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今年1月凤凰联动独家拿下赫塔·米勒作品的中文版权,到10月一套十册的《赫塔·米勒作品集》面市,时间不足9个月,堪称出版界的大手笔。迎接它的除了掌声,还有不少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声音,是认为德语翻译向来艰难,米勒的作品本身又难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批量推出作品集,质量能得到保证吗?
译林还是凤凰联动?
近年来,诺奖文学作品越发成为中国出版界的宠儿。世纪文景的奥尔罕·帕慕克、浙江文艺的J.M.库切、上海译文的V.S.奈保尔等,均在数年间陆续出版。
赫塔·米勒于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天之内,蔡鸿君便收到了24家大陆出版社或文化公司的邀约,欲洽谈出版米勒作品中文简体版事宜。蔡鸿君所创办的德国海格立斯贸易文化有限公司,一直代理拥有赫塔·米勒全球版权的德国Carl Hanser出版社的中文版权。
在这24家出版社/文化公司中,不仅有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译介外国文学的老牌出版社,还包括磨铁图书、万榕书业、新经典等民营出版机构。在版权归属尘埃落定前,数字一度涨至32家。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阅读文学作品人数最多的国家,诺奖新贵赫塔·米勒又如此炙手可热,德国人将如何选择呢?蔡鸿君指出,对方看重的是中国出版人的实力和背景,比如是否有过成功出版外国文学名家名作的业绩,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借“诺奖东风”,将赫塔·米勒全面地介绍给更多的中国读者。
时值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忙碌的蔡鸿君为此将版权洽谈事宜延至10月22日书展结束后。但中国恰好是2009年书展主宾国,不少国内出版人齐聚莱茵河畔。当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原少儿社社长、现北京凤凰联动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联动”)总编辑祁智,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三人“携手”现身时,这个强强联手的组合令蔡鸿君眼前一亮。
最终,凭借强大的集团背景(凤凰联动与译林同隶属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雄厚的编译力量,凤凰联动与译林联合取得了赫塔·米勒作品的中文版权,并于2010年3月12日通过媒体对外宣告这套作品将于今年6月上市。
然而此时,译林出版社已决定退出该出版计划。变故一出,业界哗然。译林市场营销部的葛琳告诉记者,因双方无法就合作的细节达成一致,便分开对版权进行竞价,但译林竞价低于凤凰联动,且译林仅计划出版米勒部分作品(如《呼吸钟摆》、《心兽》)。于是,2010年1月25日,译林退出了原先签订的合作出版合同。
也有出版业内人士称,译林作为老牌国营出版社,有自己的一套工作节奏,并打算寻找一流译者,有选择地进行出版;而作为民营出版代表之一的凤凰联动,太执著于自己的想法,对合作并无诚意。
对于“分手”一事,凤凰联动并无解释;对于独家出版,则显得信心满满:“我们的胜出,在于我们整体购买赫塔·米勒的版权,在于我们表现出了对出版赫塔·米勒作品的诚意与预案的完备和成熟。”
与出版者的热情相映成趣的是,诸多德国文学研究者对赫塔·米勒作出了“冷门”的评价。《风中绿李》的故事背景类似中国“文革”,从事出版工作的省登宇一度觉得它政治敏感,在大陆出不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范昀则认为,“这种书没什么市场的,政治上又有风险。”
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不以为然:“冷门?这是一个博彩概念。赫塔·米勒的爆点并非文学以外的价值。任何一个认真的阅读者恐怕都不会认为—在冰冷的秩序中默记下每一个恐惧或者窃喜的感受,只有玩赏价值而没有普适意义。”
翻译队伍是否权威?
