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字何解方妥帖?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张先名句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可解释为摆弄,“花弄影”是风吹花树,花在月下摆弄身影。这是暗写风。其妙处在于“弄”字将花人格化了,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生命力。
  那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望海潮》之“羌管弄晴”之“弄”该作何解?
  课本对“羌管弄晴”句的注解是:意思是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问学生“弄”字怎讲?学生根据这个注解答:飘荡。要知道,这个注解是对全句意思的整体串讲,并不是逐字对译的精确讲解,这样解释“弄”字的意思显然是模糊而不准确的。
  上网查好搜百科:弄睛(谓呈现睛天);弄:显现。而以此来解释柳永句意显然也是隔靴搔痒而不着调的。关于弄有显现之意,网上一并举例的还有:弄色(显现美色);弄暖(因天气暖和显得精神)。
  我们不妨来看看好搜百科对弄的解释[nòng]?摇(会意。上为“玉”,下为“廾”(即廾,gǒ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
  1.玩耍,把玩:摆~。玩~。~臣(帝王所亲近狎昵的臣子)。~潮儿。戏~。~瓦(“瓦”是原始的纺锤,古代把它给女孩子玩,意为生女儿)。~璋(“璋”是一种玉器,古代把它给男孩子玩。意为生儿子)。
  2.做,干:~假成真。~明白。
  3.设法取得:~点钱花。
  4.搅扰:这事~得人心惶惶。
  5.耍,炫耀:搔首~姿。
  6.不正当地使用:~权。~手段。捉~。
  7.奏乐或乐曲的一段、一章:~琴。梅花三~。
  8.古代百戏乐舞中指扮演角色或表演节目。
  [lòng]?摇方言,小巷,胡同:~堂。里~。
  我们再来简单梳理一下古人诗句中运用“弄”字的其他例子。
  1.弄,玩也。——东汉·许慎《说文》
  载弄之璋,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体现了古时候父母对于子女的期盼。
  2.戏耍,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床:井上栏杆。)——李白《长干行》;
  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
  弄潮儿向涛头立。——潘阆《酒泉子》;
  踏潮献技、玩耍表演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
  3.玩赏
  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
  乘着小船,观赏月色,在泾溪住了一夜。
  又如:弄月(赏月);弄花(赏花);弄月吟风(赏玩、吟咏风月美景)
  4.演奏乐曲。
  银筝夜久殷勤弄——王维《秋夜曲》;
  更深夜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拨弄银筝。
  5.摆弄
  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夜月》;
  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6.逗弄
  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字洞宾)《牧童》;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的声音,似乎在和晚风嬉戏。“弄”字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更那堪,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飘落飞扬。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
  7.舞弄,摆动
  烟里丝丝弄碧——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习古堂国学网的解释是: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翻译是: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诗人似乎爱喜用“弄”字以表达相应的意境和情思,在搜韵网上输入“弄”字,可以查到历代含有“弄”字的诗词(句)共11543条,分578页显示。有的诗歌作品一首之中用到“弄”字还不止一次。当然。这和“弄”是个多义词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所述,好搜网上“弄”的基本字义有8条,而详细字义有近20条,在这些意义上,不著一“弄”字,焉得“风流”!
  参考上述例句与解释,仔细揣摩柳永遣词造句的精确和妙处,笔者认为“羌管弄晴”之“弄”字应解释为吹弄,逗弄,玩弄,含有演奏乐曲之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两句皆应理解为省略了介词“于”的省略句,补全省略成分应为:羌管弄(于)晴,菱歌泛(于)夜。成分补全后俱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即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同时还须明白,这两句上下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所以准确的译文应为:不论是在白天或是在夜晚,湖中的船上都有人在吹弄优美的笛曲和唱起采菱的歌曲。当然大意是说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这两句可谓对仗工稳,遣字洗练,情韵悠扬。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得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语文课本的有些注解难免显得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够精确,让人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这是不利于同学们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当然,这也给广大师生留下了进一步思考探究的空间和余地,关键是我们要养成朱光潜先生强调的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治学好习惯——非咬文嚼字锱铢必较不可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单位:甘肃金昌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从2016年开始湖北高考将整体起用全国卷,湖北高考语文卷在自主命题12年后完成了自己的阶段性使命。我,一个从教16年的语文老师,对此消息的反应是喜忧参半,且喜风光无限,亦忧征途漫漫。  首先,湖北高考语文在单干12年后再次融入大家庭,可以让湖北考生和湖北语文教育接受一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检验和锻炼,挑战中有美的历险。通过使用全国卷,湖北语文教育界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以湖北考生的卷面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优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劝辞艺术的不朽经典,历来被人们所称赞。题目是后来加的,文章一开篇就把大家引入到一个紧张的情势当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晋军驻扎在郑国的函陵,秦军驻扎在郑国的氾南,郑国情势危急,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重臣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小小的圉政烛之武,烛之武以年迈之由推辞,郑伯以国家之利向烛之武说之。虽然内心有所芥蒂
鲁迅先生曾说过,语言有三种美,其一为意美,即思想内容的美,能够感动人心;其二为音美,即音韵节奏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三为形美,即形式上的美,如字形结构、句式段落的安排,能让人感到悦目。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不仅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理应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尽管語文课堂教学形形色色、流派纷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却往往丢失了语文本色,大走“综合”路线,与
今天,把北京四中老师的《雨巷》上课视频找来看了,感触颇多,现谈谈我的体会。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的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的。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
《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发生在文革时期,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教授该文时,教学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在说到小狗包弟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到医院,惨遭厄运时,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注意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头脑移到另一
“虚实”,原是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部分与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化用到诗歌中,“虚”即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而“实”,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重团聚,伤别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感情。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
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难免对一些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尤其是一些高三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拓展延伸信手拈来。但拓展延伸必须要把握好度,度把握得好,则锦上添花,否则就适得其反。  首先,确定好需要拓展延伸的试题  我们知道,拓展延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好拓展延伸的试题。哪些试题需要拓展延伸,哪些试题只需一讲而过,教师应该胸有成竹。如果试题选择不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
阅读有时就像泡茶,一撮春茶只有在适宜的水温、火候、冲工中,才能芳香四溢、舒展生命,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在品味、鉴赏、评注中,才能常读常新、幽雅隽永。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等,既是阅读的方法,也是阅读的过程,更是生命的音符与律动。品在于品之味,赏在于赏之法,评在于明己意。  一、品读法。2014版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品”就是建立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