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保障机制建设的意义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保障机制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建设,二是内部制度建设。外部环境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所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政策条件和社会舆论提供的宽松环境;内部制度建设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活动内部所需的条件和机制。这两个方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外部环境建设可以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不受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使课程实验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应该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一方面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政策、教育体制等都对课程改革具有制约作用,课程实验应反映其要求;但另一方面,一旦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就应表现为支持和配合,而不是限制和束缚。我国多年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现行的课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制近年来虽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灵活性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但其集权统一的大一统性质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课程体制下,课程计划和大纲的制订权、管理权均在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缺乏必要的课程支配权,只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大纲,由此,大部分学校是很难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实验方面有所作为的,这无疑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开展课程改革的决心、信心和热情,从而制约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二是来自升学的压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未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唯分数第一,相当一部分学校忙于应付升学考试,根本无心、无暇、无力顾及课程改革,即便有些学校有改革的想法和愿望,或组织开展实验,但仍摆脱不了升学考试的困扰,很多改革实验难以坚持到底;另一方面,在长期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不少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课程价值观,即认为学校课程就是为升学服务的,并以此为价值尺度来评价取舍课程,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学校,一般都拒绝或排斥各种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即使进行一些所谓的改革或实验,也只不过是为了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升学;三是来自行政部门的随意干扰不时困扰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毋庸讳言,在行政部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随意对课程改革发表意见,发布指令,进行行政干预,或轻率地对实验成果作出行政性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甚至强行予以推广。
2.内部制度建设可以保障课程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设计的要求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内部制度如实验的组织计划、经费的筹集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是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的保证。课程实验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研究人员参与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参加课程实验的教师必须学习相关的理论,掌握基本的课程实验原理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操作,否则改革实验就无法开展。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建设的措施
1.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高中新课程改革要顺利开展,首先要解决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问题,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理解和接受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必然会出现问题。为此,要创建多元的宣传网络,发挥新闻媒体及时、面广的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宣传,积极引领舆论导向,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要统一教育系统的思想。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形成教育管理、教研和实施层面的最强“和声”,使之成为普通高中课改的直接推动者、积极实施者和有效宣传者。贴近学生,贴近家长,使之明了普通高中课改的背景、意义、目标和任务,释疑解虑,主动配合,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积极参与者和最佳合作者。
2.应建立课程实验的部门联动机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通常是在自然教育情境中进行,融科研与教学于一体,这样,在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来组织、指挥和协调,一般而言,这一机构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学校三方的人员组成。三方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商讨,负责改革实验的组织和管理,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制度保证和监督落实,给课程实验提供资金和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少干预,多支持。科研部门主要负责课程实验设计、指导、培训和理论升华,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学校主要负责教学人员以及辅助人员的协调,为教师和辅助人员的具体实验工作创设便利的条件。
3.应建立参与课程实验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制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以至能否达到目的关键。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结构改革正是由于教师水平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导致了失败。有鉴于此,实验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有效控制相关变量,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此,要把师资培训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内部环境和条件来建设,作为课程实验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安排,培训教师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认识和了解课程实验的内容、理论依据、意义和操作变量等,能按照有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习研究制度。随着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随时可能出现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或者复杂的操作技术问题,这要求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解决课程实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有一个贯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的学习研究制度予以保证,学习研究制度可灵活多样,如定期理论学习、不定期研讨、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专家讲座、专家咨询等,对每一种形式要有具体规定,对参加的研究人员要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如谈心得体会、作经验总结、写研究报告、汇报研讨概况、综述前沿理论等,以确保学习研究的实效,从而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课程改革的水平。
4.加强课程实验的教学研究。在课程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把教育教学研究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面对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思路要力求新的转变,一是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二是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整体研究。三是变应试研究为素质研究,四是变单纯的教的研究为学的研究。在转变教学研究思路的同时,要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变,教研目的从示范转到研究。教研活动本来的目的应该是研究,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程改革是全新的事物,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一边实验一边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这些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真正使教研落到实处。教研室的职责从指导转到服务,过去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校教师的教育 教学,这当然也没有错,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是把教研室中某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老师,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研室的职能,更多地强调服务,为学校课改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通过教研员经常性地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调研,可以及时了解掌握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5.完善与课改实验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学生考试评价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诚信制度,形成比较成熟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在考试制度上提供支持。尽管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仍是步履维艰,面临的困难不少,如果统一的考试制度没有突破,再加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考试目标导向的影响,课程改革就会受到考试制度的严重制约。因此,课程改革实验必须与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考试制度改革要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6.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7.要保持科学的课程实验态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目的是要寻找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为此,在课程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研究的人员要严密客观地组织实验,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切忌掺和主观感情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实验要多支持,少干预,善于领导,不轻易表态和下结论,对于已经获得的课程实验成果,可以先在小范围内验证,经过验证并作适当补充修正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加以推广。