在文学商品化的今天,读者对于出版社的快速出击动作,往往持怀疑态度,尤其针对翻译质量。
早在2009年10月下旬,蔡鸿君便与一些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会的学者联系,邀请其参与赫塔·米勒的作品翻译,并为译林列出了一个包括10位著名德国文学翻译家的名单。“他们都是国内几所大学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并且是德语系主任或者负责人。已经有好几位给我回信,只要译林出版社联系他们,他们肯定要么亲自翻译,要么联系身边最合适的译者。重要的是,这些人中,有好几位已经为其他出版社审读过赫塔·米勒的作品。”
但译林出版社最终退出,使得版权合同的签订时间推迟了三个月,对翻译工作的影响也很大。蔡鸿君说,凤凰联动独自接手后,并未与他推荐的10位翻译家联系,最终的翻译团队中,除了李贻琼,蔡鸿君推荐的其余翻译家均未入围。
凤凰联动的做法是:“我们首先是敲定了有经验的德文专家帮助我们组织这个项目,由他来推荐译者,第一希望译者是喜爱赫塔·米勒作品的,这些译者的德文水平和中文水平都应该是优秀的。最后确定的这批译者大部分是在德国生活,或者有德国生活经历,甚至与赫塔·米勒有过接触的。”
该翻译队伍由10多位译者组成。其中包括首位在国内译介米勒作品的李贻琼、德国特里尔大学教师刘慧儒、君特·格拉斯的研究者余杨、从事翻译工作多年的丁娜、沈锡良等。“我们选择译者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我甚至觉得超过了我们编辑译稿时的精力和时间。”张小波说。
1991年,歌德学院与《世界文学》合作举办第二届翻译比赛。《世界文学》的张佩芬老师是评委之一,她说米勒的文字看似不难译,但要想准确传达她文字中的韵味,却非常难,很能考验翻译的功力。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李贻琼,当时就在歌德学院语言部做助理,便也参加了比赛,经过一个多月的翻译、修改之后,于70多位参赛者中拔得头筹,作品也于翌年发表于《世界文学》。其实早年间,李贻琼已将《赤足的二月》陆续基本翻完,且未投稿。但在国内出版时,这部书后与米勒的另外一本散文集《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合并,由刘海宁负责翻译。李贻琼负责翻译的则是《国王鞠躬,国王杀人》。“翻译初稿并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我喜欢不断修改,而且是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再修改……这个过程似乎没有终结的时刻。现在有时间时我还在修改,包括《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凤凰联动声称翻译工作“有专家把关,有试译考察,译稿拿到编辑手中时,非常成熟”,且据知情人士透露,译者的翻译时间从4月持续到9月,排版以后,改动也很少(如统一译名、删除部分直接言及中国体制的内容)。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翻译界资深人士认为,虽然翻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短短几个月,不够时间将译文“冷一冷”。“文学翻译也跟创作一样,也需要灵感。过段时间再修订,译文会更有灵气。”
这无疑迎合了许多“缓慢”读者的想法。但按照蔡鸿君2009年的设想,“获得版权的中国出版社会安排最好的德语译者翻译她的书,并且尽快出版,广大读者最迟将在明年初年就可以读到她的作品。”从获奖到“明年年初”,这段期限,至多也就半年。看来,如何在图书产品的质量与最佳营销时机之间取得平衡点,仍是任何出版方都要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快了还是慢了?
