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领域性学科不同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成长型高校的学科发展禀赋远不如成熟型高校、领先型高校,在一流特色学科建设上应另辟蹊径,有案例表明领域性学科是成长型高校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载体。成长型高校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具备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深度融合的研究范式、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及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等关键要素。
关键词:成长型高校;一流特色学科;领域性学科
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和目标设定,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提供了多样化发展通道和出彩机会。学科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本载体,学科特色突显高校特色,学科水平标志高校办学水平,学科因而成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基石。学者张胤将我国高校大致分为成长型、成熟型、领先型三类①,本文认同这一基本分类。一般而言,成长型高校的学科发展禀赋远不如成熟型、领先型高校,主要体现为人才汇聚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学科文化、学科制度等要素的巨大差异,若选择目标一致、路径趋同的同质化学科发展之路,将很难形成学科特色与竞争优势,而以领域性学科为突破口,不失为成长型高校建设一流特色学科、打开前往成熟型乃至领先型高校通道的优选路径。
一、何为领域性学科
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既是一个知识分类,又是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分类基于划分方法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譬如按照产生时间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按照比较视角可分为带头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按照学科属性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等。在众多分类方法中,以知识生产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界限来区分学科类别,最能体现学科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学者谢维和依据这一方法,将学科分为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可以等同于单一学科,理论系统非常闭合与严密,不存在学科互涉,学科边界十分清晰。交叉性学科是通过主体学科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边界虽然淡化模糊但依然存在。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1]。相较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的知识生产形态表现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应用目的等,更具有学科边界的超脱性、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性、问题阐释的多维度性,学科属性上既可能是纯应用学科,也有可能是“由应用研究语境引起”的基础学科,因此领域性学科更具有产生领先成果、原创成果的可能,这也正是领域性学科作为一类学科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基础。
二、为何出现领域性学科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既是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综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大学追求卓越发展等外部因素驱动催生的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利基市场”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可能。“利基市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意指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具有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容易被忽视、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很好弥补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市场还没有统治者等特征,所以发现“利基市场”、实施“利基战略”是弱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并与强大竞争者相抗衡的优先选项。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知识领域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趨势持续演进,如果把整个知识分类体系比作“市场”,同样存在高度专门化、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应用取向突出的学科“利基市场”,抓住此类机会而形成的新学科,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领先性、不可替代性特征,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社会需求研究相结合时,往往会促使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意想不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进而培育出领域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新学科,有利于弥补知识体系的某些空白之处。
2.知识生产模式Ⅱ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原始动力。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吉本斯等人(1994年)将传统的以学科逻辑为主的知识生产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Ⅰ”,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被创造出来,具有学术兴趣主导的情境、同质性、等级制、依靠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等特征;将以问题逻辑为主的知识产生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中被创造出来[2],知识生产具有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更宽泛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当今时代知识生产处于模式I和模式Ⅱ并存格局,虽然模式Ⅱ以模式I为基础,但模式Ⅱ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它们的外部。在最完美的情况下,问题的选定生成于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意义重大的是,其产生的“知识成果——可能在传统上会被认定为是应用性的——会刺激进一步的理论发展”[4],科学发展史上已有很多代表知识生产前沿的领域性学科因此而出现。可以确切地说,知识生产模式Ⅱ为孕育领域性学科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原始土壤,而领域性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强化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发展趋势。
3.大学追求学科“卓越尖塔”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战略机遇。加州理工学院②、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汇聚“一小撮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才”,进行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学科的“卓越尖塔”,是一所成长型高校迈向卓越的可行战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特曼(1900-1982年,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坦言,“伟大的教育机构是由伟大的教员铸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他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卓越尖塔”发展战略,“几乎立刻使斯坦福在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使斯坦福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转变成先导性大学③ 。而选定“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原则是“同时具有科学和经济的潜力”,这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性学科。学科“卓越尖塔”战略已经被其他大学所效仿,很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而实施了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学科的战略,这有利于催生出新的领域性学科。 三、成长型高校怎样建设领域性学科:来自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
成长型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依托较强的局部发展优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发展道路更加灵活,能够使其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以浙江某大学为例,该校始终秉承“强优、扶特、培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另辟蹊径,尝试建设领域性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领域性学科,在国内已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具有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空白、丰富学科分类体系的重要价值。下面结合该学科的形成就如何建设领域性学科进行深入剖析。
