二女儿舒雨出生。也就是在这时候,“七七”事变发生,老舍接到了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带着妻儿前往济南。看着百姓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老舍总想做些什么。最终,他选择一个人外出,辗转于武汉、重庆两地,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妻子则返回北平教书,养活一家老小。
凡事看开点总不为过
老舍在前线用文字作战,妻子在后方养活一家老小。1943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几个孩子渐渐大了,妻子便拖儿带女地投奔在重庆的丈夫。
七八岁的时候,舒乙爱上了画画,经常在家写写画画。老舍知道后很赞成:“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画出来,不管美丑,都是一种成功。”为了鼓励孩子画画,只要有客人来,老舍都会拿出小儿的画给客人看,变着法子鼓励孩子。一次,舒乙在山头上写生,父亲老舍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了下来,指点道:“这里的线条浅了些,那里的颜色应该亮些。”舒乙笑着问:“爸爸,你懂画吗?你不是说你是‘画痴’,一点也不懂吗?”老舍坦白地承认了:“我不会画,可我知道怎么画好看,文学和画画理是相通的,只是所用的方式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年幼时打下的基础,舒乙退休后又开始学习绘画,虽然没有师从任何画派,但却有自己的风格,曾先后举办了12次画展。
重庆的家很破旧,冬冷夏热,最大的问题就是老鼠多。朋友来后,劝他们:“想办法治一治,这样下去,老鼠多了,书稿都被咬坏了,多可惜。”甚至帮着想出了很多除鼠的办法。老舍听后笑了笑:“这些小东西,住在我们家也不容易,只能吃些粗陋的东西,如果再把它们赶走,它们连家都没有了。”不仅如此,老舍还为书房取名“多鼠斋”,幽默待之,一笑待之。
在父亲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几个孩子过得都很快乐。老舍觉得这种快乐还不够,他能做的就是让几个孩子快乐一些,再快乐一些。
一次,舒济问道:“爸爸,听说你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让你朋友笑得把盐当成了糖放进了茶里,是不是?”老舍点点头,当时创作《赵子曰》时,读给朋友宁恩承听,他听后,笑得几乎岔了气,把盐当成糖放进了茶里。几个孩子听了哈哈大笑:“盐放进茶里是什么味道呀?好不好喝?”老舍俏皮地说:“那味道一言难尽,如果不信,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不过以盐佐茶也是一种滋味,如果好喝,反而创造了另外一种泡茶技能。”幽暗的灯光下,几个孩子围在父亲身边,听他说着种种趣事。
正是因为平日里有这些温馨快乐的细节,此后不管面对什么事,几个孩子都能做到坦然面对。
最小的石头也有用处
1945年,小女儿舒立出生。家有4个孩子,热闹翻了一倍。渐渐地,几个孩子大了,从事着和文学不同的专业。舒济曾问父亲:“我们都没有继承你的衣钵,你遗憾吗?”老舍摇摇头:“从事文字工作是辛苦的,这份苦累,常人难以體会,你们能有各自的生活,不受我的影响,实现自我,我很欣慰,何来遗憾,即使最小的石头,也用它的用处。再者说我也只是一个从事文字的匠人,和花匠、木匠一样,把自己的事做好,无所谓继承不继承,只是写几个文字,娱人娱己而已。”有了父亲的这句话,舒济选择了物理,舒乙选择了化学,舒雨选择了研究德国文学和德国文化,舒立之后成了北京联合大学的一名老师。4个孩子都偏向于理工科,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父亲的交流。
1966年前后,几个孩子均先后有了各自的事业。对于老舍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几个孩子回家,每个人聊着各自的工作和学业。很多东西,老舍不懂,便追问着孩子,从老师变成了学生。舒乙曾对父亲说:“爸爸,你比我们好学。”老舍笑了笑:“不懂就要问,不懂装懂是呆子。”
“文革”结束,舒家人有了稳定的生活。1984年5月,老舍住了16年的丰盛胡同10号也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舍故居。自从担任“老舍纪念馆”馆长以来,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过去看看。有生之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好这里的一切,让老舍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家有小活神仙
1933年,老舍夫妻俩有了大女儿舒济,1935年,儿子舒乙出生。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闹腾的程度可想而知。母亲给几个年幼的孩子都定了规矩,丈夫创作时,谁也不能打搅。有时创作完,见几个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不敢吵闹,老舍于心不忍,主动逗他们玩,逗他们笑,有时把女儿举起来,或是陪儿子画画,总之,不创作的时候,老舍绝对是个慈父。
