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季秋高气爽,气候燥热,常常久旱无雨,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水分蒸发加快,所以人会感觉很干燥,这是一年一度的自然现象。如果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燥邪就会乘虚而入导致一系列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口唇开裂,皮肤瘙痒、干燥脱屑;重者会出现食欲不振、脘闷呕吐、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症状。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凉燥”和“温燥”。
针对两种燥邪的不同表现,中医采取不同的方剂对症施治。
凉燥
又称寒燥,多由秋深气凉、骤束肺气所致。凉燥病邪致病常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左胁疼痛、咽干口燥等类似风寒之证,还有燥邪表现的津气干燥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涩,舌苔薄白而干等。代表方剂如杏苏散。
组成:苏叶、前胡、杏仁、桔梗、枳壳、半夏、橘皮、茯苓、姜、枣。
功效:表解痰化,肺畅气调。
方解:杏苏散有苏叶、前胡轻宣达表,微发其汗;杏仁、桔梗、枳壳宣肺降气;半夏、橘皮、茯苓化痰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
加减:咽痛甚者可加牛蒡子、黄芩、银花;目赤肿痛者加菊花、夏枯草、板蓝根;耳鸣者加水牛角、苦丁茶等。
温燥
相比凉燥,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温燥,是感受秋季天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由于秋晴无雨、秋阳燥热,燥邪灼伤肺津所致。温燥伤肺,则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一派燥热伤津见证。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组成: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栀皮、沙参、梨皮。
功效:清燥润肺,清宣凉润。
方解:方中桑叶、豆豉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以利肺气;象贝止咳化痰;栀皮清泄上焦肺热;沙参、梨皮润肺生津。合用成为轻宣燥热、凉润肺金之剂。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养血清热;痰多者加瓜蒌,清润化痰;热甚者加水牛角、牛黄等,防热扰心包。
秋燥无论是凉温,一般不要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气;也不可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伤气。包括膳食,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特别是生姜,都是一些热性的食品。古代医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这些早已引起了古人的重视。
上述两个防治秋燥的代表方剂,只要具备相应的症状,没有严重的气质性病变,对所有的人都是适应的。
针对两种燥邪的不同表现,中医采取不同的方剂对症施治。
凉燥
又称寒燥,多由秋深气凉、骤束肺气所致。凉燥病邪致病常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左胁疼痛、咽干口燥等类似风寒之证,还有燥邪表现的津气干燥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涩,舌苔薄白而干等。代表方剂如杏苏散。
组成:苏叶、前胡、杏仁、桔梗、枳壳、半夏、橘皮、茯苓、姜、枣。
功效:表解痰化,肺畅气调。
方解:杏苏散有苏叶、前胡轻宣达表,微发其汗;杏仁、桔梗、枳壳宣肺降气;半夏、橘皮、茯苓化痰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
加减:咽痛甚者可加牛蒡子、黄芩、银花;目赤肿痛者加菊花、夏枯草、板蓝根;耳鸣者加水牛角、苦丁茶等。
温燥
相比凉燥,临床上更为多见的是温燥,是感受秋季天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由于秋晴无雨、秋阳燥热,燥邪灼伤肺津所致。温燥伤肺,则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一派燥热伤津见证。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组成: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栀皮、沙参、梨皮。
功效:清燥润肺,清宣凉润。
方解:方中桑叶、豆豉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以利肺气;象贝止咳化痰;栀皮清泄上焦肺热;沙参、梨皮润肺生津。合用成为轻宣燥热、凉润肺金之剂。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养血清热;痰多者加瓜蒌,清润化痰;热甚者加水牛角、牛黄等,防热扰心包。
秋燥无论是凉温,一般不要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气;也不可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伤气。包括膳食,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特别是生姜,都是一些热性的食品。古代医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这些早已引起了古人的重视。
上述两个防治秋燥的代表方剂,只要具备相应的症状,没有严重的气质性病变,对所有的人都是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