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则的悲秋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乾隆年间的杰出诗人黄仲则以才情焕发的“诗人之诗”,奠定了其清诗名家地位,被推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郁达夫曾说:“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心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作为一位真正的悲剧诗人,不管诗人还是其诗歌都常常充满“悲秋”色彩。
  关键词:黄仲则;悲秋;诗歌;人生
  作者简介:田玲玲(1990.6-),女,甘肃省礼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2
  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自号鹿菲子。清代江苏武进人。清高宗十四年己巳正月四日出生在其祖父黄大乐的高淳学署,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四月二十五日客死于山西运城的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署,计年三十四岁。遗著编成《两当轩全集》二十三卷,近一千四百首,包括诗1172首,词216首,文7篇。
  黄仲则其人及诗歌给人的印象是伤怀悲秋的,诗人二十七岁时检存诗稿,作《自叙》一篇,谈及自己的诗歌创作,提到:“间一为之,人且笑姗,且以其好作幽苦语,益唾弃之,而好益甚也。”可看出,黄仲则的诗篇多幽苦之语。其诗正如诗人挚友洪亮吉所语“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纵观《两当轩集》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秋”作为重要意象,出现了210次,带“秋”字的诗就有72首。可见悲秋是黄仲则诗歌的重要主题。
  黄景仁一生困顿早亡,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孤独凄凉的心境以及充满了悲秋之情的性格,致使他将诗歌与秋天的萧瑟、凄凉相结合创作出大量极具悲秋气息的诗歌,格调凄美,文情呜咽。悲秋诗在黄仲则的诗歌中,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态和诗格,而且体现出了不同阶段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悲痛。下面笔者以其行踪为线索,将诗人短暂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概述。并择出诗人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悲秋诗歌,同时结合诗人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分析其悲秋诗,解读诗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少年诗书
  这段年少时期,应该是诗人一生中最为明媚的岁月。十六岁的乡童子试,诗人在三千人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才华深得常州知府潘恂、王祖肃的赏识。年纪轻轻就展露出骄人的才气,加之他“风神秀朗,立俦人中望之如鹤”的美仪,时人都争相与之交。洪亮吉在《黄君行状》中记载:“慕与交者争趋君”。翌年,又补博士弟子员,年少才高,功名在望,诗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了幻想和希望。“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正是少年时期诗人对于功名和理想的热衷与希冀。
  乾隆十一年,补博士弟子后,黄仲则到宜兴氿里读书,居于姑母家,由此与早年恋人相识相恋。乾隆三十二年,黄仲则十九岁,娶赵氏为妻,两年热恋,最终各自婚嫁。从相恋、离别到相思,诗人敏感的心对爱情的幻想终破灭,美好的回忆也成终生伤痛。
  秋夕
  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
  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
  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
  判逐幽兰共颓化,此生无分了相思。
  该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七夕时,此时诗人在杭州读书。诗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反衬自己和爱人相爱至极,却终未能长相厮守,只能感叹有缘无分的无奈。尤其“为谁风露立多时”句,将诗人内心的悲寂寂寥尽显。整首诗充满对昔日美好恋情的追忆和伤感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离愁别恨的痛苦和绝望之情。
  在乾隆十一年,黄仲则于江阴途中偶遇洪亮吉,二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遂订交焉”成为一生挚交。后二人同游扬州,遇到赏识黄仲则的恩师邵齐焘。次年,黄仲则与洪亮吉一起读于邵齐焘主讲的龙城书院。这段少年时期的悲秋诗,虽因诗人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和初恋的破灭,开始流露出伤春悲秋的情怀,但在诗人“万事不如知己乐”的人生观中,因才华、知交、知遇而更多地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热烈情怀。
  (二)九年浪游
  黄仲则一生颠沛流离。自成年始,一直为生计、前途而奔走四方。乾隆三十三年秋天,黄仲则赴江宁乡试不中,遂至杭州。初依原常州知府潘恂,再访邵的好友,杭州郑虎文。幸酸痛苦的应试、客幕生涯,自此而始,诗人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
  道中秋分
  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
  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阎阖风。
  瘦马赢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
  该诗于乾隆三十七年诗人自安庆北行赴峒城所做。于深秋作客异乡,羁旅途中,多愁善感的诗人此时心境自不待言。衰败凋敝的秋景,将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诗中的“独雁”,说明了诗人旅途之孤苦无依。“残星”、“得得”的马蹄声、古木“空空”的声中,萧瑟凋敝,阵阵寒袭来。“高原古木”越空旷,越显得“瘦马赢童”之渺小、孤独,“断蓬”已够悲凉,怎奈更有“清霜压”,客况之愁跃然纸上,生活的困顿、凄苦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九年浪游,使黄仲则饱尝世事、人事的酸辛。却也开拓了诗人的视野。褪去少年青涩,历经重重打击,诗人深陷于哀伤的深渊。少年时的慷慨激昂已消失,长期的游幕生活,越发使得诗人内心凄楚、酸痛。这时期的悲秋诗深寓着诗人漂泊羁旅、离别怀归的半世凄凉。
  (三)八年滞京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黄仲则抵达京师。“斯游端合决行藏,亲老何堪久贫贱。”表达了赴京之由。也看出即将重新开始的衣食仰人的生活,也令诗人深感压抑和屈辱。