重庆读者安西已经读完了米勒的三部英文版作品,才等到这套中文版。翻了翻某本合译作品,发现译名不一致、赶工等译作常出现的老毛病仍在。但省登宇却觉得,米勒这套书出得太慢了,“这样的推出方式有点缺心眼,出版是讲节奏感的,可以一个月出一本,何必要一次出完呢?不然等她的全套出来了,2010年诺贝尔正在热销架上。”
有人偏好缓慢,有人又嫌浮夸。这套书的操盘手张小波,却并不太介意自己工作中“文学兜售”的部分。“如果说有一点功利心的话,我们购买赫塔·米勒的全部作品,是为了使我们在将来的版权谈判上更有话语权。”
凤凰联动为米勒的14部作品版权付出了十几万欧元的费用。在运营上也表现得野心勃勃,在作品集问世后,凤凰联动在新浪微博上展开了“名人送读”的营销推介工作,包括李敬泽、李银河、周国平、阎连科、封新城、李承鹏、摩罗、邱华栋、吴祚来、刘仰、叶匡正、叶廷芳、潘璐、沈星等各界名人,都得到了公司所赠的全套米勒作品集。据凤凰联动称,作品集首印5万套,目前已经送出去100多套。
在豆瓣网,凤凰联动也开展了一项面向读者的互动活动——“你想采访赫塔·米勒吗”。由公司征集读者对赫塔·米勒的提问,递交给作家本人后,再反馈给读者。另外还开展了征书评送书的活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范昀,在米勒获奖之后,曾组织了一场10来个人参加的读书会。他们复印了杂志上的米勒文章,集起来读。“她的东西不那么好读,也有同学读不懂。”
这些令人“读不懂”的东西,在译者李贻琼看来,是因为米勒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也许是由于她在罗马尼亚不能自由表达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习惯”。而米勒的语言特色也体现出某种古代德语与方言德语的结合这些令人“读不懂”的东西,在译者李贻琼看来,来自于米勒语言特色中古代德语与方言德语的结合:“她所生长的罗马尼亚小村,祖上居民多来自德国南部地带的施瓦本,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方言保留了很多古德语的味道。除此之外,她的表达方式受罗语影响很深,她自己还喜欢造新词。因此很多德国人读她的作品往往感觉她使用的不是真正的德语,不能成为德语作家的代表。”
面对难懂的米勒,许多读者表示尚需慢慢消化。而来自译者的阐释,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笔下的文字。因此安西觉得,这套米勒作品集,就既没有序言,也无译后记这一点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本人也是赫塔·米勒的读者。“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作家的生命经历(兵营式社会主义时代)和本身就构成‘中国记忆’一部分的罗马尼亚,可预见她的题材和她的精神历史空间自足的谐趣,对于被米兰·昆德拉陶冶了几十年的中国读者而言,赫塔·米勒的到来,可能是当代阅读史的重要延续。”面对读者对米勒身份、言论的政治敏感的担忧,张小波回应道,“出版赫塔·米勒的作品,没有任何危险性”。
译林还是凤凰联动?
近年来,诺奖文学作品越发成为中国出版界的宠儿。世纪文景的奥尔罕·帕慕克、浙江文艺的J.M.库切、上海译文的V.S.奈保尔等,均在数年间陆续出版。
赫塔·米勒于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天之内,蔡鸿君便收到了24家大陆出版社或文化公司的邀约,欲洽谈出版米勒作品中文简体版事宜。蔡鸿君所创办的德国海格立斯贸易文化有限公司,一直代理拥有赫塔·米勒全球版权的德国Carl Hanser出版社的中文版权。
在这24家出版社/文化公司中,不仅有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译介外国文学的老牌出版社,还包括磨铁图书、万榕书业、新经典等民营出版机构。在版权归属尘埃落定前,数字一度涨至32家。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阅读文学作品人数最多的国家,诺奖新贵赫塔·米勒又如此炙手可热,德国人将如何选择呢?蔡鸿君指出,对方看重的是中国出版人的实力和背景,比如是否有过成功出版外国文学名家名作的业绩,是否有信心、有能力借“诺奖东风”,将赫塔·米勒全面地介绍给更多的中国读者。
时值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忙碌的蔡鸿君为此将版权洽谈事宜延至10月22日书展结束后。但中国恰好是2009年书展主宾国,不少国内出版人齐聚莱茵河畔。当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原少儿社社长、现北京凤凰联动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联动”)总编辑祁智,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三人“携手”现身时,这个强强联手的组合令蔡鸿君眼前一亮。
最终,凭借强大的集团背景(凤凰联动与译林同隶属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雄厚的编译力量,凤凰联动与译林联合取得了赫塔·米勒作品的中文版权,并于2010年3月12日通过媒体对外宣告这套作品将于今年6月上市。
