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啊,“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在质疑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在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营造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来探索、猜想、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问,使创新学习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学生提出疑问:“竹排是什么?”对于成长在现代城市的孩子而言,缺少的正是对农村的生活体验。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条清澈的小河的画面,河的对岸有农家。我问学生,河上没有桥梁,我们怎样才能过河与乡下的孩子交朋友。很快,有学生想到船,我因势利导说还有一种用竹子并列排成的简易的“船”,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竹排的画面。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又引来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竹排又怎么会在画中游呢?”我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提得妙,并适时分析课文,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良好情境,提供更好的质疑机会。
  二、民主平等,激励学生“敢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书本深信不疑,甚至对老师的答案也毫无疑问,有些教师总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圈子”当中。有些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就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投降”,不敢向老师质疑。因此,我认为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向教师质疑。最初,我发现,有些学生上课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他们存在心理障碍,怕回答不好,提不出像样的问题,遭到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指责。因此,教学时,我经常送给学生真诚的微笑和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如:“你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了”“你用词很讲究,想得很细致”“哟,老师听了你的发言,茅塞顿开!”等等。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个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即使错了,他们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经过自己思考了总是好的,使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又如:我在教学习作“这件事……”时,同学们往往有自己的构思,但命题不佳,又不知道怎样给自己文章命个好题,我就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文章的大意,然后让全班同学为他出谋划策,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积极性高,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解决了问题。
  三、养成习惯,促使学生“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够提问为荣,以善于提问为荣,以提得有价值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例如:我在教学《嘱咐》一课时,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学生看到这个开头感觉好奇,一个学生举手问到:“老师,嘱咐怎么能是无声的呢?是怎样无声传递的?这样的传递能明白其中嘱咐的意思吗”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大胆的想象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形,还讲得头头是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给方法,引导学生“会问”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思维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新的知识需要直接体验和感悟。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第一、围绕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题目质疑,可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如:教学《地震中父与子》一文,可根据课文题目,提出如下问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围绕父与子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学生在阅读中弄清了以上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围绕文章重点句子质疑。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搞清楚了其中难词、难句的意思,便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不知不觉地积累词语、句子。第三、围绕内容质疑。对于写人的文章,可提出“文章写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的?”等。第四、围绕标点质疑。文章的标点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弄清标点的含义,又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阅读时教学生充分注意文章中的“引号,叹号,问好,省略号”。如《“你们想错了”》这个题目中为什么用引号:为什么《鸟的天堂》一课中,鸟的天堂有时用引号,有时不用?《穷人》一文中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等等。第五、围绕插图质疑。插图是文章部分内容的直观再现,仔细观察插图,有助于理解课文,围绕插图质疑,更是把课文理解加深了一步。如我在教学《巨人花园》一课中,质疑书中“插图的内容表现了什么?插图是课文哪部分内容?从这幅插图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
其他文献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首先要控制习题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和运用知识、启发思维、提高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搜集学生学习效果、思维发展、心理品质、身体素质等综合信息的重要方法;还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刺激方式。但由于受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却把学生作业当成训练升学考试的工
期刊
该文利用《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 286-2013)中的集总参数法,结合重庆本地设计现状,总结出了适用于改善重庆地区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五个优化设计措施,即提高透水铺装比例、提高建筑首层通风架空率、提高场地遮阳设置比例、提高屋顶绿化比例、降低场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定量研究了各优化设计指标和室外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并得出结论:在重庆地区,改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降低热岛效应,效果显著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降低场地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提高场地遮阳覆盖率〉提高底层通风架空率〉提高屋
零碳建筑是建筑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该文基于绿色建筑和被动式建筑的项目研发经验,从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的理念及技术体系出发,探究零碳建筑的特征和内在发展逻辑,为绿色建筑和被动式建筑向零碳建筑发展提供参考。
一、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不仅看各国各类高级人才的数量和水平,更要看该国的国民素质。面对激烈的竞争,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尽快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头脑的开拓型人才。目前的学生在世界观、知识面、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体教师的适时引导、严格要求,靠任
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也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新视点。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其教学的直观性更需要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于美术教学,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的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
期刊
建筑外窗是太阳辐射热进入建筑室内的主要途径,要降低夏季建筑能耗、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性,外窗遮阳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现有建筑外窗遮阳装置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遮阳、外遮阳和玻璃自遮阳三种;根据遮阳装置的可调节程度,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可收缩式三种。该文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现有各种遮阳技术都存在一定缺陷,而理想的遮阳设施应做到遮阳比例灵活可调,遮阳与采光、通风兼顾,早晚可收起,抗风雨,无高空坠落风险,安装维护方便,费用经济可行。要满足这些要求,应从多方面入手开展深入研究,综合协调处理好建筑遮阳、采光、通
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具有效果好、造价低、质量可靠等优点,但使用寿命较短。为进一步提升保温性能,延长外保温使用寿命,将外墙外模板和保温板整合成为整体,形成了现浇剪力墙复合保温一体化的外模体系。外墙外模采用复合保温模板,通过锚固件与混凝土连接牢固,内浇混凝土,形成了良好的建筑保温系统,提高了安全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处理高浓度难生化降解有机废水方面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含氮有机物的高效转化去除通常是过程速率的控制步骤.文中总结分析了甲胺、苯胺、硝基苯、喹唑啉这四种典型含氮有机化合物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路径,阐明了相应的超临界水氧化脱氮机理.结果表明:甲胺主要发生C-中心脱氢,苯胺氧化主要存在六种潜在转化路径,硝基苯脱氮主要通过高温热解产生·NO2及·C6H5形成苯胺,喹唑啉开环以苯环开环为主.这些信息有助于深入认识和优化含氮有
装配式建筑可进行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具有节能、环保、工期短、质量好等优势,代表了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水平将对我国建筑行业的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该文对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装配式结构在电力工程附属构筑物及主体结构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装配式结构在电力工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可为装配式结构在行业内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文中针对浅层明渠流动突扩处下游形成的回流区开展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无量纲回流区长度L/d主要受底部摩擦系数S,无量纲水深h/d和突扩率Rb的影响.通过PIV实验测量水深分布和回流区长度并与数值模拟测试工况进行对比,同时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三个不同参数与回流区长度L的定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