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熏装很美,让我成了众人举目的熊猫
最近“不可证伪的阅读”一词在网络上走红。很多人在讨论,但都很难真正理解其中所说的问题。那么什么叫“不可证伪的阅读”呢?我来翻译一下,那就是迷信知识权威,丝毫不懂反思。它的诡谲之处在于谁名气大、谁地位高,就认为谁水平真,越有分量。要是再懂得营销话术“装点神弄點鬼”,那么捞个大师的名头就更加轻而易举。
我想大众之所以被这些观点给影响,一步一步掉入他们构筑的认知茧房,究其原因应该有2点:一是大众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较低。大部分人看什么都觉得有道理,是因为和作者在知识层面上不对等。当人们认识不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不知道下雨的原因时,就会去求龙王下雨;不知道好生活的原因是自由开放的环境时,就会去祈求权力的施舍。二来迷信权威。这本质在于我们太懒了,不愿意自己去下功夫认真研究,并表达出质疑声。康德说:“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须去思想,自有别人替我去做伤脑筋的事。”这句话很好地描绘了这种类型的人。这类人习惯做伸手党,只要是资深人士说的,根本就不加分辨,不去验证,就认为是对的。他们巴不得别人把所有问题给出直接答案,甚至把思路给自己理顺。一次两次可以,但长此以往,自身概念建构的能力会受到限制,会缺乏自我,会习惯钻空子,把别人的思维和工作习惯硬套在自己身上,而这样的不灵活变通最终会让自己变得四不像,会让别人反感。
其实这种低下是所有人都应该避免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去书店买教辅书的时候,书店一定会给你推荐较贵的那种,至于这本书效果是好是差,他们也难以辨别。而在消费者眼中,书店无疑是权威,那么假设我们迷信权威,不事先做好相应的查阅功夫,那么就要为自己的迷信买单。无论是买书,或者就医,事实上权威人士给你提供的意见未必如自己的好。其实很多小事我们可以处理得很好,毕竟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了。关键是自己要深信科学引导的力量,要耗费一点时间,去努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并不断更新它。
美国曾经针对迷信权威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的研究者,给22个不同的护士站拨打电话,说自己是某医院的医生,并且指定了给某些病者服用某种药物。面对这样的吩咐,有95%的护士直奔药房,按吩咐拿来相应的药剂量,想都没想,就准备直接去病房。直到这个时候,观察员才阻拦下护士,并说出了实验的真正目的。为什么护士这么容易就可以放下其专业判断,并且去执行这些错漏百出的指示呢?这就是权威的魔力,尽管是一个陌生的男子打来电话,尽管护士与“医生”从未见过面,护士也会有很大可能去执行指令,因为他有“医生”这个头衔。避免迷信权威的后果,最好先有自己的见解再去对比,两相印证,查漏补缺,也只有这种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各种推敲后梳理出来的方案才是最优化的。
前几年我和一个医生聊到一件事。他们院正打算把“核磁共振”改名成“磁共振”,这样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一些无谓解释。我问这样有明显效果吗,他说效果明显。这个过程就显示了我们部分医生卓越的说服力。但在本质上,这两者说法并无差别,只是“核磁共振”的说法会让少部分患者对其产生恐惧。他说患者们大都会听从我们这些权威人士的说法,害怕这种检查会带有“核辐射”。
《论语》有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每一天,我们都有新的蜕变,有对事物的新认知,不断突破智识上的天花板,成为一个和生活黏合度高的人。
(编辑/张金余)
最近“不可证伪的阅读”一词在网络上走红。很多人在讨论,但都很难真正理解其中所说的问题。那么什么叫“不可证伪的阅读”呢?我来翻译一下,那就是迷信知识权威,丝毫不懂反思。它的诡谲之处在于谁名气大、谁地位高,就认为谁水平真,越有分量。要是再懂得营销话术“装点神弄點鬼”,那么捞个大师的名头就更加轻而易举。
我想大众之所以被这些观点给影响,一步一步掉入他们构筑的认知茧房,究其原因应该有2点:一是大众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较低。大部分人看什么都觉得有道理,是因为和作者在知识层面上不对等。当人们认识不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不知道下雨的原因时,就会去求龙王下雨;不知道好生活的原因是自由开放的环境时,就会去祈求权力的施舍。二来迷信权威。这本质在于我们太懒了,不愿意自己去下功夫认真研究,并表达出质疑声。康德说:“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须去思想,自有别人替我去做伤脑筋的事。”这句话很好地描绘了这种类型的人。这类人习惯做伸手党,只要是资深人士说的,根本就不加分辨,不去验证,就认为是对的。他们巴不得别人把所有问题给出直接答案,甚至把思路给自己理顺。一次两次可以,但长此以往,自身概念建构的能力会受到限制,会缺乏自我,会习惯钻空子,把别人的思维和工作习惯硬套在自己身上,而这样的不灵活变通最终会让自己变得四不像,会让别人反感。
其实这种低下是所有人都应该避免的,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去书店买教辅书的时候,书店一定会给你推荐较贵的那种,至于这本书效果是好是差,他们也难以辨别。而在消费者眼中,书店无疑是权威,那么假设我们迷信权威,不事先做好相应的查阅功夫,那么就要为自己的迷信买单。无论是买书,或者就医,事实上权威人士给你提供的意见未必如自己的好。其实很多小事我们可以处理得很好,毕竟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了。关键是自己要深信科学引导的力量,要耗费一点时间,去努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并不断更新它。
美国曾经针对迷信权威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的研究者,给22个不同的护士站拨打电话,说自己是某医院的医生,并且指定了给某些病者服用某种药物。面对这样的吩咐,有95%的护士直奔药房,按吩咐拿来相应的药剂量,想都没想,就准备直接去病房。直到这个时候,观察员才阻拦下护士,并说出了实验的真正目的。为什么护士这么容易就可以放下其专业判断,并且去执行这些错漏百出的指示呢?这就是权威的魔力,尽管是一个陌生的男子打来电话,尽管护士与“医生”从未见过面,护士也会有很大可能去执行指令,因为他有“医生”这个头衔。避免迷信权威的后果,最好先有自己的见解再去对比,两相印证,查漏补缺,也只有这种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各种推敲后梳理出来的方案才是最优化的。
前几年我和一个医生聊到一件事。他们院正打算把“核磁共振”改名成“磁共振”,这样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一些无谓解释。我问这样有明显效果吗,他说效果明显。这个过程就显示了我们部分医生卓越的说服力。但在本质上,这两者说法并无差别,只是“核磁共振”的说法会让少部分患者对其产生恐惧。他说患者们大都会听从我们这些权威人士的说法,害怕这种检查会带有“核辐射”。
《论语》有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每一天,我们都有新的蜕变,有对事物的新认知,不断突破智识上的天花板,成为一个和生活黏合度高的人。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