然而此时,译林出版社已决定退出该出版计划。变故一出,业界哗然。译林市场营销部的葛琳告诉记者,因双方无法就合作的细节达成一致,便分开对版权进行竞价,但译林竞价低于凤凰联动,且译林仅计划出版米勒部分作品(如《呼吸钟摆》、《心兽》)。于是,2010年1月25日,译林退出了原先签订的合作出版合同。
也有出版业内人士称,译林作为老牌国营出版社,有自己的一套工作节奏,并打算寻找一流译者,有选择地进行出版;而作为民营出版代表之一的凤凰联动,太执著于自己的想法,对合作并无诚意。
对于“分手”一事,凤凰联动并无解释;对于独家出版,则显得信心满满:“我们的胜出,在于我们整体购买赫塔·米勒的版权,在于我们表现出了对出版赫塔·米勒作品的诚意与预案的完备和成熟。”
与出版者的热情相映成趣的是,诸多德国文学研究者对赫塔·米勒作出了“冷门”的评价。《风中绿李》的故事背景类似中国“文革”,从事出版工作的省登宇一度觉得它政治敏感,在大陆出不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范昀则认为,“这种书没什么市场的,政治上又有风险。”
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不以为然:“冷门?这是一个博彩概念。赫塔·米勒的爆点并非文学以外的价值。任何一个认真的阅读者恐怕都不会认为—在冰冷的秩序中默记下每一个恐惧或者窃喜的感受,只有玩赏价值而没有普适意义。”
翻译队伍是否权威?
在文学商品化的今天,读者对于出版社的快速出击动作,往往持怀疑态度,尤其针对翻译质量。
早在2009年10月下旬,蔡鸿君便与一些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会的学者联系,邀请其参与赫塔·米勒的作品翻译,并为译林列出了一个包括10位著名德国文学翻译家的名单。“他们都是国内几所大学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并且是德语系主任或者负责人。已经有好几位给我回信,只要译林出版社联系他们,他们肯定要么亲自翻译,要么联系身边最合适的译者。重要的是,这些人中,有好几位已经为其他出版社审读过赫塔·米勒的作品。”
但译林出版社最终退出,使得版权合同的签订时间推迟了三个月,对翻译工作的影响也很大。蔡鸿君说,凤凰联动独自接手后,并未与他推荐的10位翻译家联系,最终的翻译团队中,除了李贻琼,蔡鸿君推荐的其余翻译家均未入围。
凤凰联动的做法是:“我们首先是敲定了有经验的德文专家帮助我们组织这个项目,由他来推荐译者,第一希望译者是喜爱赫塔·米勒作品的,这些译者的德文水平和中文水平都应该是优秀的。最后确定的这批译者大部分是在德国生活,或者有德国生活经历,甚至与赫塔·米勒有过接触的。”
该翻译队伍由10多位译者组成。其中包括首位在国内译介米勒作品的李贻琼、德国特里尔大学教师刘慧儒、君特·格拉斯的研究者余杨、从事翻译工作多年的丁娜、沈锡良等。“我们选择译者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我甚至觉得超过了我们编辑译稿时的精力和时间。”张小波说。
1991年,歌德学院与《世界文学》合作举办第二届翻译比赛。《世界文学》的张佩芬老师是评委之一,她说米勒的文字看似不难译,但要想准确传达她文字中的韵味,却非常难,很能考验翻译的功力。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李贻琼,当时就在歌德学院语言部做助理,便也参加了比赛,经过一个多月的翻译、修改之后,于70多位参赛者中拔得头筹,作品也于翌年发表于《世界文学》。其实早年间,李贻琼已将《赤足的二月》陆续基本翻完,且未投稿。但在国内出版时,这部书后与米勒的另外一本散文集《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合并,由刘海宁负责翻译。李贻琼负责翻译的则是《国王鞠躬,国王杀人》。“翻译初稿并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我喜欢不断修改,而且是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再修改……这个过程似乎没有终结的时刻。现在有时间时我还在修改,包括《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凤凰联动声称翻译工作“有专家把关,有试译考察,译稿拿到编辑手中时,非常成熟”,且据知情人士透露,译者的翻译时间从4月持续到9月,排版以后,改动也很少(如统一译名、删除部分直接言及中国体制的内容)。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翻译界资深人士认为,虽然翻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短短几个月,不够时间将译文“冷一冷”。“文学翻译也跟创作一样,也需要灵感。过段时间再修订,译文会更有灵气。”
这无疑迎合了许多“缓慢”读者的想法。但按照蔡鸿君2009年的设想,“获得版权的中国出版社会安排最好的德语译者翻译她的书,并且尽快出版,广大读者最迟将在明年初年就可以读到她的作品。”从获奖到“明年年初”,这段期限,至多也就半年。看来,如何在图书产品的质量与最佳营销时机之间取得平衡点,仍是任何出版方都要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快了还是慢了?
