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机器进口,欧格纳,历史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7)21-0065-03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科书有以下论述:
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此“机器不宜进中国”。①
编写者的意圖很明显,是要以此揭示外国侵略者的卑劣和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但是,读来疑惑甚多。
一、追其源
1951年,荣孟源发表《鸦片战争后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一文,认为:
资本主义侵略者……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却“深以为患”。英国公使欧格纳说:中国“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今若以我英向来制造,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外国侵略者认为:“中国开局设厂”,“将有大害于英国工业”。于是他们一方面主张,“机器不宜进中国”,另方面主张,英国“在中国开设厂局”,以“阻止华人开局设厂”。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固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其更重要的作用,则是阻止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
之后,这一论述经修改后,写入了范文澜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上册》(1955年版)中:
外国侵略者同样不愿把洋机器输入中国,英国公使欧格纳说,中国“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今若以我英向来制造之物,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他认为“中国开局设厂”,“将有大害于英国工业”。这些外国侵略者力图阻止中国也采用新式生产工具,以便自己垄断机器的生产力,变中国为殖民地。有的主张“机器不宜进中国”,有的主张“在中国开设厂局”,以“阻止华人开设局厂”。③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论述就是教科书观点的源本。那荣孟源所引用的欧格纳的话又来自于哪里呢?其可信度如何呢?
1896年10月17日,《时务报》第八册刊登《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的文章,是译自当年9月29日上海《字林西报》,其内容节录如下(文中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某白人(函后即以白人二字署名故照书)来函,论进口制造机器之弊,兹特照录于下:
……昔上海西商,争请中国务须准将机器进口。余统盘合算,每以此请为浅见。欧格纳公使卸任回国时,道出申江,亦谓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英国所养水陆各军,专为扩充及保护工业起见,所费不赀。今若以我英向来制造之物,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机器固准进口矣,其如无人工进口何?中国工价之廉,其为害于亚美利加及澳大利亚各处,非尽人知之乎?噫,私心利己之辈,或未知其所行,将有大害于英国工业,及其知也,再欲补救,恐已晚矣。
自中国开设厂局以来,意国各厂所有工人,歇业者以百计;况西商在中国设厂,章程尚未妥定,及其既定,恐中国官办各厂,已着先鞭,而夺进口各货之利,此尤不可不预为筹及者也。西商现欲在中国自行制造,所有从前辩论中国官局所织之布,有害于英国匹头之处,兹则绝不提及;抑知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
按:西人之妒我兴机器以夺彼利,其言如此,而中国人犹有以机器为不当兴者,岂欲保护西商之利权耶?噫。①
对照之下,除了发现荣著、范著在引用中的不当之处外(把很多是“某白人”的观点引为欧格纳的),我们还可以做如下结论:
1.教科书所引的欧格纳和“一位英国人”的话,都出自《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这篇文章,其翻译后转刊于1896年10月17日《时务报》,转刊的目的之一是反驳“中国人犹有以机器为不当兴者”;
2.“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是否为欧格纳所说,未经考证,史实存疑。以此有疑问的史料作为立论的依据,是危险的;
3.1896年时“某白人”认为“机器不宜进中国”,但是,从文中“昔上海西商,争请中国务须准将机器进口”来看,其他外商观点与之并不相同。我们如何能忽视这些反面证据呢?
二、反其证
反证一:1893年12月31日,《申报》刊登消息,称:“伦敦泰晤士日报云,英国作铁行生意人等函致英国商会,略谓中国不准各项机器进口,殊多窒碍,请商会中设法疏通,已具禀外部大臣,请其照会英国驻华钦差,与总理衙门商办此事,免禁机器进口云云。未知中国能否允准,俟有续闻再录。”②
在此背景下,1894年初,英商怡和洋行私自将纱机2万锭运抵上海,这引起正在上海筹建华盛纺织总局的盛宣怀的注意。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事态发展:3月20日(二月十四日) 电禀李鸿章,请转告总署,不准洋商运机器进口从事制造。3月23日(二月十七日) 李鸿章来电,告以总署向来不准洋人进口机器改造土货“碍民生计”,希沪关切实办理。电文列此。
寄上海聂道盛道(二月十七日亥刻)
总署电开寒电:怡和拟运纺纱机器,美查已收造棉子油机器进口设厂开工,此即改造土货,通商以来,向不准行。本署与各使折驳及华局与洋商争讼各事,沪关案牍具在,应查案与领事辩阻。本署现已照会英使,并札赫德诘沪税司机器进口情形。此种机器实碍华民生计,万难迁就。祈电沪关切实办理云。望即照办。③
3月28日(二月二十二日) 南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李鸿章奏准禁止贩运外洋纱机进口。④
几经交涉,怡和洋行的这2万枚纱锭在江海关禁阻了将近一年。1895年3月16日,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还为怡和洋行纱机被扣一事照会总理衙门,要求“立即咨行该省,转饬上海关道,发给准单”。⑤直至《马关条约》签订后,怡和洋行才将这批机器起岸,随即着手办厂。⑥ 由此可以看出,1895年前,阻碍外国机器进入中国的,主要是中国政府;欧格纳曾代表英国政府与中国交涉,要求放宽限制。
反证二:《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遭到其他英国人的反驳。1896年10月27日,《时务报》第九册刊登的《驳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译上海《字林西报》,西历十月初一日)称:
英人某君来函,驳某白人所论机器进口之弊,兹特照录于左:
