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特别的孩子”去哪里了?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贴着带有半褒半贬的标签,我其实还算心安理得。在以成绩论英雄、以表现论成败的青春求学期,在人人都挣扎在单调乏味的追求中时,“特别”是一个让我稍微感到安慰的词语。如果“特别”的代价是些许的歇斯底里、执念和痛苦,那其实也没什么。
  我不知道人们对于“特别”之后的期许。他们也曾经告诉我:“你是一个特别的女生,以后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鼓励也好,恭维也罢,如果他们得知,现在的我正在一个听起来乏味的研究所波澜不惊地度过原本应该轰轰烈烈的22岁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感想呢?
  我现在也常常回忆起那个“特别”的自己——高三拨开作业也要写博客的执着,一个人在篮球场上挥汗的勇气,在舞台上抑制不住的表现欲。
  实际上,我也遇到过许多可以称之为“特别”的孩子。比如小学时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眼镜娘,初中时画得一手神奇而精致的漫画的帅气女,高中时声音颇似王菲的创作型唱将;也有初二时就能熟练做出高端Flash的阿宅,身材不高却从未在篮球场上称怯的愣头青,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正史野史均了如指掌的达人……可是现在的他们,大多与我一样,上着平凡的专业,过着平凡的日子,深藏着那些曾经瑰丽过的闪光点。
  成长,或者是社会,总使人滑向平庸。这个社会稀缺的资源,需要一个普世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写在那数不清的“成功学”著作里,供人们一遍一遍玩味,并期冀着命运的垂青。
  于是,他们,包括我,可能就在GPA与奖学金,实习与人际关系,上司与下属,经济与金钱当中,一点点抛却了自己的“特别”。我们放下了曾经爱不释手的半导体和航模,关上了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动植物图鉴,生疏了画笔,远离了球鞋。
  我曾满心以为到了大学、进入社会可以变得自由,然而却发现自由的代价,可能是逝去的时光所无法弥补的沉重。那些可以被称之为“青春”的日子,就在不断地模仿“成功”中,渐渐变得淡漠和残忍。我们练习着整齐划一的微笑,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被铸成所谓的职业人。当“特别”被“成功”取代,我们的生活终于只剩下了空荡荡的追逐,以及数不清的抱怨和不满。
  “特别”,其实并不是一个评判标准,而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一些小小的坚持与自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魅力,都有权力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期许,有能力让自己的生命圆满而完整。或许在这个社会,现实和物质的洪流让人无法抵抗。但至少,智慧与人性,无论如何总会穿越险滩,刻在生命中央。
  要怎样才能独立地、安然地生存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不依不附,不卑不亢?我想到的是这些:独立思考,理性而冷静;有自己的爱好,能够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有着自己的小趣味,小幻想,小沉迷,总有时候不用烦恼成功是否青睐……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与知识,才是生命中最值得鉴赏的东西。
  我也曾想过做一个伟大的人,或者说我也正在想着做一个伟大的人。但我更珍惜生命中“特别”这两个字。也许,你也正日复一日地做着乏味而平凡的工作,幻想着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伟大”。但是,请不要放弃,人人都有能力做一个“特别”的自己。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敬业    数学家吴文俊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已经80岁了,那时候他刚获得了国家最高的科学技术大奖,奖金是500万。很大的一笔奖金!所以我就问他:“吴老,您觉得这笔奖金是不是来得太晚了?”吴老笑呵呵地说:“不晚不晚!我现在带着几个年轻的学生在弄几个科研课题,需要钱啊!我把钱都放在里面了!”我就问他,您不给自己留一点儿啊?他说:“留什么呀!我都一个老头子了!我现在唯一想着的就是再多做些课题!”  8年前
