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模式与效益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n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教育改革不能离开现实国情。谈论我国本科教育的模式与效益,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学校与国情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演变,来反思过去,审视现在,预测未来。这是我们立论的出发点。
其他文献
<正> 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这是今年(1988年)一月以后,人们不能不反复思考的问题。今年(1988年)2月12日,我谈了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化改革。但改革毕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掌握所要达到的目的。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说到底,必须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如何建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如何选择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加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本期起,本刊将举办《高等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题笔会,选登一些论文的主要观点。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和避免重复,我们对作者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删节,因时间关系,来不及与作者商量,请作者能予谅解。我们热忱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积极投笔参议,也希望同志们能对如何办好
<正> 正确认识和估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给高等教育影响的两重性问题,是高等教育建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的前提。那么,高等教育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运行机制才能去主动适应社会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呢?我们认为,这个机制可概括为:以宏观计划
<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面临着建立主动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的紧迫任务。对此我们务必慎重、积极地探索,力争开创一个新局面。所谓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主体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方式。主体要素由所承担的任务,能动地完成任务的人以及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形式这三大要素所构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着
<正>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的一项根本任务。就高等教育而言,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这也是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有些报刊杂志大声疾呼要加强学生的“商品意识”,要把“商先生”请进学
对于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认识和理解,是当前高教理论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李文长同志在本文中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为提倡学术争鸣,我们特将此文推荐给大家,借此引起更加深入的讨论。
<正> 所有制问题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存在于教育、文化艺术等非物质生产领域。高等学校作为生产人才和知识的产业部门,同样存在所有制的改革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利益、动力、活力、责任、权力以及管理体制等根本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跟高等学校的所有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不涉及高等教育体系的所有制结构问题,仅就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高校的所有制改革问题作些探讨。
<正>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常常使我们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之中,当立足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我们认为,必须在较短时期内尽快建成一个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高等教育体系;当立足于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时,我们又会得出一些与先前不尽相同,甚至相悖的结论。当然,我国国情的复杂性
<正>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涉及的问题较多,这里只联系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谈谈端正教育思想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加强管理、整顿秩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几个问题。
<正> 由国家教委委托上海市,对同济大学、上海城建学院、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等四所工科院校进行的办学水平评估正式试点工作。自1987年7月西安会议起,到1988年5月止,经过近一年努力,已全部完成了实地考察评估任务。这次评估试点,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