……其所论东方英人,若不与兰甘斯夏工人争利,则工业保矣。英人即不与之争利,其能保他国之人亦如是乎?日本纺纱工业,共设厂七十处,岂能为英人而停工乎?印度一国,他属之印度,姑置不论,即英属之印度,亦岂能不与我工人争利乎?至我向制之货物,今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等语,尤为不解。当今之时,非机器非争利不行矣,无论制造何物,必以人地两宜之国获利最多,此定论也,虽至白之人,不得易我言矣。……假使英人果不在中国开设厂局,人人不敢急于求富,惟此事有利可图,讵能阻止华人设局开厂乎?①
由此可见,《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的观点不尽获英人赞同。按常理推测,《马关条约》订立后,如怡和洋行等外商,正在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限制中国机器进口,正等于限制了他们的手脚,令人难以理解。
反证三:我们再来看1894年后中国机器进口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出,1894年后,机器进口货值和占比都有巨大的增长。这不禁使我们怀疑,教科书的论述符合历史事实吗?
况且,教科书的论证方法也是有问题的。
三、考其法
分析教科书的论述,“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观点,欧格纳和“一位英国人”的话是论据。我认为,这种论证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1.即使欧格纳真的说过“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也只代表他个人观点,只能推论出他反对将机器进口到中国的态度。同理,《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的文章也只代表“某白人”的观点和态度。用这两个人的观点,推论出“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事实结论,逻辑无法成立;
2.如果要使这个推论成立,必须举出外国政府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具体规定或事例。可惜,我们教科书或相关著作并没有。
我认为,这种推论是典型的以论代史、曲解史料。
综上,教科书“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论述,在史料来源、历史事实、论证逻辑等三个方面,都存有明显问题。从建国初期榮孟源、范文澜二位先生的著作发表至今,六十余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教科书的叙述是否应该改改了呢?
【作者简介】魏飞,中学高级教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7)21-0065-03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科书有以下论述:
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此“机器不宜进中国”。①
编写者的意圖很明显,是要以此揭示外国侵略者的卑劣和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但是,读来疑惑甚多。
一、追其源
1951年,荣孟源发表《鸦片战争后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一文,认为:
资本主义侵略者……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却“深以为患”。英国公使欧格纳说:中国“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今若以我英向来制造,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外国侵略者认为:“中国开局设厂”,“将有大害于英国工业”。于是他们一方面主张,“机器不宜进中国”,另方面主张,英国“在中国开设厂局”,以“阻止华人开局设厂”。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固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其更重要的作用,则是阻止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
之后,这一论述经修改后,写入了范文澜所著的《中国近代史·上册》(1955年版)中:
外国侵略者同样不愿把洋机器输入中国,英国公使欧格纳说,中国“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今若以我英向来制造之物,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他认为“中国开局设厂”,“将有大害于英国工业”。这些外国侵略者力图阻止中国也采用新式生产工具,以便自己垄断机器的生产力,变中国为殖民地。有的主张“机器不宜进中国”,有的主张“在中国开设厂局”,以“阻止华人开设局厂”。③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论述就是教科书观点的源本。那荣孟源所引用的欧格纳的话又来自于哪里呢?其可信度如何呢?
1896年10月17日,《时务报》第八册刊登《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的文章,是译自当年9月29日上海《字林西报》,其内容节录如下(文中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某白人(函后即以白人二字署名故照书)来函,论进口制造机器之弊,兹特照录于下:
……昔上海西商,争请中国务须准将机器进口。余统盘合算,每以此请为浅见。欧格纳公使卸任回国时,道出申江,亦谓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英国所养水陆各军,专为扩充及保护工业起见,所费不赀。今若以我英向来制造之物,而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是自作孽也。机器固准进口矣,其如无人工进口何?中国工价之廉,其为害于亚美利加及澳大利亚各处,非尽人知之乎?噫,私心利己之辈,或未知其所行,将有大害于英国工业,及其知也,再欲补救,恐已晚矣。
自中国开设厂局以来,意国各厂所有工人,歇业者以百计;况西商在中国设厂,章程尚未妥定,及其既定,恐中国官办各厂,已着先鞭,而夺进口各货之利,此尤不可不预为筹及者也。西商现欲在中国自行制造,所有从前辩论中国官局所织之布,有害于英国匹头之处,兹则绝不提及;抑知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
按:西人之妒我兴机器以夺彼利,其言如此,而中国人犹有以机器为不当兴者,岂欲保护西商之利权耶?噫。①
对照之下,除了发现荣著、范著在引用中的不当之处外(把很多是“某白人”的观点引为欧格纳的),我们还可以做如下结论:
1.教科书所引的欧格纳和“一位英国人”的话,都出自《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这篇文章,其翻译后转刊于1896年10月17日《时务报》,转刊的目的之一是反驳“中国人犹有以机器为不当兴者”;
2.“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是否为欧格纳所说,未经考证,史实存疑。以此有疑问的史料作为立论的依据,是危险的;
3.1896年时“某白人”认为“机器不宜进中国”,但是,从文中“昔上海西商,争请中国务须准将机器进口”来看,其他外商观点与之并不相同。我们如何能忽视这些反面证据呢?