  黄仲则二十九岁时,为“傅就近奉养”,举家迁京。但是“全家如一叶,飘堕朔风前”“派遣中年易,支持八口难。的境况”不到三年,便无力支持。无奈之下,便将家眷送回南方,自己作幕济南。回京之后,又应举三次,均未果。生活更加困顿,才高不遇、沉沦下僚的生活,使诗人看透了世态炎凉,对理想的实现深感绝望。   乾隆四十六年春,黄仲则应陕西巡抚毕阮之邀,游历西安。次年正月,《四库全书》修成,乾隆下令嘉奖,黄仲则按例得主簿之职,得毕阮等资助,捐了县丞。在京候铨之期,债务缠身。乾隆四十八年春,黄仲则以避债之故抱病出郡,意欲应毕阮之邀再赴西安。中途病甚,四月二十五日,终历经坎坷终客死异乡。
  黄仲则在京作的悲秋诗,生活境遇的变化,致使他呈现出与早年不同的气象。与前期相比,批判现实主义增多。字里行间常常充斥刺世的内容,没有以往飘逸洒脱,反涌现出一股沉郁愤懑之气。代表作有都门秋思四首。这四首诗,主要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孤独无助的穷愁生活,和对黑暗现实的挣扎。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是诗人的人生写照。
  都门秋思(一)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直秋来百感并。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微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騶卒话生平。
  诗人在京四年皆不得重用,壮志难酬,面对都门秋景,百感交集,发出了“台上何人延郭院?市中无处访荆卿”的疑问与感叹,用郭隗和荆柯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然而诗人满腔悲愤,却“欲歌”歌不得”,只好将满腹心事说与“騶卒”听。诗歌沉郁顿挫,悲壮苍凉,极具震撼力
  “从来才人感秋气”,天才诗人黄仲则诗歌中大量出现的秋意象,实在使人感到其“秋气亦何深也!”在黄仲则诗歌生涯中,愈发沉重悲凉的悲秋诗是诗人心灵镜像,少时家庭与爱情的不幸,游幕、馆校生活的压抑令诗人伤怀悲秋,然而仕途不顺,命运多舛才是让诗人更感悲哀的。后两个人生阶段诗中悲凉之气有着更为深重的忧患背景。黄仲则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一生,就像一首血泪凝成的长诗,然而正是黄仲则感情真纯的“诗人之诗”,通过一己的悲惨遭遇,道出了中国古代无数沉沦寒士的心声。在这些饱和着血泪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伟大而孤独的灵魂,明清一代的诗词也因此显得更深沉而悲慨。诗人悲苦的一生,诚如其好友所云:“一代风流绝世词,寒灰历劫仅如斯。万千著作行行血,三十遭逢处处疵。永夜龙眠珠叶后,当春蚕死茧缫时。有才毕竟青衫老,终古诗人得似谁。”
  参考文献:
  [1]黄景仁.两当轩集(李国章标点)[M].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83.
  [2]黄景仁.黄仲则诗选(止水选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3]黄葆树,陈弼,章谷.黄仲则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其他文献
本文在以余华中短篇作品的少年人物形象作为载体,整理作者的叙述策略在心理经验等方面对少年群体的生存意识的表达方式,探究其文化背景下构成人物成长的断裂性因素与启蒙意识
摘 要:在鲁迅的笔下反复出现“死孩”,绝非偶然。本文通过鲁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鲁迅“死孩”情感体验的来源,以及通过文本细读看“死孩”意识在文本中的表现,揭示鲁迅对传统愚昧文化的谴责,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冷漠,以及对孩子“器物”认识的愤怒。最后,笔者分析了“死孩”意识对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的影响。  关键词:死孩;情感体验;器物;儿童教育观  作者简介:张小林(1992-),女,汉族,四川平武人,山东大
国家建材局直属单位档案(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检查评比组长单位工作会议于1986年4月21日至25日在苏州召开。国家建材局孙玉海副主任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局档案处刘锦
目的:   证实口服枸橼酸钾对预防上尿路结石ESWL后复发的作用,前瞻性研究服用与停用枸橼酸钾后的结石复发情况。   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于我院泌尿外科碎
摘 要:波伏娃说“女人是整体中的他者”,那么整体的主体,毫无疑问是男人。《玉米》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本文依据《玉米》故事文本,从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权力的象征以及对女性特征的压制三个方面,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女性在中国农村的他者地位,力求还原那个年代中国女性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他者;男权社会;女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I
1992年从加拿大引进甘蓝型油菜无蜡粉种质材料Nilla。经研究,该材料的无蜡粉性状呈隐性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利用有性杂交对该材料进行改良.结果表明:该材料衍生系的生育期比Nill
曹禺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数是悲剧性的。在《雷雨》《日出《》北京人》中曹禺塑造了繁漪、陈白露、愫芳这三个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
本文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含义、特点、内容和发展趋势。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摘 要:《金锁记》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背景下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小说中曹七巧的种种言行背离了当时的社会传统,甚至一步一步走向了不容于世俗的病态的疯狂。究其本质,体现的正是女性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吴爱珍(1989.8-),女,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我国著名的作家钱钟书先生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围城》就是其中一个,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把这篇小说定义为一篇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作品把钱钟书先生的思想和文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篇文章立足于讽刺艺术和讽刺思想的视角,详细分析了钱钟书先生文学作品中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围城》;钱钟书文学;讽刺艺术  作者简介:崔晓艳(1970-),女,河北承德人,保定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本科学历,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