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西方“黑色幽默”的巅峰,《儒林外史》则是中国清朝著名的讽刺小说。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两部作品还是可以进行比较。因为不管是“黑色幽默”的《军规》,还是“讽刺世俗”的《儒林外史》,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反映了坚持自由的个人与强大的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沉重而深刻的社会现象通过两位作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加毛骨悚然,记忆深刻。本文通过对《军规》与《儒林外史》的比较说明两者在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讽刺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儒林外史》;讽刺;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陈卓(1996-),女,陕西省汉中市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2
一、“黑色幽默”的内涵以及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因循了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思想,突出描写社会的荒诞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改变,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表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不协调,使它们显得更加诞妄不经,诙谐可笑。[1]而作为文学流派,通常都是以荒谬可笑的社会现实作为主题;结构上杂乱无章,上下文很难连接在一起;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严格的正反面定义,主角一般为“反英雄”;摒弃了华丽的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标新立异,用词重复含糊;描写一幕幕悲剧性的喜剧。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西方文学的高峰,兴起学派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的财富,讽刺小说之始。一个出生于一战过后的美国,接受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洗礼;一个出生于累代科甲的家族中,接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是如何书写出具有相似性质的著作呢?他们笔下的小说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二、两部小说在中心思想上的对比
如果我们将《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部小说所描写的中心思想大致上都是相同的。描写了荒诞的、疯狂的社会,可怕的社会对人们的压迫,人们在坚持的反抗社会,以及当所有原则都破灭之后,人们的挣扎与惶恐。虽然从内容来看无法摆脱的军规和封建的科举制度不是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的东西,但他们的实质都是限制人的自由、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的黑暗力量。当读者仔细阅读这两部小说时,就能感受到那从字里行间散发出里的黑暗,吞噬着人们的内心,使得人们心惊胆寒,更使得人们感到深深的无助以及悲哀。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社会动荡,问题频发的时代产物。吴敬梓生活在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统治者只好采取严厉的政策禁锢文人的思想,使得整个社会失去生机。而海勒生活在一战后的美国,动荡的社会让人们失去了对国家的信心,资本主义自私自利贪图财富,没有一点作为这使得社会更加混乱。这样的现实社会通过两部作品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吴敬梓笔下的书生们都已经因为存在弊端的科举制度成疯成魔,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例如因为中举而喜极而疯的范进,坚信科举是唯一出路的周进,他们都为了科举制度失去自我,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海勒笔下也有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丧失自己人格的人,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对丹尼卡医生之死的描述:“丹尼卡医生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挂名于麦克沃斯的飞机上,当麦克沃斯自杀,他的名字也被列入了阵亡人员。”[2]官方的一个失误将丹尼卡认定为死亡,在同事的讨论下他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活着,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实质上已经死了”。第三,《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后是“约塞连逃走了”,海勒并没有正面的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而是选择一走了之逃避这个荒诞的现实。吴敬梓也同样无力改变正在走向消亡的社会,即使对社会的前途以及自己的仕途丧失信心,但他也只能通过《儒林外史》自己安慰自己。
三、“反英雄”约塞连与杜少卿的对比
从古至今的文章中电影中英雄都是以我们所熟知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们拯救世界,为了人们和真理而奋斗。而在黑色幽默兴起后,“反英雄”这一形象随之出现。“‘反英雄’是一个与‘英雄’相对的概念。标志着社会发展内道德价值体系的凋敝和人们对真理信仰的质疑”[3]在很久很久之前,文学作品中就有以“反英雄”形象出现的人物,例如参加特洛伊战争的阿基琉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等。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约塞连就是以“反英雄”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刚进入军队的他满心的抱负,希望能维护和平,出色地完成每一次的轰炸任务,也因此被晋升为上尉。但当他发现军官视生命如草芥,丝毫不关心战争的结果时,他说“我抬头一看,就只见人们拼命捞钱。看见人们利用正直的冲动、人类的悲剧,拼命捞钱。”[2]勇敢的约塞连变成了“胆小鬼”活下去以及躲避飞行成为他的目标,不思进取,一直与邪恶的“军规”作斗争,最终逃到一个理想化的和平国家。“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大笑着,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不敢仰视。”[5]这就是生活在那个封建专制、制度森严朝代的杜少卿。在那个等级制度严明、人人自危的朝代他敢于直面对抗他看不惯的等级制度,他所做的事情也确实“傻”“疯”“呆”。也不愧于他的兄长称他为“呆子”。在那个视金钱为生命的时代,杜少卿是作为另类而存在的,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得精光。”[4]他超脱世俗回归于现实生活中。从表面上看,约塞连和杜少卿的行为都让人觉得不理性,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想来,他们都是被颠倒了的英雄。