重庆读者安西已经读完了米勒的三部英文版作品,才等到这套中文版。翻了翻某本合译作品,发现译名不一致、赶工等译作常出现的老毛病仍在。但省登宇却觉得,米勒这套书出得太慢了,“这样的推出方式有点缺心眼,出版是讲节奏感的,可以一个月出一本,何必要一次出完呢?不然等她的全套出来了,2010年诺贝尔正在热销架上。”
有人偏好缓慢,有人又嫌浮夸。这套书的操盘手张小波,却并不太介意自己工作中“文学兜售”的部分。“如果说有一点功利心的话,我们购买赫塔·米勒的全部作品,是为了使我们在将来的版权谈判上更有话语权。”
凤凰联动为米勒的14部作品版权付出了十几万欧元的费用。在运营上也表现得野心勃勃,在作品集问世后,凤凰联动在新浪微博上展开了“名人送读”的营销推介工作,包括李敬泽、李银河、周国平、阎连科、封新城、李承鹏、摩罗、邱华栋、吴祚来、刘仰、叶匡正、叶廷芳、潘璐、沈星等各界名人,都得到了公司所赠的全套米勒作品集。据凤凰联动称,作品集首印5万套,目前已经送出去100多套。
在豆瓣网,凤凰联动也开展了一项面向读者的互动活动——“你想采访赫塔·米勒吗”。由公司征集读者对赫塔·米勒的提问,递交给作家本人后,再反馈给读者。另外还开展了征书评送书的活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范昀,在米勒获奖之后,曾组织了一场10来个人参加的读书会。他们复印了杂志上的米勒文章,集起来读。“她的东西不那么好读,也有同学读不懂。”
这些令人“读不懂”的东西,在译者李贻琼看来,是因为米勒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也许是由于她在罗马尼亚不能自由表达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习惯”。而米勒的语言特色也体现出某种古代德语与方言德语的结合这些令人“读不懂”的东西,在译者李贻琼看来,来自于米勒语言特色中古代德语与方言德语的结合:“她所生长的罗马尼亚小村,祖上居民多来自德国南部地带的施瓦本,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方言保留了很多古德语的味道。除此之外,她的表达方式受罗语影响很深,她自己还喜欢造新词。因此很多德国人读她的作品往往感觉她使用的不是真正的德语,不能成为德语作家的代表。”
面对难懂的米勒,许多读者表示尚需慢慢消化。而来自译者的阐释,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笔下的文字。因此安西觉得,这套米勒作品集,就既没有序言,也无译后记这一点来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本人也是赫塔·米勒的读者。“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作家的生命经历(兵营式社会主义时代)和本身就构成‘中国记忆’一部分的罗马尼亚,可预见她的题材和她的精神历史空间自足的谐趣,对于被米兰·昆德拉陶冶了几十年的中国读者而言,赫塔·米勒的到来,可能是当代阅读史的重要延续。”面对读者对米勒身份、言论的政治敏感的担忧,张小波回应道,“出版赫塔·米勒的作品,没有任何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