日子很苦,有孩子也很闹腾,但老舍从孩子们身上找到了甜蜜和幸福。他曾说:“小孩子的确是小活神仙,有了小活神仙,家里才会热闹。尿布有时候上了写字台,奶瓶倒在书架上。上次大扫除的时候,我在床底下找到了但丁的《神曲》。”父亲的这种幽默开朗,让年幼的舒济和弟弟在一种完全无压力的状态下长大,以至于后来,不管面临多么大的困境,他们忆起的总是父亲一脸慈爱的笑容。
1937年,老舍的二女儿舒雨出生。也就是在这时候,“七七”事变发生,老舍接到了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带着妻儿前往济南。看着百姓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老舍总想做些什么。最终,他选择一个人外出,辗转于武汉、重庆两地,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妻子则返回北平教书,养活一家老小。
凡事看开点总不为过
老舍在前线用文字作战,妻子在后方养活一家老小。1943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几个孩子渐渐大了,妻子便拖儿带女地投奔在重庆的丈夫。
七八岁的时候,舒乙爱上了画画,经常在家写写画画。老舍知道后很赞成:“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画出来,不管美丑,都是一种成功。”为了鼓励孩子画画,只要有客人来,老舍都会拿出小儿的画给客人看,变着法子鼓励孩子。一次,舒乙在山头上写生,父亲老舍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了下来,指点道:“这里的线条浅了些,那里的颜色应该亮些。”舒乙笑着问:“爸爸,你懂画吗?你不是说你是‘画痴’,一点也不懂吗?”老舍坦白地承认了:“我不会画,可我知道怎么画好看,文学和画画理是相通的,只是所用的方式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年幼时打下的基础,舒乙退休后又开始学习绘画,虽然没有师从任何画派,但却有自己的风格,曾先后举办了12次画展。
重庆的家很破旧,冬冷夏热,最大的问题就是老鼠多。朋友来后,劝他们:“想办法治一治,这样下去,老鼠多了,书稿都被咬坏了,多可惜。”甚至帮着想出了很多除鼠的办法。老舍听后笑了笑:“这些小东西,住在我们家也不容易,只能吃些粗陋的东西,如果再把它们赶走,它们连家都没有了。”不仅如此,老舍还为书房取名“多鼠斋”,幽默待之,一笑待之。
在父亲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几个孩子过得都很快乐。老舍觉得这种快乐还不够,他能做的就是让几个孩子快乐一些,再快乐一些。
一次,舒济问道:“爸爸,听说你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让你朋友笑得把盐当成了糖放进了茶里,是不是?”老舍点点头,当时创作《赵子曰》时,读给朋友宁恩承听,他听后,笑得几乎岔了气,把盐当成糖放进了茶里。几个孩子听了哈哈大笑:“盐放进茶里是什么味道呀?好不好喝?”老舍俏皮地说:“那味道一言难尽,如果不信,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不过以盐佐茶也是一种滋味,如果好喝,反而创造了另外一种泡茶技能。”幽暗的灯光下,几个孩子围在父亲身边,听他说着种种趣事。
正是因为平日里有这些温馨快乐的细节,此后不管面对什么事,几个孩子都能做到坦然面对。
最小的石头也有用处
1945年,小女儿舒立出生。家有4个孩子,热闹翻了一倍。渐渐地,几个孩子大了,从事着和文学不同的专业。舒济曾问父亲:“我们都没有继承你的衣钵,你遗憾吗?”老舍摇摇头:“从事文字工作是辛苦的,这份苦累,常人难以體会,你们能有各自的生活,不受我的影响,实现自我,我很欣慰,何来遗憾,即使最小的石头,也用它的用处。再者说我也只是一个从事文字的匠人,和花匠、木匠一样,把自己的事做好,无所谓继承不继承,只是写几个文字,娱人娱己而已。”有了父亲的这句话,舒济选择了物理,舒乙选择了化学,舒雨选择了研究德国文学和德国文化,舒立之后成了北京联合大学的一名老师。4个孩子都偏向于理工科,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父亲的交流。
1966年前后,几个孩子均先后有了各自的事业。对于老舍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几个孩子回家,每个人聊着各自的工作和学业。很多东西,老舍不懂,便追问着孩子,从老师变成了学生。舒乙曾对父亲说:“爸爸,你比我们好学。”老舍笑了笑:“不懂就要问,不懂装懂是呆子。”
“文革”结束,舒家人有了稳定的生活。1984年5月,老舍住了16年的丰盛胡同10号也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舍故居。自从担任“老舍纪念馆”馆长以来,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过去看看。有生之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好这里的一切,让老舍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