四、讽刺黑色幽默背后令人绝望的真实
两部小说都充斥着浓浓的令人绝望的黑色,让人看不见前方的路。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独自的在與无影无形的社会现实作斗争,但他们的力量是渺小的、无用的。尽管他们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但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绝望。 约瑟夫·海勒以极为夸张的手法描写《第二十二条军规》,用喜剧来衬托出悲剧,使得小说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这表现在海勒用讽刺的手法来描写这个荒诞的社会。既然整个社会都是荒诞的,那么善恶、好坏、真假都失去了原来的评判标准。认为一切正常的东西都变得不正常,合理的事情反而不合理,世界充满了荒诞诙谐感。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間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5] 一个战士躺在床上全身都被绷带包裹起来,输液时液体经过软管从胳膊进入体内,排泄物便从导管流进瓶子里。当吊瓶空了时,护士把两个瓶子换一下,就不在理这个战士了。[6]这样的画面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描写远离战争的画面。虽然在看到这些画面时读者能捧腹大笑,但在说笑之间披露了现实的荒诞,让读者感到浓浓的不幸和心酸。
虽然吴敬梓没有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也不属于黑色幽默的学派。但在《儒林外史》中我们也能发现与黑色幽默相似的地方。吴敬梓用他的笔“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写出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开怀大笑的喜剧。不过他所反映的悲剧不像海勒那样悲痛、沉重,而是拥有另外一种辛酸与哀怨。两种悲剧都能直达读者的内心,久久无法忘怀。
两部作品的结尾更体现了黑色幽默,约塞连无法改变皮亚诺扎岛的情况,他只能保持自己想要生存下去的欲望,乘坐着橡皮舟逃到瑞典去。约塞连逃离了这个荒诞的世界,但是他又真的能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吗?“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是空”吴敬梓真实的写出文人志士们想努力却无法挽回的失落。两本书中的英雄们空有理想抱负想要力挽狂澜,但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为自己开辟出一方净土,自欺欺人罢了。
参考文献:
[1]冯蕙,朱贻庭,余培源等.简明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项丹娟.黑与灰:《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的比较与分析[J].理论观察,2009(02):128-129.
[3]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M].程爱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员艳萍. 战争中灵魂的自我救赎——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反英雄”约塞连[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6):84-85.
[5]吴敬梓.儒林外史[M].张慧剑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史晓慧.“黑色幽默”的经典——《第二十二条军规》[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1):124-126.
[7]马红英. “黑色幽默”的万有引力——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结构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52-55.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儒林外史》;讽刺;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陈卓(1996-),女,陕西省汉中市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2
一、“黑色幽默”的内涵以及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因循了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思想,突出描写社会的荒诞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改变,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表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不协调,使它们显得更加诞妄不经,诙谐可笑。[1]而作为文学流派,通常都是以荒谬可笑的社会现实作为主题;结构上杂乱无章,上下文很难连接在一起;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严格的正反面定义,主角一般为“反英雄”;摒弃了华丽的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标新立异,用词重复含糊;描写一幕幕悲剧性的喜剧。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西方文学的高峰,兴起学派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的财富,讽刺小说之始。一个出生于一战过后的美国,接受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洗礼;一个出生于累代科甲的家族中,接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是如何书写出具有相似性质的著作呢?他们笔下的小说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二、两部小说在中心思想上的对比
如果我们将《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部小说所描写的中心思想大致上都是相同的。描写了荒诞的、疯狂的社会,可怕的社会对人们的压迫,人们在坚持的反抗社会,以及当所有原则都破灭之后,人们的挣扎与惶恐。虽然从内容来看无法摆脱的军规和封建的科举制度不是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的东西,但他们的实质都是限制人的自由、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的黑暗力量。当读者仔细阅读这两部小说时,就能感受到那从字里行间散发出里的黑暗,吞噬着人们的内心,使得人们心惊胆寒,更使得人们感到深深的无助以及悲哀。