1.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基于破解重大问题的社会需求是学科尤其是领域性学科发展的土壤,成长型高校办学具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土壤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应善于从微观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学科“利基市场”,有意识地描绘领域性学科发展轮廓,做精做深少数有特色和关联性强的研究方向,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从而实化领域性学科的学科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垄断行业出现了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管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学科的带头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管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可以称之为学科利基市场),带领学科成员对电信等基础设施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方面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建立了有关研究、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并开展有效的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等,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态越来越清晰。
2.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领域性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采用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必定是多维的。领域性学科所要生产知识的原创性、强应用、可信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多学科研究范式相互借鉴融合基础上的跨界整合式研究方法。因此,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是促使领域性学科真正形成的催化剂。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手段,管制对象范围往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重要经济领域,管制方式表现为法规政策制定或修改完善后的施行,管制实践需要有工程技术的支持。管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政府管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学科研究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等为微观切入口,注重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理论方法互鉴。所以,政府管制学学科边界十分模糊,很难归属于某一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3.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领域性学科的研究选题多数提炼于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强调理论指导、政策分析、原始数据支撑、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研究活动具有典型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征,这就需要大学、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由此决定了领域性学科应该更多采用有组织的开放协同科研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汇聚支持领域性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益于较早地采用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该学科长期致力于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整合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公用企业五类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蛛网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这一机制十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体攻关,及时吸纳监管问题需求、提供理论咨询、采集数据资源、配合政策试验,可以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向各类协同单位扩散和转化,推进政府监管理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监管理论体系。这一机制促进了复合型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端监管专业人才稀缺、监管专业人才的知识单一性等问题,也为学科“薪火相传”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支持闭环。
4.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一个新发现或一项新发明或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使某学科独具特色。领域性学科的形成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和重组,源于学科研究课题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因而需要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发展的领域性和示范性,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学科研究领域的卓越尖塔,使其处于“人无我有”的态势。
政府监管虽然领域狭小,但监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提炼研究方向上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聚焦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垄断性行业管制、环境管制、能源管制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政府管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学科领域的“小”、研究方向的“精”、研究程度的“深”,三者相结合有利于迅速形成学科的若干局部优势,进而构筑起学科高峰。该学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外管制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内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的专著,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等。学科形成的许多学术观点、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学科的领先性,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了政府管制方面的实体研究院,形成了相关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的高端智库。
当然,建设领域性学科更需要有学术嗅觉敏锐、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领域性学科对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应该是特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领先者,或者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从而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科构建意识、学科构建能力,这是领域性学科由“研究领域”演绎成“学科”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领域性学科由于具有领域小、方向精、研究深等特点,更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成长型高校集聚资源,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领域性学科,完全可以成为其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路径,也是其迈向高水平高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张胤在文章《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中认为:成长型高校是指那些发展历史不长,整体水平不太高,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校;成熟型高校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平稳的高校;领先型高校则是那些在同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地位卓著的学校;从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乃至成为领先型高校,是所有成长型高校发展的理想轨迹。
②加州理工学院(1891年建校)在建校初期同样采取过与斯坦福大学(1891年建校)“卓越尖塔”类似的学科发展战略。密立根担任加州理工学院执行理事会主席时期(1922-1945年),曾指出“我们没有那么大财力来发展所有的工程技术学科”,他主张要在能请到最杰出人才的学科上下功夫,最典型的就是引进了冯·卡门,让该校在天体宇航航空领域世界领先。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在成长型高校发展阶段重视领域性学科建设,对学校日后成为领先型或先导性大学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详见张炜文章《钱学森之问与冯·卡门之见:再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色》。
③先导性大学是指可以引领研究方向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与张胤所提的“领先型高校”说法相类似。详见亨利·埃茨科威兹的《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谢维和.谈学科的道理[J].中国大学教学,2012(7):4-6.
