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了解编者意图,找准学生起点
夏君老师执教的二上《纸船和风筝》 (送教研讨课),侧重点放在纸船和风筝怎么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这就是站在学生的起点上。有了学生的起点,老师就知道从哪里开始教。接下来,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熊和松鼠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让学生去找句子。接着又顺势问学生:他们怎么用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教师的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的要求就比学生原有水平高一点。
对于老课文,我们要克服惯性思维,认真研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研究老课文新教法,研究前后知识点的衔接,研究单元要点和课后习题,找准学生起点和教学点的对接。
二、聚焦语文要素,着眼学生发展
杨美元老师执教的三下《小真的长头发》,从图片引入,打开学生想象之窗;共读故事,感受想象之奇;续编故事,展开想象之翼;绘写故事,展开想象之趣。在层层推进中,为学生营造了表达、思维、想象的氛围,落实了“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一单元目标。
蓝燕玲老师执教一下《树和喜鹊》,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多种识字方法融入课堂,恰当地处理好识字和学文之间的关系。她引领学生多读书,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注重学法迁移指导,努力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能借助图画和关键词讲故事,使学生学有所获。这节课,努力探索了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夏琴老师执教三下《昆虫备忘录》,先从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入手,引出“备忘录”。接着,借助阅读提示进行课文整体感知和重点赏读,帮助学生了解备忘录的制作过程,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随后,学生自主选择,采用表格式、图文式、记录式等创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学习支架,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法进行迁移运用,语言实践活动指向阅读与表达的真实需要,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个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旧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新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语文要素体现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但这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不能过度操练。
三、关注课后习题,落实教学目标
夏君老师执教二上《纸船和风筝》,在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说说文中的故事,这与课后习题“说说故事”相匹配,从而落实初步学习复述的教学目标。
王晓老师执教三下《花钟》,以“现象、原因、应用”总括全文的内容板块。初读时,默读课文,练习概括,借助泡泡里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来回答;品味写花开的句式,感受语言内容时,发现不同的花开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进行对比阅读,背诵本段积累语言;小练笔,深入了解不同表达的效果。洪老师努力关注了课后习题,背诵第1自然段、说段意、用不同的说法表达花开以及仿写的小练笔都是课后习题内容。这样,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原来,课后习题,侧重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训练的重点,也就是单元导语中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关注课后习题,吃透意图,把握本质,将其转化成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显得格外有意义。仔细一看,精读课文后有思考题,主要是从整体训练的重点,侧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语文训练的重点。但我注意到,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这个单元训练点匹配。有的课文是运用前面已经学到的语文要素来出题,这也就是语文学习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课后问题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值得我們推敲。而且课堂作业本的编排设计也和教材贴得很紧,使之成为语文学习过程性的东西。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载体。而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新教材新课堂,需要寻亮点思困惑,要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思考,有些困惑会解决,有些困惑会继续探索求解。
我们应该目标高远,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体系、理念、亮点以及统编教材的新板块,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踏上研学之旅,期待遇见统编教材的无限美好。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云山小学)
夏君老师执教的二上《纸船和风筝》 (送教研讨课),侧重点放在纸船和风筝怎么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这就是站在学生的起点上。有了学生的起点,老师就知道从哪里开始教。接下来,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熊和松鼠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让学生去找句子。接着又顺势问学生:他们怎么用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教师的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的要求就比学生原有水平高一点。
对于老课文,我们要克服惯性思维,认真研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研究老课文新教法,研究前后知识点的衔接,研究单元要点和课后习题,找准学生起点和教学点的对接。
二、聚焦语文要素,着眼学生发展
杨美元老师执教的三下《小真的长头发》,从图片引入,打开学生想象之窗;共读故事,感受想象之奇;续编故事,展开想象之翼;绘写故事,展开想象之趣。在层层推进中,为学生营造了表达、思维、想象的氛围,落实了“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一单元目标。
蓝燕玲老师执教一下《树和喜鹊》,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多种识字方法融入课堂,恰当地处理好识字和学文之间的关系。她引领学生多读书,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注重学法迁移指导,努力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能借助图画和关键词讲故事,使学生学有所获。这节课,努力探索了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夏琴老师执教三下《昆虫备忘录》,先从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入手,引出“备忘录”。接着,借助阅读提示进行课文整体感知和重点赏读,帮助学生了解备忘录的制作过程,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随后,学生自主选择,采用表格式、图文式、记录式等创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学习支架,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法进行迁移运用,语言实践活动指向阅读与表达的真实需要,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个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旧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新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语文要素体现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但这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不能过度操练。
三、关注课后习题,落实教学目标
夏君老师执教二上《纸船和风筝》,在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说说文中的故事,这与课后习题“说说故事”相匹配,从而落实初步学习复述的教学目标。
王晓老师执教三下《花钟》,以“现象、原因、应用”总括全文的内容板块。初读时,默读课文,练习概括,借助泡泡里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来回答;品味写花开的句式,感受语言内容时,发现不同的花开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进行对比阅读,背诵本段积累语言;小练笔,深入了解不同表达的效果。洪老师努力关注了课后习题,背诵第1自然段、说段意、用不同的说法表达花开以及仿写的小练笔都是课后习题内容。这样,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原来,课后习题,侧重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训练的重点,也就是单元导语中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关注课后习题,吃透意图,把握本质,将其转化成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显得格外有意义。仔细一看,精读课文后有思考题,主要是从整体训练的重点,侧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语文训练的重点。但我注意到,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这个单元训练点匹配。有的课文是运用前面已经学到的语文要素来出题,这也就是语文学习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课后问题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值得我們推敲。而且课堂作业本的编排设计也和教材贴得很紧,使之成为语文学习过程性的东西。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载体。而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新教材新课堂,需要寻亮点思困惑,要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思考,有些困惑会解决,有些困惑会继续探索求解。
我们应该目标高远,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体系、理念、亮点以及统编教材的新板块,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踏上研学之旅,期待遇见统编教材的无限美好。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