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案例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O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后、理解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了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总结出计算法则,适合三年级孩子的思维。
  【案例描述】
  一、教什么
  1.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例题3“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内容:
  ①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②被减数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位?
  2.方法。
  ①迁移法: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
  ②类比法:把例题的方法类比到练习中。
  二、怎么教
  1.复习导入。
  复习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538-79=)先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竖式计算,然后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如:538-79=,先算8个一减9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来减,18个一减9个一等于9个一,在个位上写9;再算2个十减7个十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来减,12个十减7个十等于5个十,在十位上写5;最后算4个百减0等于4个百,在百位上写4;所以538-79=459。让学生在复习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回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当10来减。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尝试列式。
  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列式:403-158=
  师:(引入课题)前面同学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今天我们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师板书课题)
  3.探究环节。
  (1)小组合作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403-158=
  师:同学们能用计数器计算三位数减两位数减法,能不能也用计数器计算403-158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自己的计数器上边拨边说403-158的计算过程。
  ②同桌合作完成答题卡说说自己的算法。
  ③同学汇报403-158的计算方法。
  计算403-158=,先算3个一减8个一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从百位退1,13个一减8个一等于5个一,在个位上写5;再算9个十减5个十等于4个十,在十位上写4;最后算3个百减1个百等于2个百,在百位上写2;所以403-158=245。
  ④学生重点说说个位上3减8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该怎么办?退位后十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组合作探讨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减法时,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给十位,然后在十位上加十再减。
  4.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604-56= 700-347=
  5.同桌互相出题练习,进一步理解算理,巩固算法。
  6.师生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减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给十位,然后在十位上加十再减。
  【案例评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采用了迁移类推、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首先教师先激活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方法及操作经验,为迁移类推出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做好铺垫。然后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表象操作,再借助计算器来帮助理解算理,从而过渡到抽象算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列竖式时,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的方法。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算法采用了复述策略加深巩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本课的知识。教师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先找到本节课新知的遷移点是把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思路迁移到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中去;然后借助直观的计数器操作来感知竖式模型的构建;再结合有效的提问,采用复述、排序的策略来把被减数中间有0该怎样退位?为什么从百位退位?退位后十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说透彻。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触觉感官来建立表象。因此有效的学习策略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其他文献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2004年4月2日由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出台的文件)精神与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的重大举措,学生参与“武术进校园”活动,能通过武术掌握一些相关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同时领悟中华武术的魅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激发习武热情,提高身体素质 
期刊
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每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的“再创造”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模拟。  “创新模拟”教学的主旨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小学数学的内容按板块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图形与几何”这一板块的核心就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词之一。小学生要把这部分的内容学好,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要怎样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以六年级“图形与几何”整理复习一课为例来谈。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期刊
“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解决问题的最后两座高峰,也是部分学生望而却步的难题之一。其实,这两类问题外部形态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却同根同源。把“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会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一、问题的本质  要把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进行有联系的学习,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数学本质。  
期刊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得益于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更易紧扣教学主题,以整体视角对单元内的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一、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分析教材的前后关联  研究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围绕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和
期刊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明确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数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吸取知识,从低年级开始就在不断地借助生活经验去感知数学、认识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数学教学中常把这种思维直接系统化成一种新的学习思维——“转化思想”。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转化思想的应用,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面以
期刊
《田忌赛马》(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主要写了在赛马的过程中,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调换了马出场的顺序,做到了转败为胜。《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篇幅简短,内容通俗,其故事所折射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转败为胜虽然过程简单,但方法极其奇妙,其中蕴含了孙膑观察的全面、思考的周密,这恰恰是引导学生透视故事、探究内涵的主要着力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课课后“用自己的话讲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一、诵读古诗词,丰富想象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了扩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古诗词,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解古诗词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课外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创造人人爱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整本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呢?  一、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推荐原则  教师
期刊
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录了“我”在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我”既观察了旅途中的船与船夫,也描述了听到的雨声,但更为细致地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与“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