[2]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3][4]亨利·埃茨科威茲.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7,17,237.
(责任编辑 陈志萍)
关键词:成长型高校;一流特色学科;领域性学科
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切入点和目标设定,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提供了多样化发展通道和出彩机会。学科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本载体,学科特色突显高校特色,学科水平标志高校办学水平,学科因而成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基石。学者张胤将我国高校大致分为成长型、成熟型、领先型三类①,本文认同这一基本分类。一般而言,成长型高校的学科发展禀赋远不如成熟型、领先型高校,主要体现为人才汇聚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学科文化、学科制度等要素的巨大差异,若选择目标一致、路径趋同的同质化学科发展之路,将很难形成学科特色与竞争优势,而以领域性学科为突破口,不失为成长型高校建设一流特色学科、打开前往成熟型乃至领先型高校通道的优选路径。
一、何为领域性学科
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既是一个知识分类,又是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分类基于划分方法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譬如按照产生时间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按照比较视角可分为带头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按照学科属性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等。在众多分类方法中,以知识生产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界限来区分学科类别,最能体现学科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学者谢维和依据这一方法,将学科分为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可以等同于单一学科,理论系统非常闭合与严密,不存在学科互涉,学科边界十分清晰。交叉性学科是通过主体学科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边界虽然淡化模糊但依然存在。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1]。相较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的知识生产形态表现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应用目的等,更具有学科边界的超脱性、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性、问题阐释的多维度性,学科属性上既可能是纯应用学科,也有可能是“由应用研究语境引起”的基础学科,因此领域性学科更具有产生领先成果、原创成果的可能,这也正是领域性学科作为一类学科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基础。
二、为何出现领域性学科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既是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综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大学追求卓越发展等外部因素驱动催生的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利基市场”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可能。“利基市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意指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具有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容易被忽视、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很好弥补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市场还没有统治者等特征,所以发现“利基市场”、实施“利基战略”是弱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并与强大竞争者相抗衡的优先选项。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知识领域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趨势持续演进,如果把整个知识分类体系比作“市场”,同样存在高度专门化、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应用取向突出的学科“利基市场”,抓住此类机会而形成的新学科,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领先性、不可替代性特征,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社会需求研究相结合时,往往会促使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意想不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进而培育出领域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新学科,有利于弥补知识体系的某些空白之处。
2.知识生产模式Ⅱ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原始动力。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吉本斯等人(1994年)将传统的以学科逻辑为主的知识生产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Ⅰ”,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被创造出来,具有学术兴趣主导的情境、同质性、等级制、依靠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等特征;将以问题逻辑为主的知识产生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中被创造出来[2],知识生产具有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更宽泛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当今时代知识生产处于模式I和模式Ⅱ并存格局,虽然模式Ⅱ以模式I为基础,但模式Ⅱ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它们的外部。在最完美的情况下,问题的选定生成于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意义重大的是,其产生的“知识成果——可能在传统上会被认定为是应用性的——会刺激进一步的理论发展”[4],科学发展史上已有很多代表知识生产前沿的领域性学科因此而出现。可以确切地说,知识生产模式Ⅱ为孕育领域性学科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原始土壤,而领域性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强化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发展趋势。
3.大学追求学科“卓越尖塔”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战略机遇。加州理工学院②、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汇聚“一小撮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才”,进行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学科的“卓越尖塔”,是一所成长型高校迈向卓越的可行战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特曼(1900-1982年,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坦言,“伟大的教育机构是由伟大的教员铸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他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卓越尖塔”发展战略,“几乎立刻使斯坦福在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使斯坦福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转变成先导性大学③ 。而选定“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原则是“同时具有科学和经济的潜力”,这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性学科。学科“卓越尖塔”战略已经被其他大学所效仿,很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而实施了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学科的战略,这有利于催生出新的领域性学科。 三、成长型高校怎样建设领域性学科:来自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
成长型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依托较强的局部发展优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发展道路更加灵活,能够使其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以浙江某大学为例,该校始终秉承“强优、扶特、培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另辟蹊径,尝试建设领域性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领域性学科,在国内已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具有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空白、丰富学科分类体系的重要价值。下面结合该学科的形成就如何建设领域性学科进行深入剖析。
