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中学在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要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落在实处,必须变被动教科研为主动教科研,变教科研脱离教学为服务教学,变闭门造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盲目攀高为从实际出发。
关键词:教学研究意识;课题意识;从实际出发;教科研服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14-03
近几年来,很多中学贯彻“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以科研促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研究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视教学研究为畏途。
一些教师认为,现行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从事教学研究可能要冒风险,况且也不容易出成绩;还不如按部就班、加班加点,成绩能立竿见影,还容易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他们认为,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高考制度不改革,没人敢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来进行教学改革。这些人的陈旧教学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他们宁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收获微薄的希望,也不进行任何探索和改革。
2.教学理论薄弱,研究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师范教育大多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课程,轻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课程的弊端,造成师范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现状。受过这种教育的教师自然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己任,专心致志地进行学科教学工作;教科研则被作为理论工作者的专职研究领域而不去涉猎。“教学”和“科研”被人为地分成两个领域。这就造成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的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使得许多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而自生自灭;教学中多种多样的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解决,使得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3.缺乏科研方法,研究素质低下。
多数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教科研活动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论文写作,似乎只要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就表明开展了教科研活动。其实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即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未知规律。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者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选题大多来自学科教学,能够直接指导教学实践,这是教师科研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由于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缺乏,学科课题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经验性、描述性的成果占大多数。
4.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中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他们的优势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直接面对教育主体,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的针对性比较强。他们的劣势是,作为非专业研究者,存在着教学常规工作与教科研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除去专业方面的学习外,教师每天用于业余学习的时间很少,投入到教科研工作的时间更少。造成教师知识面狭窄、科研信息不灵通,科研水平低下。除此之外,还有效率问题。教科研所研究的问题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长远的规律性的问题;既是简单的教学问题,也往往涉及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许多问题。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工作量大且不能立竿见影。这就与常规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内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改变现状的策略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在新形势下,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教育观念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更新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主体教育观念和发展教育观念。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学到先进的教育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强烈的研究意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然而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的形成,不是记住一些新观念词句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体会、去探索。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科研意识才会增强;科研意识的增强,反过来又会加速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更先进更科学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2.完善制度,营造氛围。
在广大教师对教科研有了明确认识以后,为使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够持之以恒,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科研工作制度。如①理论学习制度。确定理论学习时间,系统学习有关教科研的理论书籍。②课题落实制度。指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选定研究课题,帮助他们制定实验方案,搜集、整理、积累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报告。③教科研成果交流制度。定期召开教科研成果汇报会议,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成果。④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制度的建立,将会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加教科研的浓厚氛围。
3.全员参与,点面结合。
中学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每天都经历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和行为都可能蕴涵着一个研究课题。要做好教科研这篇大文章,必须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做法,而采用“全员参与,点面结合”的策略,形成群体优势。然后再确定若干项重点课题,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课题的选择坚持从“小处着眼,有能力去做、有潜力可挖”的原则。确定课题最重要的标准是:所选课题是不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不是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是否正确等等。
4.掌握方法,注重过程。
教育科学是一个由多种研究模式构成的学科,教育科学的研究并不是可以不遵守任何规矩、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搞研究。中学教师要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就必须明确自己要选择哪种研究方式或方法。
教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四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行动研究。实际上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或“研究室”,教师整日操劳其间,一方面进行常规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两者互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应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为方向,并结合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文献法等进行研究。
在教科研形成群体规模后,应注重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调控。任何一项研究课题我们都想把它做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应惧怕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项研究成功了,它告诉我们这样的选题方向、研究方法、操作过程是正确的;反之,至少告诉自己和他人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促使我们找出失败的原因,避免以后再走弯路。所以,对立项课题的要求应该是“注重过程,争取成功,不怕失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对立项课题进行阶段评估或验收结题时,更注重考察其研究过程。有些选题新颖,操作过程严密,原始材料翔实,只是在最终成果的表述上有欠缺的课题,应同样予以肯定。
三、教科研实践的警示与启迪
中学教学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落在实处,而不只是一面旗帜、一张招牌,使教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完成以下四个转变。
1.变“被动教科研”为“主动教科研”。
在自我意识中,不少教师没有把教科研作为自己必要的工作内容,有的人认为教科研是份外的追求,是一项软任务,不能立竿见影,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只是因为职称评定对教科研做了要求,有了硬性规定,无奈之下,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赶写几篇论文,但等职称评定已过,又把教科研工作置于脑后。也有人认为中学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即使鼓励他们搞教科研,又能搞出什么名堂?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使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变“被动科研”为“主动科研”,使自己成为教科研的主人。
2.变“教科研脱离教学”为“教科研服务教学”。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但是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排斥教科研。因为研究课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紧密相连。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科研的对象和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必然会遇到矛盾,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摸索出规律,之后,去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优化教学工作。而把教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不是教科研搞不好,就是教学被耽误。
3.变“闭门造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些教师认为,搞教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只要在书堆里学习一些理论、找一些问题,写出论文就可以了。其实,中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优势在于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离开了生动的教学实践,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也将会一事无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伦·柯特金认为,美国教育研究没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未能直接参与教育研究。他认为,只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学校教育改革才能前进。由此看来,中学教师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变“个人行为”为“全员参与”。
在中学,有不少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孜孜以求,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即使在教科研荒芜的年代,也不曾停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科研不能只是个人行为,它应是全员参与的群体行为。一个人单兵作战,何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出路在于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开展课题攻坚,搞规模教科研,以群体促进个人,以个人带动群体。改变个体“作坊”式的研究状态,既发挥群体优势,又利用个人特长。