首先,两部作品都是社会动荡,问题频发的时代产物。吴敬梓生活在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统治者只好采取严厉的政策禁锢文人的思想,使得整个社会失去生机。而海勒生活在一战后的美国,动荡的社会让人们失去了对国家的信心,资本主义自私自利贪图财富,没有一点作为这使得社会更加混乱。这样的现实社会通过两部作品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吴敬梓笔下的书生们都已经因为存在弊端的科举制度成疯成魔,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例如因为中举而喜极而疯的范进,坚信科举是唯一出路的周进,他们都为了科举制度失去自我,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海勒笔下也有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丧失自己人格的人,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对丹尼卡医生之死的描述:“丹尼卡医生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挂名于麦克沃斯的飞机上,当麦克沃斯自杀,他的名字也被列入了阵亡人员。”[2]官方的一个失误将丹尼卡认定为死亡,在同事的讨论下他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活着,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实质上已经死了”。第三,《第二十二条军规》最后是“约塞连逃走了”,海勒并没有正面的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而是选择一走了之逃避这个荒诞的现实。吴敬梓也同样无力改变正在走向消亡的社会,即使对社会的前途以及自己的仕途丧失信心,但他也只能通过《儒林外史》自己安慰自己。
三、“反英雄”约塞连与杜少卿的对比
从古至今的文章中电影中英雄都是以我们所熟知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们拯救世界,为了人们和真理而奋斗。而在黑色幽默兴起后,“反英雄”这一形象随之出现。“‘反英雄’是一个与‘英雄’相对的概念。标志着社会发展内道德价值体系的凋敝和人们对真理信仰的质疑”[3]在很久很久之前,文学作品中就有以“反英雄”形象出现的人物,例如参加特洛伊战争的阿基琉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等。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约塞连就是以“反英雄”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刚进入军队的他满心的抱负,希望能维护和平,出色地完成每一次的轰炸任务,也因此被晋升为上尉。但当他发现军官视生命如草芥,丝毫不关心战争的结果时,他说“我抬头一看,就只见人们拼命捞钱。看见人们利用正直的冲动、人类的悲剧,拼命捞钱。”[2]勇敢的约塞连变成了“胆小鬼”活下去以及躲避飞行成为他的目标,不思进取,一直与邪恶的“军规”作斗争,最终逃到一个理想化的和平国家。“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大笑着,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不敢仰视。”[5]这就是生活在那个封建专制、制度森严朝代的杜少卿。在那个等级制度严明、人人自危的朝代他敢于直面对抗他看不惯的等级制度,他所做的事情也确实“傻”“疯”“呆”。也不愧于他的兄长称他为“呆子”。在那个视金钱为生命的时代,杜少卿是作为另类而存在的,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得精光。”[4]他超脱世俗回归于现实生活中。从表面上看,约塞连和杜少卿的行为都让人觉得不理性,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想来,他们都是被颠倒了的英雄。
四、讽刺黑色幽默背后令人绝望的真实
两部小说都充斥着浓浓的令人绝望的黑色,让人看不见前方的路。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独自的在與无影无形的社会现实作斗争,但他们的力量是渺小的、无用的。尽管他们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但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绝望。 约瑟夫·海勒以极为夸张的手法描写《第二十二条军规》,用喜剧来衬托出悲剧,使得小说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这表现在海勒用讽刺的手法来描写这个荒诞的社会。既然整个社会都是荒诞的,那么善恶、好坏、真假都失去了原来的评判标准。认为一切正常的东西都变得不正常,合理的事情反而不合理,世界充满了荒诞诙谐感。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間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5] 一个战士躺在床上全身都被绷带包裹起来,输液时液体经过软管从胳膊进入体内,排泄物便从导管流进瓶子里。当吊瓶空了时,护士把两个瓶子换一下,就不在理这个战士了。[6]这样的画面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描写远离战争的画面。虽然在看到这些画面时读者能捧腹大笑,但在说笑之间披露了现实的荒诞,让读者感到浓浓的不幸和心酸。
虽然吴敬梓没有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也不属于黑色幽默的学派。但在《儒林外史》中我们也能发现与黑色幽默相似的地方。吴敬梓用他的笔“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写出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开怀大笑的喜剧。不过他所反映的悲剧不像海勒那样悲痛、沉重,而是拥有另外一种辛酸与哀怨。两种悲剧都能直达读者的内心,久久无法忘怀。
两部作品的结尾更体现了黑色幽默,约塞连无法改变皮亚诺扎岛的情况,他只能保持自己想要生存下去的欲望,乘坐着橡皮舟逃到瑞典去。约塞连逃离了这个荒诞的世界,但是他又真的能逃脱“第二十二条军规”吗?“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是空”吴敬梓真实的写出文人志士们想努力却无法挽回的失落。两本书中的英雄们空有理想抱负想要力挽狂澜,但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为自己开辟出一方净土,自欺欺人罢了。
参考文献:
[1]冯蕙,朱贻庭,余培源等.简明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项丹娟.黑与灰:《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的比较与分析[J].理论观察,2009(02):128-129.
[3]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M].程爱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员艳萍. 战争中灵魂的自我救赎——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反英雄”约塞连[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6):84-85.
[5]吴敬梓.儒林外史[M].张慧剑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史晓慧.“黑色幽默”的经典——《第二十二条军规》[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1):124-126.
[7]马红英. “黑色幽默”的万有引力——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结构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