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讲究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所研究,其次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乐趣,不要把它当成自己的负担。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这些年,一股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冲击语文课堂,比如这些年来推广过的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一定程度上,大多数老师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走个过场,到头来,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教法到底属于什么法。于是,许多老师终于明白了,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才是上好课的关键。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才是好课。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上好课,让学生将语文学得尽量轻松一些,高兴一些,但不失扎实。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要上好语文课,首先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我们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我而言,因为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温和,我觉得很多时候,学生见了我们都是敬而远之,他们敢表示对我们的敬,却不敢表示对我们的亲。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老师的观念和性格等造成的。我觉得学生对我们亲了,并不是说就不敬了,不好管了。很多时候,敢对你亲的这些孩子往往还比较听话,自尊心也强。老师没必要总在学生面前板着个脸,一本正经的样子,要多给他们些笑脸,多给他们些尊重,多从孩子角度出发,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遇事多些民主,多理解他们,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和你亲近起来。学生会渐渐信任我们,拿我们当朋友。这与我们的课堂关系很大。因为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等着我们和学生一起研读,如果老师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冷冰冰的,似乎没感情,学生如何爱上你教的语文课,如何与你共同品味那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所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童心,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二、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在语文课上,一方面要给学生打好文化底子,如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打好精神底子,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让学生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张扬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等。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加强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不要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形式上,却忽略语文学习的主体目标,所以,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三、训练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
语文老师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都有待提高。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上重视朗读,培养出一批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带动其他学生,那么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应腾出些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问。其实,一段时间后,随着这些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会全面提高,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识字、阅读、习作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四、课后积累是巩固提高的有效途径。
对所学知识进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认真完成在校作业以外,我用每天记住两个单词的办法增加单词量、每天背诵一首诗来积累古诗、定期抄写读书笔记积累好词佳句、经常读课外书提高作文水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巩固知识。
1.知识积累。从教学要求出发,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基点、疑点,有侧重点地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教学目标的字、词、句或段、篇的练习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作业。应区分难易度,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作业量不作硬性规定,已掌握的内容可少做或不做,重点完成未掌握的知识点。学优生可做些提高题,后进生侧重做基础题,在知识积累中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
2.知识迁移。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照学习。如学了《游子吟》这首诗后,可诱导学生想想:“你的母亲是如何待你?你有什么体会?”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想想:“你对保护环境有什么感受,社会上存在哪些不良做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了习作《给××的一封信》后,让学生写一封信通过邮局寄出,收到回信后,再复信,真正体验书信的写法与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3.发现规律。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在作业训练中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摸索有利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文学作品课程标准》.
[2]《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这些年,一股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冲击语文课堂,比如这些年来推广过的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一定程度上,大多数老师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走个过场,到头来,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教法到底属于什么法。于是,许多老师终于明白了,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才是上好课的关键。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才是好课。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上好课,让学生将语文学得尽量轻松一些,高兴一些,但不失扎实。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要上好语文课,首先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我们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我而言,因为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温和,我觉得很多时候,学生见了我们都是敬而远之,他们敢表示对我们的敬,却不敢表示对我们的亲。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因老师的观念和性格等造成的。我觉得学生对我们亲了,并不是说就不敬了,不好管了。很多时候,敢对你亲的这些孩子往往还比较听话,自尊心也强。老师没必要总在学生面前板着个脸,一本正经的样子,要多给他们些笑脸,多给他们些尊重,多从孩子角度出发,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遇事多些民主,多理解他们,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和你亲近起来。学生会渐渐信任我们,拿我们当朋友。这与我们的课堂关系很大。因为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等着我们和学生一起研读,如果老师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冷冰冰的,似乎没感情,学生如何爱上你教的语文课,如何与你共同品味那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所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童心,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二、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在语文课上,一方面要给学生打好文化底子,如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打好精神底子,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品味,让学生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张扬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等。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加强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不要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形式上,却忽略语文学习的主体目标,所以,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三、训练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
语文老师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都有待提高。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上重视朗读,培养出一批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带动其他学生,那么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应腾出些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问。其实,一段时间后,随着这些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会全面提高,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识字、阅读、习作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四、课后积累是巩固提高的有效途径。
对所学知识进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认真完成在校作业以外,我用每天记住两个单词的办法增加单词量、每天背诵一首诗来积累古诗、定期抄写读书笔记积累好词佳句、经常读课外书提高作文水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巩固知识。
1.知识积累。从教学要求出发,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基点、疑点,有侧重点地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教学目标的字、词、句或段、篇的练习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作业。应区分难易度,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作业量不作硬性规定,已掌握的内容可少做或不做,重点完成未掌握的知识点。学优生可做些提高题,后进生侧重做基础题,在知识积累中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
2.知识迁移。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照学习。如学了《游子吟》这首诗后,可诱导学生想想:“你的母亲是如何待你?你有什么体会?”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想想:“你对保护环境有什么感受,社会上存在哪些不良做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了习作《给××的一封信》后,让学生写一封信通过邮局寄出,收到回信后,再复信,真正体验书信的写法与作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3.发现规律。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在作业训练中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摸索有利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文学作品课程标准》.
[2]《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