小鱼儿:最近,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基层业务指导到底是进行指导还是帮助干活儿。比如,每年的文件归档整理工作本来是基层档案室的事儿,各单位档案人员整理本单位的文件进行归档天经地义,事实却是:每到此时,是档案局业务科同志们最头疼、最忙的时候,电话督促甚至到单位督促无数遍,对方却无动于衷。无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只好亲自给干。再如,档案管理规范化认证工作也是如此,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要找关系让对方领导同意
说到女博士,主题词似乎是尴尬,她们让周围的人尴尬,也给自己带来尴尬。超乎常人的学历、奔三乃至奔四的年龄、单身的为个人问题纠结、结婚的琢磨工作与怀孕的错峰时机、就业面的狭窄、交际圈的单一……这些都套牢了女博士们的精神。    坊间流传: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鄙人觉得,这话显然经不起细究。不过,在灭绝学业方面,师太们定然是值得称道的。  偷偷地告
撑篙  剑桥处处是风景,还有一条美丽的剑河穿城而过。撑一支竹篙顺流而下,就可以游览剑桥的景色。当地人把这种休闲方式叫做“撑篙”(Punting)。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校长与剑桥的缘分    Leszek教授1951年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港口城市——卡迪夫(Cardiff),父母是波兰人。他生长在卡迪夫一个说波兰语的小
想闯荡之前,我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普遍不看好我们这些二本院校出来的学生??  二是我的家人对我没有自信。  困惑关键词:学历 理想  提问者:袁翔  中南大学  老罗你好!  我学的是电子机械,其实这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我相信任何身体健全的人,只要练上几年,人人都能精准地安装和维修这些小零件。也正因为此,我对自己的现状并不太满意,我希望可以从事一些更有创造性的事情,最起码,是一些需要我
毕业一个多月了,我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对于每一份我将要发出简历的工作,我都是认真对待的,因为不想海投随便应付,所以我选择精投。但是到最后,就算在面试中自我感觉良好的,最后结果也是被告知“回去等通知”。  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因为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大家就认为我只会文绉绉地咬文嚼字?还是因为我是个在天津上学却来北京求职的应届生?或是他们觉得我什么也不会,没有学习东西的能力?又或者
朋友与妻是大学同学,携手走过近30年最近却离婚了。问他都已经走到黄昏了何故还要劳燕分飞?他答,受不了她的“减法”。    原来,他十分年轻有为,30多岁辞去公务员职位,因投资房产而跻身成功人士行列,买了豪宅名车,名下公司店面好几间,一时夫贵妻荣,皆大欢喜。40多岁时为圆自己的文学梦,他考上了博士,一边读书,一边经商。但公司业绩不仅没有期待中的节节攀升,反而开始下滑,妻子心怀不满,讥讽他这么老了读博
“90后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来到大学,不会觉得这里是个完全崭新的空间。”身为80后,刁婷婷到中央美院报到的那一刻,有达成心愿、为之倾倒的幸福感,即使她面对的是中转办学期间以陈旧厂房为校园的境况,因为她对北京、对美院知之甚少,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住了。当刁婷婷作为辅导员迎接2009级新生时,他们看起来淡定得多。事实上,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学生们已经了解和接收到很多美院的相关信息,还有不少学
相遇  傅真和毛铭基是《藏地白皮书》的作者,他们相识、相爱、相伴的故事从西藏开始。  2003年春天的北京,非典来势汹汹。大四的傅真“无钱无男友无书可读无班可上,可是身体结实,眼睛明亮,满心理想”,她一直想着毕业前去西藏。非典的蔓延,让她的西藏之行变得困难重重。4月底,在封校的小道消息流传时,傅真在西单买了第二天飞往拉萨的机票。电话告知远在江西的父母,父母坚决反对,却鞭长莫及。“对不起,老爸。可是
世界各地都爬树  厦门大学的爬树课从2012年7月份就开始受到媒体及网络的追捧与热议:有人说,大学里的文化课还没有学好,就开设这种乱七八糟的课,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一种荒芜的境地。也有人认为爬树作为一种求生技能应该在小学、中学就已经学会,大学现在才开设实际上是亡羊补牢,但补还是比不补要好。有人不明真相,以为爬树设备专业,于是说厦门大学又开了一门贵族课程。也有人从安全角度出发,怀疑爬树课程的安全性;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