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体失语”了吗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农民“集体失语”现象不容忽视
  
  有专家指出,“在当前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我们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于两个群体,首先是官员,从高官到村官;其次是专家,从著名学者到普通研究人员。然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了。”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农民真的“集体失语”了吗? “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一周年来的今天,这个问题不由得我们深思和考量,令人警醒。
  
  “集体失语”现象探源
  
  这是中部省份山区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修好柏油马路还是近一年来的事,原来的道路坑坑洼洼,雨天难行。
  贯穿南北的县级公路边,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掩映下,散落在山脚下的民居显得古朴自然,似一幅田园牧歌般的乡间风俗画,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或者说,在农民眼中并非如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深有体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差,刚解决温饱的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下一步怎么办,正值新农村建设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这里被划成了“试点村”。
  村民们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以来,感受最大的变化,除了厕所、猪圈、牛圈移了地方,就是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旁边,三三两两矗立了二三层楼的新房子。有的村民说,春种秋收,打下的粮食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收益。我们的口袋还没有真正鼓起来,拆了老房子补偿个几千元,建新房要花上几万元,可能就要欠下些债了。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村里没有什么集体经济,村务基本没有公开,大队干部(村干部)是谁,村民们都不是很了解。关于新农村建设,他们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没有习惯主动和村干部说。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准备建一所养老院,农民却心中犯起了嘀咕,这是我们最需要的吗?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存在的农民“失语”现象。
  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这在实践中已经露出某些端倪。有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苏北某地村民被政府动员搬进住宅新区后,对每月一次的水电气费、垃圾费、物业管理费缴纳等很不适应。有农民抱怨:新居虽然好看了,但离农田远了。一些地方建起了“农民公寓”后,农民要扛着锄头进出电梯……
  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体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管理民主”缺位。农民政治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的重要体现,然而,一些地方,除了“试点村”之外,很多自然村落、村庄,农民对于村干部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连基本的“财务公开”也不是很完善,更何况很多地处山区、相对偏僻的农村。村民自治中,农民在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过程中缺乏参与,自然造成“集体失语”的状况。
  有学者指出,各社会阶层之间话语权的不对称和话语影响力的不平衡势必导致社会利益的偏向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话语权,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来说,显然还有很大的距离。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大不相同,想要获得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农村定义是困难的。
  江苏农民心中的新农村是房屋改造,就是实行楼房化。农民说:“新农村就应该像华西村那样,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有大片的土地耕种,麦收时有机器收割。家家户户有独立的小楼,孩子念书免学费,有电脑和小汽车。”
  在甘肃,大多数农民希望通过村庄规划使农民的住房更整齐,并建成统一、成排的平房。因为楼房并不适宜养殖牲畜。除了住房外,经济条件的改善也是甘肃农民对新农村的主要认识。
  湖南、河北农民心中的新农村又是两样。由于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比较接近,河北农民对新农村的想象主要以城市为参照物。不少人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越来越像城市”。湖南农民的新农村梦想主要和农业有关。由于当地气候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差的问题相对突出,成为农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多数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集中在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上。有近四成的被调查农民提出“马路是水泥路,要通到家门口,水渠使所有的田都能灌溉到”。湖南农民还特别提出教育负担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包含改善教育条件。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进而提出,农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以及他们当前最紧要、最迫切的需求应当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决策的依据和标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种多元性,并且在实践中真正满足这种多元性,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出现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农民如何不再“集体失语”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以农民为主体”不是空话套话,这不但是要求农民主体意识的提高,管理民主的建设,而且更需要地方政府和干部学会倾听农民的声音,不但要学会听,善于听,听出农民的所思、所虑和所盼,还得真听,听出效果。
  在老少边穷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民用“十二得”诠释对新农村最朴素的理解:上得起学(孩子有书读);看得起病(医保制度健全);养得起老(老了有人管);走得好路(村村通油路);吃得上水(饮用自来水);挣得到钱(就业路子广);睡得好觉(社会治安好);观得到景(环境优美);做得到主(农民说了算);学得到艺(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看得到“球”(指地球,信息通畅快捷);过得有“味”(吃穿住行有品位)。
  新农村要建设成什么样?农民满意不满意,认不认账,才是最终衡量的标杆。在新农村建设农民需求多元化的语境下,农民的“十二得”令人深思。我们的地方政府、地方干部是否真正考虑到这些,做的差距有多远?
  元月1日至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多个村庄,看望、慰问农民群众。每到一个村子,一户农家,温家宝都反复向农民询问三个数字:今年打了多少粮食?卖了多少粮食?还有多少粮食?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经做客人民网,在回答“请问您是农民出身吗?如果不是,您如何了解农民?”的网友提问时,动情地说:“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很多中国人的祖宗都是农民。我也不例外,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民,是种水稻的,也就是说他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按现在的观念来说,我也是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殷殷数语,折射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道理。
  倘若我们的地方政府和干部都能够如此倾听农民的声音,那么农民“集体失语”的现象也就不成问题了。
其他文献
辽宁锦州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用能大户,供电系统有入口总表11块,分表有200多块;供蒸汽系统有总表5块,下设分表50多块;供水系统有100多块计量仪表;压缩空气和重油还有
以民国教育家在大学校庆中的讲话为基本材料,分析他们对大学校庆的价值、目的、功能的看法,进而分析他们在大学校庆中展示大学精神的动力来源。
随着风险社会所带来的现代风险的步步紧逼和现代法律义务扩张的总体趋势的不断加强,以注销切断公司和股东对债权人的法律责任制度受到质疑,"后公司义务"得到关注。可通过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