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认真组织课堂活动,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设计,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获得知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快乐的语文天地,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美文,包装精,诱惑力强。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有条件的学校、家庭,多多益善,不仅让学生觉得成为负担,而且连老师也有时觉得无所适从,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堂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多渠道、多方面地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其内涵。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最主要的是为了育人。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弈,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3到5分钟,开设“3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堂一成语”的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入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副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之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其次,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德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颗,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二)点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在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根墙”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应以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发挥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学重心,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兰,激活语文课堂
[2]中教网,教育论文
[3]段德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美文,包装精,诱惑力强。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有条件的学校、家庭,多多益善,不仅让学生觉得成为负担,而且连老师也有时觉得无所适从,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堂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多渠道、多方面地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其内涵。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最主要的是为了育人。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弈,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3到5分钟,开设“3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堂一成语”的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入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副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之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其次,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德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颗,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二)点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在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根墙”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应以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发挥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学重心,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兰,激活语文课堂
[2]中教网,教育论文
[3]段德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