1.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基于破解重大问题的社会需求是学科尤其是领域性学科发展的土壤,成长型高校办学具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土壤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应善于从微观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学科“利基市场”,有意识地描绘领域性学科发展轮廓,做精做深少数有特色和关联性强的研究方向,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从而实化领域性学科的学科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垄断行业出现了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管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学科的带头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管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可以称之为学科利基市场),带领学科成员对电信等基础设施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方面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建立了有关研究、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并开展有效的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等,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态越来越清晰。
2.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领域性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采用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必定是多维的。领域性学科所要生产知识的原创性、强应用、可信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多学科研究范式相互借鉴融合基础上的跨界整合式研究方法。因此,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是促使领域性学科真正形成的催化剂。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手段,管制对象范围往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重要经济领域,管制方式表现为法规政策制定或修改完善后的施行,管制实践需要有工程技术的支持。管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政府管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学科研究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等为微观切入口,注重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理论方法互鉴。所以,政府管制学学科边界十分模糊,很难归属于某一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3.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领域性学科的研究选题多数提炼于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强调理论指导、政策分析、原始数据支撑、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研究活动具有典型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征,这就需要大学、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由此决定了领域性学科应该更多采用有组织的开放协同科研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汇聚支持领域性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益于较早地采用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该学科长期致力于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整合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公用企业五类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蛛网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这一机制十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体攻关,及时吸纳监管问题需求、提供理论咨询、采集数据资源、配合政策试验,可以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向各类协同单位扩散和转化,推进政府监管理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监管理论体系。这一机制促进了复合型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端监管专业人才稀缺、监管专业人才的知识单一性等问题,也为学科“薪火相传”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支持闭环。
4.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一个新发现或一项新发明或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使某学科独具特色。领域性学科的形成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和重组,源于学科研究课题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因而需要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发展的领域性和示范性,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学科研究领域的卓越尖塔,使其处于“人无我有”的态势。
政府监管虽然领域狭小,但监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提炼研究方向上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聚焦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垄断性行业管制、环境管制、能源管制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政府管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学科领域的“小”、研究方向的“精”、研究程度的“深”,三者相结合有利于迅速形成学科的若干局部优势,进而构筑起学科高峰。该学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外管制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内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的专著,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等。学科形成的许多学术观点、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学科的领先性,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了政府管制方面的实体研究院,形成了相关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的高端智库。
当然,建设领域性学科更需要有学术嗅觉敏锐、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领域性学科对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应该是特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领先者,或者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从而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科构建意识、学科构建能力,这是领域性学科由“研究领域”演绎成“学科”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领域性学科由于具有领域小、方向精、研究深等特点,更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成长型高校集聚资源,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领域性学科,完全可以成为其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路径,也是其迈向高水平高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张胤在文章《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中认为:成长型高校是指那些发展历史不长,整体水平不太高,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校;成熟型高校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平稳的高校;领先型高校则是那些在同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地位卓著的学校;从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乃至成为领先型高校,是所有成长型高校发展的理想轨迹。
②加州理工学院(1891年建校)在建校初期同样采取过与斯坦福大学(1891年建校)“卓越尖塔”类似的学科发展战略。密立根担任加州理工学院执行理事会主席时期(1922-1945年),曾指出“我们没有那么大财力来发展所有的工程技术学科”,他主张要在能请到最杰出人才的学科上下功夫,最典型的就是引进了冯·卡门,让该校在天体宇航航空领域世界领先。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在成长型高校发展阶段重视领域性学科建设,对学校日后成为领先型或先导性大学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详见张炜文章《钱学森之问与冯·卡门之见:再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色》。
③先导性大学是指可以引领研究方向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与张胤所提的“领先型高校”说法相类似。详见亨利·埃茨科威兹的《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
参考文献:
[1]谢维和.谈学科的道理[J].中国大学教学,2012(7):4-6.
[2]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3][4]亨利·埃茨科威茲.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7,17,237.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