二、反其证
反证一:1893年12月31日,《申报》刊登消息,称:“伦敦泰晤士日报云,英国作铁行生意人等函致英国商会,略谓中国不准各项机器进口,殊多窒碍,请商会中设法疏通,已具禀外部大臣,请其照会英国驻华钦差,与总理衙门商办此事,免禁机器进口云云。未知中国能否允准,俟有续闻再录。”②
在此背景下,1894年初,英商怡和洋行私自将纱机2万锭运抵上海,这引起正在上海筹建华盛纺织总局的盛宣怀的注意。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事态发展:3月20日(二月十四日) 电禀李鸿章,请转告总署,不准洋商运机器进口从事制造。3月23日(二月十七日) 李鸿章来电,告以总署向来不准洋人进口机器改造土货“碍民生计”,希沪关切实办理。电文列此。
寄上海聂道盛道(二月十七日亥刻)
总署电开寒电:怡和拟运纺纱机器,美查已收造棉子油机器进口设厂开工,此即改造土货,通商以来,向不准行。本署与各使折驳及华局与洋商争讼各事,沪关案牍具在,应查案与领事辩阻。本署现已照会英使,并札赫德诘沪税司机器进口情形。此种机器实碍华民生计,万难迁就。祈电沪关切实办理云。望即照办。③
3月28日(二月二十二日) 南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李鸿章奏准禁止贩运外洋纱机进口。④
几经交涉,怡和洋行的这2万枚纱锭在江海关禁阻了将近一年。1895年3月16日,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还为怡和洋行纱机被扣一事照会总理衙门,要求“立即咨行该省,转饬上海关道,发给准单”。⑤直至《马关条约》签订后,怡和洋行才将这批机器起岸,随即着手办厂。⑥ 由此可以看出,1895年前,阻碍外国机器进入中国的,主要是中国政府;欧格纳曾代表英国政府与中国交涉,要求放宽限制。
反证二:《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遭到其他英国人的反驳。1896年10月27日,《时务报》第九册刊登的《驳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译上海《字林西报》,西历十月初一日)称:
英人某君来函,驳某白人所论机器进口之弊,兹特照录于左:
……其所论东方英人,若不与兰甘斯夏工人争利,则工业保矣。英人即不与之争利,其能保他国之人亦如是乎?日本纺纱工业,共设厂七十处,岂能为英人而停工乎?印度一国,他属之印度,姑置不论,即英属之印度,亦岂能不与我工人争利乎?至我向制之货物,今令人皆能制造以夺我利等语,尤为不解。当今之时,非机器非争利不行矣,无论制造何物,必以人地两宜之国获利最多,此定论也,虽至白之人,不得易我言矣。……假使英人果不在中国开设厂局,人人不敢急于求富,惟此事有利可图,讵能阻止华人设局开厂乎?①
由此可见,《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的观点不尽获英人赞同。按常理推测,《马关条约》订立后,如怡和洋行等外商,正在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限制中国机器进口,正等于限制了他们的手脚,令人难以理解。
反证三:我们再来看1894年后中国机器进口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出,1894年后,机器进口货值和占比都有巨大的增长。这不禁使我们怀疑,教科书的论述符合历史事实吗?
况且,教科书的论证方法也是有问题的。
三、考其法
分析教科书的论述,“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观点,欧格纳和“一位英国人”的话是论据。我认为,这种论证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1.即使欧格纳真的说过“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也只代表他个人观点,只能推论出他反对将机器进口到中国的态度。同理,《英人论机器不宜进中国》的文章也只代表“某白人”的观点和态度。用这两个人的观点,推论出“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事实结论,逻辑无法成立;
2.如果要使这个推论成立,必须举出外国政府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具体规定或事例。可惜,我们教科书或相关著作并没有。
我认为,这种推论是典型的以论代史、曲解史料。
综上,教科书“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论述,在史料来源、历史事实、论证逻辑等三个方面,都存有明显问题。从建国初期榮孟源、范文澜二位先生的著作发表至今,六十余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教科书的叙述是否应该改改了呢?
【作者简介】魏飞,中学高级教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