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音乐院校的一门必修学科,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而在这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唱名法,这些唱名法影响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当今流行的唱法名、笔者对唱法名的思考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爱好这门学科的朋友提供帮助。
【关键词】视唱练耳 唱名法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0-01
一、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
唱名法起源于公元11世纪左右,由意大利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圭多创造。当时他担任意大利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道士,为了更好的训练唱诗班,他以《圣约翰赞美诗》中每一句第 1个音节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即ut、re、mi、fa、sol、la,这六个音的声调正好又逐渐呈依次升高趋势,并且这种上升趋势和音阶中各音级依次上行的特点相对应。因此,圭多也成为视唱练耳唱名法的开山鼻祖。
他所开创的六音唱名法又被后人称为“圭多唱名法”,对之后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6世纪比利时音乐家韦尔兰特提出了七个音的唱名法,并在“圭多唱名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波彻特唱名法”,这种唱名法对之后半音阶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约到了1600年左右,法国的音乐家们同样在“圭多唱名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以“si”作为B的固定唱名。半个多世纪后,音乐家们把不太好唱的ut用比较容易发音的do取代。这也完成了从“圭多唱名法”向“固定唱名法”的历史转变。
之后,德国音乐家丹尼尔通过实践在“波彻特唱名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贝比唱名法”,对降B、降E大调音阶做了规定,这个唱法名也因B和降B两个音级而得名。它更重要的价值是由“波彻特唱名法”的自然半音向变化半音进行了转变,从而将唱名法向前进一步推进!到了19世纪初,英国女教师S.A.格格弗第一次创造了首调唱名法,后来经过牧师J.柯温加以改进完善,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此外,音乐界还有许多不同的唱名法,但是均不如以上唱名法流传广泛或尚在研究探讨过程之中,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二、当今流行的唱名法
经过一代又一代全世界各国优秀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唱名法由单一化逐渐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当今我们常涉及到的唱名法有以下几种:
1.固定调唱名法
固定调唱名法,即唱名绝对固定,音高观念明确,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换唱名,在五线谱中对于读谱和乐器的演奏上较为方便。尤其在十九世纪末,在大小调体系逐渐淡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音乐,因其思维观念和技法体系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与传统音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组织逻辑,因此,固定调唱名法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则较为突出。在我国的各个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固定唱名法占相对主要地位。
2.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则是以“移动着的do”为基础,即C大调和它的关系a小调的C音都唱do;D大调和它的关系b小调的D音都唱do……以此类推。因此,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和高度可以是移动变化的,但各个调式音级却有着确定不变的唱名。例如,无论在任何大调中,它的第一级音都唱作do,第二级都唱作re,第三级都唱作mi,以此类推。首调唱名法使每个音级位置在其调性中相对固定,进而形成一种典型而又稳定的感觉,使人能够长时间地记忆下来,变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音乐思维的形成。其唱名与一定的调式结构相联系,调式感明显,相对音高的感觉容易被掌握,易于音乐学习者的接受。
但是,首调唱名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不同调式中的每一个音都需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它的唱名来。所以,一般在乐器演奏中不用这种方法,而就视唱练耳训练、简单歌曲的演唱来说,这种唱法更有利于感受曲子旋律的调式调性,因而也是很便利的。
3.35个不同唱名法
35个不同唱名法顾名思义就是由35个不同唱名所组成。现在我们常用的七个基本音级是do、re、mi、fa、sol、la、si,在演唱升降号时依然不改变唱名。因此,有一些音乐家认为这种从唱名上不能清楚的分辨不同音,不是彻底的固定,于是研究出了35个不同唱名法,即基本音级7个、降半音7个、升半音7个、重降音7个、重升音7个,共35个不同唱名。这种唱名法虽然产生于在高速发展的近代,但一直却未能在全世界普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想要将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更好,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充实自己,集百家所长,研究出符合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且富有一定科学性的唱名法,这样才能使我国音乐理论事业迈向更高层次。
三、关于唱名法的思考和总结
唱名法是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所有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工作的朋友们形影不离的“伙伴”,只要有音乐就涉及到读谱,只要读谱就涉及到不同的唱名法。我国自1903年至1907年,近现代学堂乐歌运动达到音乐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日中国学生编创的学校唱歌集高达23册,书中收录近500首乐歌。这在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的我国,掀起了极其广泛的学习与传唱热潮。这一时期的乐歌大多用简谱写成,教学中以首调唱名法教学。由于简谱的记谱形式非常适用于我国的国情,而首调唱名法又与我国当时的音乐教育水平相适应,因此在我国的音乐启蒙教育发展中,简谱与首调唱名法对于国民音乐教育的提高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可以说,是由于简谱与首调唱名法的流传,才使我国初期的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也因为其简单易学、便于理解的特点被我国群众所接受,简谱写成的众多抗日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宣传抗日、鼓舞群众爱国情绪的利器。甚至在当今的视唱练耳教学,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仍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及业余音乐教育中广泛应用。
本文系统的从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谈到了当今时代大家所经常运用的方法,希望能给所有看到本文的朋友带来帮助,如果还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进而推动中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笔者更是满心欢喜。最后,笔者认为:在唱名法的选择上,宏观上讲需符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环境背景,微观上讲需与个人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相匹配。不管选择哪种唱名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必将会给自己的音乐道路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丽娜.视唱练耳与唱名法[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7月.