这四个转变完成之后,教科研工作才会步入正规,才会走上快车道。
【责任编辑 韩四清】
关键词:教学研究意识;课题意识;从实际出发;教科研服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14-03
近几年来,很多中学贯彻“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以科研促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研究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视教学研究为畏途。
一些教师认为,现行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从事教学研究可能要冒风险,况且也不容易出成绩;还不如按部就班、加班加点,成绩能立竿见影,还容易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他们认为,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高考制度不改革,没人敢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来进行教学改革。这些人的陈旧教学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他们宁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收获微薄的希望,也不进行任何探索和改革。
2.教学理论薄弱,研究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师范教育大多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课程,轻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课程的弊端,造成师范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现状。受过这种教育的教师自然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己任,专心致志地进行学科教学工作;教科研则被作为理论工作者的专职研究领域而不去涉猎。“教学”和“科研”被人为地分成两个领域。这就造成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的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使得许多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而自生自灭;教学中多种多样的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解决,使得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3.缺乏科研方法,研究素质低下。
多数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教科研活动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论文写作,似乎只要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就表明开展了教科研活动。其实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即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未知规律。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者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选题大多来自学科教学,能够直接指导教学实践,这是教师科研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由于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缺乏,学科课题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经验性、描述性的成果占大多数。
4.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中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他们的优势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直接面对教育主体,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的针对性比较强。他们的劣势是,作为非专业研究者,存在着教学常规工作与教科研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除去专业方面的学习外,教师每天用于业余学习的时间很少,投入到教科研工作的时间更少。造成教师知识面狭窄、科研信息不灵通,科研水平低下。除此之外,还有效率问题。教科研所研究的问题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长远的规律性的问题;既是简单的教学问题,也往往涉及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许多问题。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工作量大且不能立竿见影。这就与常规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内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改变现状的策略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在新形势下,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教育观念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更新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主体教育观念和发展教育观念。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学到先进的教育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强烈的研究意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然而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的形成,不是记住一些新观念词句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体会、去探索。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科研意识才会增强;科研意识的增强,反过来又会加速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更先进更科学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2.完善制度,营造氛围。
在广大教师对教科研有了明确认识以后,为使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够持之以恒,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科研工作制度。如①理论学习制度。确定理论学习时间,系统学习有关教科研的理论书籍。②课题落实制度。指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选定研究课题,帮助他们制定实验方案,搜集、整理、积累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报告。③教科研成果交流制度。定期召开教科研成果汇报会议,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成果。④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制度的建立,将会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加教科研的浓厚氛围。
3.全员参与,点面结合。
中学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每天都经历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和行为都可能蕴涵着一个研究课题。要做好教科研这篇大文章,必须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做法,而采用“全员参与,点面结合”的策略,形成群体优势。然后再确定若干项重点课题,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课题的选择坚持从“小处着眼,有能力去做、有潜力可挖”的原则。确定课题最重要的标准是:所选课题是不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不是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是否正确等等。
4.掌握方法,注重过程。
教育科学是一个由多种研究模式构成的学科,教育科学的研究并不是可以不遵守任何规矩、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搞研究。中学教师要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就必须明确自己要选择哪种研究方式或方法。
教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四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行动研究。实际上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或“研究室”,教师整日操劳其间,一方面进行常规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两者互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应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为方向,并结合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文献法等进行研究。
在教科研形成群体规模后,应注重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调控。任何一项研究课题我们都想把它做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应惧怕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项研究成功了,它告诉我们这样的选题方向、研究方法、操作过程是正确的;反之,至少告诉自己和他人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促使我们找出失败的原因,避免以后再走弯路。所以,对立项课题的要求应该是“注重过程,争取成功,不怕失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对立项课题进行阶段评估或验收结题时,更注重考察其研究过程。有些选题新颖,操作过程严密,原始材料翔实,只是在最终成果的表述上有欠缺的课题,应同样予以肯定。
三、教科研实践的警示与启迪
中学教学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真正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落在实处,而不只是一面旗帜、一张招牌,使教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完成以下四个转变。
1.变“被动教科研”为“主动教科研”。
在自我意识中,不少教师没有把教科研作为自己必要的工作内容,有的人认为教科研是份外的追求,是一项软任务,不能立竿见影,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只是因为职称评定对教科研做了要求,有了硬性规定,无奈之下,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赶写几篇论文,但等职称评定已过,又把教科研工作置于脑后。也有人认为中学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即使鼓励他们搞教科研,又能搞出什么名堂?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使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变“被动科研”为“主动科研”,使自己成为教科研的主人。
2.变“教科研脱离教学”为“教科研服务教学”。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但是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排斥教科研。因为研究课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紧密相连。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科研的对象和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必然会遇到矛盾,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摸索出规律,之后,去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优化教学工作。而把教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不是教科研搞不好,就是教学被耽误。
3.变“闭门造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些教师认为,搞教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只要在书堆里学习一些理论、找一些问题,写出论文就可以了。其实,中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优势在于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离开了生动的教学实践,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也将会一事无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伦·柯特金认为,美国教育研究没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未能直接参与教育研究。他认为,只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学校教育改革才能前进。由此看来,中学教师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变“个人行为”为“全员参与”。
在中学,有不少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孜孜以求,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即使在教科研荒芜的年代,也不曾停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科研不能只是个人行为,它应是全员参与的群体行为。一个人单兵作战,何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出路在于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开展课题攻坚,搞规模教科研,以群体促进个人,以个人带动群体。改变个体“作坊”式的研究状态,既发挥群体优势,又利用个人特长。
这四个转变完成之后,教科研工作才会步入正规,才会走上快车道。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