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心理测量课程自身的发展特点,浅析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课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实用性及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为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慕课 心理测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30-01
1.关于“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的背景
1.1关于“慕课”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传统远程教育及互联网智能开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具有资源丰富,针对性强,以兴趣为导向等多种优势。MOOC主要以小段视频及网络资源为主,在线呈现教学内容,并可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2013年,由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的首个中文慕课“学堂在线”面世,标志着中国的教学进入“慕课”时代。
1.2《心理测量》网络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逐步重视,心理测量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未来心理测量将呈现本土化,实用化,工具使用更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趋势。“慕课”引入心理测量,正契合心理测量课程的未来发展。如被心理测量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AT),有利于激发被试者的测验动机。CAT的大量使用也印证了在现代教育革新中“慕课”翻转课堂的必然性。
2.“慕课”在心理测量课程中的应用
2.1丰富的教学内容及优秀的资源
“慕课”的课程包括各出版社最新的权威教材,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海量的参考文献,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适用于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与探索。心理测量的应用呈现逐渐细化的趋势,涉及人格、智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诸多心理品质,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对象均有不同的测验量表,测量的细分化也为量表的选择加大了难度。“慕课”平台丰富的资源和多渠道的学习途径,为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及使用提供更便捷可靠的方式。
2.2现代心理测量应用的及时更新及生动模拟
心理测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于人们的生活,如教育、临床医学、职业选择等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须应用于实际经验,才能凸显其意义。“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课程,再次显现网路教学课程的优越性。给学生实际操作的真实体验,并对使用过程的注意点及结果的解读方面都有更生动的讲解。
2.3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现代式的多媒体授课,也有很多便利之处,但也存在缺陷。课堂上老师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课件上,课堂学习变成了老师“读”“讲解”课件,学生“看”“听”课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师生互动性也越来越少。“慕课”设置了专门的师生交流互动版块,学生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任何疑问和问题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也可以和其他一起学习的同学进行讨论,强调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批判,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展开,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3.关于“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课程的展望
3.1建立完善的心理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加强心理学校、院系的沟通协作,创立校际联盟,服务于完善的心理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积极组建学科专家及优秀教师研讨,根据“慕课”视频资源的开发流程,设计原则,制定完善的规范,为心理学的学习发展提供优质平台。
3.2转变学生观念,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慕课”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控制者。若依旧停留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将“慕课”引入课堂,将适得其反。只有转变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在“慕课”投用教学的實践中获益更大。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慕课”教学,对师资队伍的也有较高的要求,一改传统教学,授课在选材,教学形式及后期巩固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大量的时间及精力,都在已往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队伍对时间的严格控制,问题答疑的合理设计,及时处理学生的信息反馈。
4.结语
“慕课”时代的到来,掀起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正像网络技术已在20年间颠覆了我们原来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慕课”教学也势必被引入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形成高效、全新的学习模式,重塑人们的学习生态,培养自主、创新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阎秋娟.国内慕课(MOOCs)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9-24.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3]范朝霞,赵广平.心理测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4]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5(4):94-100.
[5]朱腊梅,王小晔.中国心理测量近二十年发展的述评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0,23(2):223-226.
作者简介:
王叶飞(1984.12-),男,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讲师。
【关键词】慕课 心理测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30-01
1.关于“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的背景
1.1关于“慕课”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传统远程教育及互联网智能开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具有资源丰富,针对性强,以兴趣为导向等多种优势。MOOC主要以小段视频及网络资源为主,在线呈现教学内容,并可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2013年,由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的首个中文慕课“学堂在线”面世,标志着中国的教学进入“慕课”时代。
1.2《心理测量》网络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逐步重视,心理测量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未来心理测量将呈现本土化,实用化,工具使用更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趋势。“慕课”引入心理测量,正契合心理测量课程的未来发展。如被心理测量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AT),有利于激发被试者的测验动机。CAT的大量使用也印证了在现代教育革新中“慕课”翻转课堂的必然性。
2.“慕课”在心理测量课程中的应用
2.1丰富的教学内容及优秀的资源
“慕课”的课程包括各出版社最新的权威教材,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海量的参考文献,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适用于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与探索。心理测量的应用呈现逐渐细化的趋势,涉及人格、智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诸多心理品质,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对象均有不同的测验量表,测量的细分化也为量表的选择加大了难度。“慕课”平台丰富的资源和多渠道的学习途径,为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及使用提供更便捷可靠的方式。
2.2现代心理测量应用的及时更新及生动模拟
心理测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于人们的生活,如教育、临床医学、职业选择等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须应用于实际经验,才能凸显其意义。“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课程,再次显现网路教学课程的优越性。给学生实际操作的真实体验,并对使用过程的注意点及结果的解读方面都有更生动的讲解。
2.3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现代式的多媒体授课,也有很多便利之处,但也存在缺陷。课堂上老师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课件上,课堂学习变成了老师“读”“讲解”课件,学生“看”“听”课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师生互动性也越来越少。“慕课”设置了专门的师生交流互动版块,学生可以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任何疑问和问题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也可以和其他一起学习的同学进行讨论,强调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批判,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展开,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3.关于“慕课”应用于心理测量课程的展望
3.1建立完善的心理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加强心理学校、院系的沟通协作,创立校际联盟,服务于完善的心理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积极组建学科专家及优秀教师研讨,根据“慕课”视频资源的开发流程,设计原则,制定完善的规范,为心理学的学习发展提供优质平台。
3.2转变学生观念,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慕课”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控制者。若依旧停留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将“慕课”引入课堂,将适得其反。只有转变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在“慕课”投用教学的實践中获益更大。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慕课”教学,对师资队伍的也有较高的要求,一改传统教学,授课在选材,教学形式及后期巩固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大量的时间及精力,都在已往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队伍对时间的严格控制,问题答疑的合理设计,及时处理学生的信息反馈。
4.结语
“慕课”时代的到来,掀起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正像网络技术已在20年间颠覆了我们原来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慕课”教学也势必被引入现代的教育教学中,形成高效、全新的学习模式,重塑人们的学习生态,培养自主、创新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阎秋娟.国内慕课(MOOCs)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9-24.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3]范朝霞,赵广平.心理测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4]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5(4):94-100.
[5]朱腊梅,王小晔.中国心理测量近二十年发展的述评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0,23(2):223-226.
作者简介:
王叶飞(1984.12-),男,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