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保障机制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建设,二是内部制度建设。外部环境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所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政策条件和社会舆论提供的宽松环境;内部制度建设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活动内部所需的条件和机制。这两个方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外部环境建设可以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不受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使课程实验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应该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一方面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政策、教育体制等都对课程改革具有制约作用,课程实验应反映其要求;但另一方面,一旦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就应表现为支持和配合,而不是限制和束缚。我国多年来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现行的课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制近年来虽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灵活性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但其集权统一的大一统性质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课程体制下,课程计划和大纲的制订权、管理权均在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缺乏必要的课程支配权,只能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大纲,由此,大部分学校是很难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实验方面有所作为的,这无疑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开展课程改革的决心、信心和热情,从而制约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二是来自升学的压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未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唯分数第一,相当一部分学校忙于应付升学考试,根本无心、无暇、无力顾及课程改革,即便有些学校有改革的想法和愿望,或组织开展实验,但仍摆脱不了升学考试的困扰,很多改革实验难以坚持到底;另一方面,在长期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不少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种片面的课程价值观,即认为学校课程就是为升学服务的,并以此为价值尺度来评价取舍课程,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学校,一般都拒绝或排斥各种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即使进行一些所谓的改革或实验,也只不过是为了使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升学;三是来自行政部门的随意干扰不时困扰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毋庸讳言,在行政部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随意对课程改革发表意见,发布指令,进行行政干预,或轻率地对实验成果作出行政性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甚至强行予以推广。
2.内部制度建设可以保障课程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设计的要求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内部制度如实验的组织计划、经费的筹集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是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的保证。课程实验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研究人员参与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参加课程实验的教师必须学习相关的理论,掌握基本的课程实验原理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操作,否则改革实验就无法开展。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建设的措施
1.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高中新课程改革要顺利开展,首先要解决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问题,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理解和接受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必然会出现问题。为此,要创建多元的宣传网络,发挥新闻媒体及时、面广的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宣传,积极引领舆论导向,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要统一教育系统的思想。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思想认识,形成教育管理、教研和实施层面的最强“和声”,使之成为普通高中课改的直接推动者、积极实施者和有效宣传者。贴近学生,贴近家长,使之明了普通高中课改的背景、意义、目标和任务,释疑解虑,主动配合,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积极参与者和最佳合作者。
2.应建立课程实验的部门联动机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通常是在自然教育情境中进行,融科研与教学于一体,这样,在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来组织、指挥和协调,一般而言,这一机构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学校三方的人员组成。三方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商讨,负责改革实验的组织和管理,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制度保证和监督落实,给课程实验提供资金和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少干预,多支持。科研部门主要负责课程实验设计、指导、培训和理论升华,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学校主要负责教学人员以及辅助人员的协调,为教师和辅助人员的具体实验工作创设便利的条件。
3.应建立参与课程实验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制度。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以至能否达到目的关键。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结构改革正是由于教师水平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导致了失败。有鉴于此,实验教师必须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有效控制相关变量,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此,要把师资培训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内部环境和条件来建设,作为课程实验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安排,培训教师的目的主要是让教师认识和了解课程实验的内容、理论依据、意义和操作变量等,能按照有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习研究制度。随着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随时可能出现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或者复杂的操作技术问题,这要求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解决课程实验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有一个贯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的学习研究制度予以保证,学习研究制度可灵活多样,如定期理论学习、不定期研讨、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专家讲座、专家咨询等,对每一种形式要有具体规定,对参加的研究人员要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如谈心得体会、作经验总结、写研究报告、汇报研讨概况、综述前沿理论等,以确保学习研究的实效,从而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课程改革的水平。
4.加强课程实验的教学研究。在课程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把教育教学研究贯穿于课改的全过程,把课改建立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面对新课程,教学研究的思路要力求新的转变,一是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二是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整体研究。三是变应试研究为素质研究,四是变单纯的教的研究为学的研究。在转变教学研究思路的同时,要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变,教研目的从示范转到研究。教研活动本来的目的应该是研究,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程改革是全新的事物,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一边实验一边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这些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真正使教研落到实处。教研室的职责从指导转到服务,过去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校教师的教育 教学,这当然也没有错,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是把教研室中某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老师,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研室的职能,更多地强调服务,为学校课改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通过教研员经常性地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调研,可以及时了解掌握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5.完善与课改实验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学生考试评价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诚信制度,形成比较成熟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在考试制度上提供支持。尽管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仍是步履维艰,面临的困难不少,如果统一的考试制度没有突破,再加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考试目标导向的影响,课程改革就会受到考试制度的严重制约。因此,课程改革实验必须与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考试制度改革要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6.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积极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与用好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7.要保持科学的课程实验态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目的是要寻找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为此,在课程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研究的人员要严密客观地组织实验,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切忌掺和主观感情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实验要多支持,少干预,善于领导,不轻易表态和下结论,对于已经获得的课程实验成果,可以先在小范围内验证,经过验证并作适当补充修正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加以推广。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