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美好的愿景。和平教育是通过宣传和平思想,传授和平知识来防止暴力和冲突产生的一种教育。通过和平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和平的可贵,懂得如何化解暴力和冲突,从而影响小学生的行为活动,塑造小学生和平的道德习惯。
关键词:和平;和平教育;小学生
一、和平教育的内涵
和平教育着眼于防止战争和暴力产生,是一种预防式的教育。和平教育是一项跨学科、多层面、具有现实性的教育。因此和平教育的实施策略也各式各样,我们以下所要探讨的是小学生的和平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小学生化解暴力和冲突的理论,传播和平有关的文化知识来增加小学生对和平概念的了解,从而影响小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而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对小学生实施和平教育的原因
1.和平教育是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小学高年级品德课程中有几项目标要求如下:
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这几项要求正是针对和平教育提出的一些目标要求,第一条是要求小学生尊重他人,以一种和平有爱的方式与家人、集体共处,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第二条是要求小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知道祖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有着民族之间的差异,形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观。同时要求小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正确了解国家历史,不以极端、偏激的方式的去看待历史事件,了解国外的文化,明白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和平观;第三条是要求小学生热爱自然,从小事做起,形成保护自然生命的意识,从而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和平。
2.和平教育是解决小学生暴力冲突问题的新方法
近年来,小学生暴力行为越来越多。这些事情多发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身上,高年级的小学生欺负低年级的小学生事件屡屡发生。虽然说,这样的行为不像成年人的暴力行为那么严重,但是,这样做不仅仅对受害方的造成身心伤害,还会影响施暴的学生未来的品德形成以及性格发展。同时,对学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平教育旨在教育学生如何去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和平教育是解决小学生暴力冲突问题的新方法。
三.培养小学生和平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1.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暴力行为
班杜拉的充气娃娃实验证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小学生容易根据电视、网络等媒体一些暴力镜头产生模仿的動作。但是,这些模仿并不是出自于小学生内心。有些小学生仅仅是出于好奇,觉得模仿电视里面的暴力行为很有趣,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到生活中出现的暴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家长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孩子平时生活中接触的一些关于暴力的东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暴力习惯。例如:电视里的殴打行为容易引起孩子模仿,家长要及时引导。遇到类似情况,要以理解宽容的方式解决,要让孩子知道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次,在学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和平的知识运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暴力和冲突事件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2.增加小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对小学生进行和平教育,首先要让小学生明白民族合作,各国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白战争的可怕。鉴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不够成熟,要让小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一些有关战争的历史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了解减少战争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国家之间团结,民族之间团结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和平意识。
3.品德课程内添加和平有关的内容
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品德课程教材中,低年级的教材设计和平教育有关的内容一般与保护环境有关,缺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容。高年级的涉及和平教育的内容较多,但是不仅是在强化爱国思想方面,更应该强化和平的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相处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低年级的教材涉及的内容一般与生活相关,所以可以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中添加关于生活方面的和平教育,例如:如何解决冲突?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产生自我中心,脾气暴躁等不良心理,所以,要在低年级的课本里面加入一些有关如何处理学生之间冲突、矛盾的内容,这样也可以帮助班主任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应该添加战争造成的影响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都是负面的内容,但是要激起学生内心的爱心仅仅靠正面灌输是没有用的。这样才能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中,唤起他们内心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4.提高教师以及家长的和平素养
要增加学生和平意识和能力,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师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播和平知识,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有关的和平案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当中体验,从而明白和平的意义。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体罚、心罚等暴力的行为,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关心、了解学生。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也要有和平素养,不能以暴制暴。同时要给孩子一个非暴力的成长条件,引导孩子懂得理解、宽容;学会关心、尊重。
参考文献:
[1] 德国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关于国际理解教育----合作与人类和平与教育人权和基本自由[ R ].科隆.1975.8.
[2] 何齐宗,万发盛.关于和平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
[3]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50.
关键词:和平;和平教育;小学生
一、和平教育的内涵
和平教育着眼于防止战争和暴力产生,是一种预防式的教育。和平教育是一项跨学科、多层面、具有现实性的教育。因此和平教育的实施策略也各式各样,我们以下所要探讨的是小学生的和平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小学生化解暴力和冲突的理论,传播和平有关的文化知识来增加小学生对和平概念的了解,从而影响小学生的行为活动,进而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对小学生实施和平教育的原因
1.和平教育是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小学高年级品德课程中有几项目标要求如下:
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这几项要求正是针对和平教育提出的一些目标要求,第一条是要求小学生尊重他人,以一种和平有爱的方式与家人、集体共处,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第二条是要求小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知道祖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有着民族之间的差异,形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观。同时要求小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正确了解国家历史,不以极端、偏激的方式的去看待历史事件,了解国外的文化,明白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和平观;第三条是要求小学生热爱自然,从小事做起,形成保护自然生命的意识,从而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和平。
2.和平教育是解决小学生暴力冲突问题的新方法
近年来,小学生暴力行为越来越多。这些事情多发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身上,高年级的小学生欺负低年级的小学生事件屡屡发生。虽然说,这样的行为不像成年人的暴力行为那么严重,但是,这样做不仅仅对受害方的造成身心伤害,还会影响施暴的学生未来的品德形成以及性格发展。同时,对学校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平教育旨在教育学生如何去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和平教育是解决小学生暴力冲突问题的新方法。
三.培养小学生和平意识与能力的策略
1.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暴力行为
班杜拉的充气娃娃实验证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小学生容易根据电视、网络等媒体一些暴力镜头产生模仿的動作。但是,这些模仿并不是出自于小学生内心。有些小学生仅仅是出于好奇,觉得模仿电视里面的暴力行为很有趣,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到生活中出现的暴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家长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孩子平时生活中接触的一些关于暴力的东西,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暴力习惯。例如:电视里的殴打行为容易引起孩子模仿,家长要及时引导。遇到类似情况,要以理解宽容的方式解决,要让孩子知道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次,在学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和平的知识运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暴力和冲突事件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2.增加小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对小学生进行和平教育,首先要让小学生明白民族合作,各国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白战争的可怕。鉴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不够成熟,要让小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一些有关战争的历史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了解减少战争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国家之间团结,民族之间团结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和平意识。
3.品德课程内添加和平有关的内容
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品德课程教材中,低年级的教材设计和平教育有关的内容一般与保护环境有关,缺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内容。高年级的涉及和平教育的内容较多,但是不仅是在强化爱国思想方面,更应该强化和平的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相处方面。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低年级的教材涉及的内容一般与生活相关,所以可以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中添加关于生活方面的和平教育,例如:如何解决冲突?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产生自我中心,脾气暴躁等不良心理,所以,要在低年级的课本里面加入一些有关如何处理学生之间冲突、矛盾的内容,这样也可以帮助班主任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应该添加战争造成的影响方面的内容,虽然这些都是负面的内容,但是要激起学生内心的爱心仅仅靠正面灌输是没有用的。这样才能把和平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心中,唤起他们内心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4.提高教师以及家长的和平素养
要增加学生和平意识和能力,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师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播和平知识,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有关的和平案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当中体验,从而明白和平的意义。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体罚、心罚等暴力的行为,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关心、了解学生。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也要有和平素养,不能以暴制暴。同时要给孩子一个非暴力的成长条件,引导孩子懂得理解、宽容;学会关心、尊重。
参考文献:
[1] 德国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关于国际理解教育----合作与人类和平与教育人权和基本自由[ R ].科隆.1975.8.
[2] 何齐宗,万发盛.关于和平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
[3] 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