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以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性教学,但都不尽人意。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倒发现一个新问题:为了追求课堂“花哨”,某些教师除了开场白,窜联词和结束语之外,大部分时间由朗读——范读、领读、齐读、跳读、品读、美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交叉读......所承包。课堂上的那种热闹场面可真令听课者情绪激昂,余音绕梁。但不知在“哇啦哇啦”的读书声中,这种“满堂读”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确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我们要读出神韵,偃仰啸歌皆为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书又何尝不是呢?当朗读者的感情被作品所激荡,当作者的心与读者的心碰撞出火花时,我们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从自己的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泉流瀑,汹涌澎湃。笔者教学生读书,很少用录音范读,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亲自朗读。
  有时候就找来班上朗读功底比较好的学生,我给他找好配乐,和学生一起来制作课文录音,学生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很高,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说“只有播音员才能读好,我不行”的悲观思想,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师生间的亲和力。在范读前,自己先听录音,字字揣摩,句句斟酌,立足自己的声音特色,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风格来。或如山间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江河奔腾,汹涌澎湃;或如桃林小径,鸟语花香;或如雪域黄昏,莽莽苍苍。真情的融注,直接感染着学生,榜样的作用,直接激励着学生。为了在课堂上读出神韵,一展自己的风采,学生们开始关注电视、广播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朗读技巧,并积极地模仿练习,无形中就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这样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的习惯。在教学中,应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处处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还制作“红花表格”激励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习惯。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拿到新的教科书,让学生先看目录和单元,大致了解全册有多少篇课文、有几个练习等。读过的书留下读书符号,做到圈圈、点点、写写,为做练习和实际应用作准备。遇到书中的难点,学会用工具书,学会请教同学或老师、父母,并把结果记下来,养成勤记勤读的好习惯。
   不错,古人是说过:“书读百遍,期义自见。”但这是强调勤学多读,并不意味授课求学只有读书一法。《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强调了“思”与“学”同样总要;《荀子》曰: “不知则问.”这强调 “问”的必要;晋代张载也曾说: “读书先要会疑.”这则强调 “疑”的价值;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吟道: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总之,古人认为学习是读、疑、思、问、析等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所以,把多读书作为语文课成功的标准,本身就十分偏颇。
  “满堂读”之所以不算成功,要害就在于课堂上缺少空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科学等因素外,还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和吸收时间,让学生思考、咀嚼、感悟。当然,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课堂气氛似乎不够活跃,听课者也没什么可听____这恰恰是不少授课教师所担心的,唯恐落得个课堂气氛不活跃的评价。其实,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以学生是否积极思维为标准。如果学生没有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而是被动读书,被动接受,那么,即使学生唱念做打,课堂气氛活跃得像文艺表演,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更何况这种由“花哨”的朗读一包到底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
  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陕西省洋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是我们研究有效教学的根本。于是我想能不能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让成绩好的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解题思路,而且让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有积极充分的思考空间,并且能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通过对前几年高三教学的总结,并针对今年所教高三两个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学期我大胆采取了“学生自我讲
期刊
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学会了英语,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个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地成长。十一年的教学,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我本身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单一的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下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目前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许多学生被动接受,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问难。为此,教师要创设“融
期刊
摘要:略读课文教学上讲究“略”,但略是让你一笔带过,简而化之。略读课文还是要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运用质疑课题、收集资料、阅读提示、朗读等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感情和表达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关键词:自主学习 略读 朗读 感悟  新课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在选文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数量每年增加,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各占一半,从编排上就可以看出略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延袭使用语法翻译法。很多教师认为,教英语无非是让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判定学生英语学习好与坏的标准是看其英语知识掌握的多少。这样就导致了语法学得挺好。交际中却常常出错。  关键词: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 英语语法     有人把这种非中非英的中国式英语叫做“Chinglish”那么,人们如何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语法与交际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期刊
当高三学生迈进4月的大门时,摆在眼前的问题总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有效提高成绩,如何调整学生的最佳状态展开复习的.下面就将本人在物理学科中的几点备考经验,作以介绍,以供借鉴学习.  一、 打造知识网络,全面串联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力学部分重点考察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电磁学部分重点考查
期刊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   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摸索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文化积淀浅薄,需要积累。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 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 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
期刊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吸引到政治课?这些都要靠政治课的魅力。那么,怎样焕发政治课的魅力呢?  一、趣味导入   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政治课教学的导课既要简短又要有趣,如在讲《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引用了笑话《少了两千克》:妻子站在秤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快来看,我体
期刊
高中音乐教育,理想的音乐教育是什么,能否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懂得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音乐,六艺之技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展示出来。当前中国音乐教育是否站在潮头指点年轻人喜欢那种主流艺术,主流音乐。高中音乐教育,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终点?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否已给现代青年人新的起点。   在音乐教育方面似乎有这种倾向——崇古轻今,其实所谓古典音乐也是古代欧洲贵族们的流行音乐,在时间的洗礼下,古代的流行乐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