[2]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3]熊克炎.有关视唱练耳教学的三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 唱名法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0-01
一、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
唱名法起源于公元11世纪左右,由意大利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圭多创造。当时他担任意大利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道士,为了更好的训练唱诗班,他以《圣约翰赞美诗》中每一句第 1个音节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即ut、re、mi、fa、sol、la,这六个音的声调正好又逐渐呈依次升高趋势,并且这种上升趋势和音阶中各音级依次上行的特点相对应。因此,圭多也成为视唱练耳唱名法的开山鼻祖。
他所开创的六音唱名法又被后人称为“圭多唱名法”,对之后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6世纪比利时音乐家韦尔兰特提出了七个音的唱名法,并在“圭多唱名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波彻特唱名法”,这种唱名法对之后半音阶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约到了1600年左右,法国的音乐家们同样在“圭多唱名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以“si”作为B的固定唱名。半个多世纪后,音乐家们把不太好唱的ut用比较容易发音的do取代。这也完成了从“圭多唱名法”向“固定唱名法”的历史转变。
之后,德国音乐家丹尼尔通过实践在“波彻特唱名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贝比唱名法”,对降B、降E大调音阶做了规定,这个唱法名也因B和降B两个音级而得名。它更重要的价值是由“波彻特唱名法”的自然半音向变化半音进行了转变,从而将唱名法向前进一步推进!到了19世纪初,英国女教师S.A.格格弗第一次创造了首调唱名法,后来经过牧师J.柯温加以改进完善,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
此外,音乐界还有许多不同的唱名法,但是均不如以上唱名法流传广泛或尚在研究探讨过程之中,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二、当今流行的唱名法
经过一代又一代全世界各国优秀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唱名法由单一化逐渐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当今我们常涉及到的唱名法有以下几种:
1.固定调唱名法
固定调唱名法,即唱名绝对固定,音高观念明确,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换唱名,在五线谱中对于读谱和乐器的演奏上较为方便。尤其在十九世纪末,在大小调体系逐渐淡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音乐,因其思维观念和技法体系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与传统音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组织逻辑,因此,固定调唱名法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则较为突出。在我国的各个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固定唱名法占相对主要地位。
2.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则是以“移动着的do”为基础,即C大调和它的关系a小调的C音都唱do;D大调和它的关系b小调的D音都唱do……以此类推。因此,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和高度可以是移动变化的,但各个调式音级却有着确定不变的唱名。例如,无论在任何大调中,它的第一级音都唱作do,第二级都唱作re,第三级都唱作mi,以此类推。首调唱名法使每个音级位置在其调性中相对固定,进而形成一种典型而又稳定的感觉,使人能够长时间地记忆下来,变为对音乐的感知,促进音乐思维的形成。其唱名与一定的调式结构相联系,调式感明显,相对音高的感觉容易被掌握,易于音乐学习者的接受。
但是,首调唱名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不同调式中的每一个音都需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它的唱名来。所以,一般在乐器演奏中不用这种方法,而就视唱练耳训练、简单歌曲的演唱来说,这种唱法更有利于感受曲子旋律的调式调性,因而也是很便利的。
3.35个不同唱名法
35个不同唱名法顾名思义就是由35个不同唱名所组成。现在我们常用的七个基本音级是do、re、mi、fa、sol、la、si,在演唱升降号时依然不改变唱名。因此,有一些音乐家认为这种从唱名上不能清楚的分辨不同音,不是彻底的固定,于是研究出了35个不同唱名法,即基本音级7个、降半音7个、升半音7个、重降音7个、重升音7个,共35个不同唱名。这种唱名法虽然产生于在高速发展的近代,但一直却未能在全世界普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想要将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更好,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充实自己,集百家所长,研究出符合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且富有一定科学性的唱名法,这样才能使我国音乐理论事业迈向更高层次。
三、关于唱名法的思考和总结
唱名法是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所有学习音乐、从事音乐工作的朋友们形影不离的“伙伴”,只要有音乐就涉及到读谱,只要读谱就涉及到不同的唱名法。我国自1903年至1907年,近现代学堂乐歌运动达到音乐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日中国学生编创的学校唱歌集高达23册,书中收录近500首乐歌。这在学校音乐教育刚刚起步的我国,掀起了极其广泛的学习与传唱热潮。这一时期的乐歌大多用简谱写成,教学中以首调唱名法教学。由于简谱的记谱形式非常适用于我国的国情,而首调唱名法又与我国当时的音乐教育水平相适应,因此在我国的音乐启蒙教育发展中,简谱与首调唱名法对于国民音乐教育的提高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可以说,是由于简谱与首调唱名法的流传,才使我国初期的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之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也因为其简单易学、便于理解的特点被我国群众所接受,简谱写成的众多抗日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宣传抗日、鼓舞群众爱国情绪的利器。甚至在当今的视唱练耳教学,简谱与首调唱名法仍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及业余音乐教育中广泛应用。
本文系统的从唱名法的起源和发展谈到了当今时代大家所经常运用的方法,希望能给所有看到本文的朋友带来帮助,如果还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进而推动中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笔者更是满心欢喜。最后,笔者认为:在唱名法的选择上,宏观上讲需符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环境背景,微观上讲需与个人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相匹配。不管选择哪种唱名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必将会给自己的音乐道路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丽娜.视唱练耳与唱名法[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7月.
[2]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3]熊克炎.有关视唱练耳教学的三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