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读”的积极作用。语文这门学科非读不能学,非读不能得其旨。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谈,可见,“读”确不可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非读不能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114-01
新课程目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开头醒目的位置,这无疑说明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前,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少读,或者干脆不读,把所有时间放在讲解、练习上,无休止的提问、不尽的分析,以期待获得最佳效益。殊不知,这样做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了,甚至有的学生一看课程表就说:“唉,又是语文课!”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在阅读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在教学中是怎样以读导学、以读促学的。
一、重视范读
中国语文是语言文字中最优美、最明确、最富有表现力的,但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还比较差,而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范读则可以很好地体现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的意旨和感情。表现文章的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音声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美丑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好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员,随时准备把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感情、观点通过声音的媒介再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与你同欢喜、共忧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愿学、好学,就会极力模仿教师的样子去读。读得好了,也就理解深刻了。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小池塘》时,导入课题之后,我就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听得很陶醉,接着学课文就特别地认真,一节课还没有结束,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背出课文来了,比我预想的还好。课后同学们给我的评价很高“老师读得流利、有感情;许多词语老师重读了,读的语气好听极了;听老师读课文,我的头脑中都出现美丽的小池塘了。”还有的同学说要跟老师学,读好课文,学好语文。
二、培养默读
我们班的同学喜欢大声读书,有的还唱读,根本不习惯于默读。刚开始时,我要求他们默读课文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可好多学生还是习惯用手指指着文字小声在读,有
的小声虽然手不指,也不出声,但头左右动,嘴唇仍在一张一合,很明显他们还没有懂得什么叫“默读”,还没有养成默读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默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小声通过眼看、心读,使语言文字直接诉诸于大脑,通过思维把文章语言变成了自己理解的语言。如果读时出声、动唇、用手指,这样就分散了思维的注意力,不利于小声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培养小声的默读习惯、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针对小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默读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对小声进行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训练,让每一个小声都掌握默读,能独立思考问题。这样,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三、训练速读
如果要求学生按一般的速度来读课文,遇到长一些的课文,一堂课还不能把课文读熟,这样课堂时间显得很紧,甚至不够用了,这也不利于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对朗读的速度和质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训练学生的速读就势在必行了。
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快速地默读。通过速读,可以抓住文章的主线,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以后的分析、研读奠定基础。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读一读、比一比”的活动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把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进行速读,看谁读得快,做的题正确率高,又快又对者为优胜。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速读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益也相应的提高了。
四、教会精读
一篇好文章的遣词造句往往有它的精妙之处,这必须细细揣摩才能体会得到。许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了一篇文章之后,觉得写的不错,但究竟什么地方不错又说不出来,至于为什么好,那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会学生精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好。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对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个圈点,并把自己对这些好的地方作一个简要的批注。上课时,把自己的想法、体会拿来与同学们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进行深一层的思考、讨论:去掉这些关键词语效果会如何?作者在这儿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事物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样学生经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评一评,他们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形势。
苏教版的每篇课文之后都有揣摩、运用、创造性的题目设计,这其实也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的推敲来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只有让学生学会精读,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才能逐渐通过题目的鉴赏能力。
五、要求熟读
在精读课文之后,要求每一个学生熟读课文,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篇课文学完之后,找出一段话来,往往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其出自哪篇课文,连作者是谁都不晓得,可见学生对课文是多么的不熟悉。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读的太少。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把课文读三五遍,在精读细品的基础上再读三五遍,直至熟悉整篇课文,几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应该说,“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由此可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等能力。这样,才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觉得有法可学、有趣爱学。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调动一切因素指导学生多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非读不能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7-0114-01
新课程目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开头醒目的位置,这无疑说明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前,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少读,或者干脆不读,把所有时间放在讲解、练习上,无休止的提问、不尽的分析,以期待获得最佳效益。殊不知,这样做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了,甚至有的学生一看课程表就说:“唉,又是语文课!”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在阅读中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在教学中是怎样以读导学、以读促学的。
一、重视范读
中国语文是语言文字中最优美、最明确、最富有表现力的,但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还比较差,而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范读则可以很好地体现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的意旨和感情。表现文章的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音声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美丑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好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员,随时准备把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感情、观点通过声音的媒介再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与你同欢喜、共忧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愿学、好学,就会极力模仿教师的样子去读。读得好了,也就理解深刻了。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小池塘》时,导入课题之后,我就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听得很陶醉,接着学课文就特别地认真,一节课还没有结束,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背出课文来了,比我预想的还好。课后同学们给我的评价很高“老师读得流利、有感情;许多词语老师重读了,读的语气好听极了;听老师读课文,我的头脑中都出现美丽的小池塘了。”还有的同学说要跟老师学,读好课文,学好语文。
二、培养默读
我们班的同学喜欢大声读书,有的还唱读,根本不习惯于默读。刚开始时,我要求他们默读课文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可好多学生还是习惯用手指指着文字小声在读,有
的小声虽然手不指,也不出声,但头左右动,嘴唇仍在一张一合,很明显他们还没有懂得什么叫“默读”,还没有养成默读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默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小声通过眼看、心读,使语言文字直接诉诸于大脑,通过思维把文章语言变成了自己理解的语言。如果读时出声、动唇、用手指,这样就分散了思维的注意力,不利于小声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培养小声的默读习惯、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针对小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默读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对小声进行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训练,让每一个小声都掌握默读,能独立思考问题。这样,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三、训练速读
如果要求学生按一般的速度来读课文,遇到长一些的课文,一堂课还不能把课文读熟,这样课堂时间显得很紧,甚至不够用了,这也不利于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对朗读的速度和质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训练学生的速读就势在必行了。
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快速地默读。通过速读,可以抓住文章的主线,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以后的分析、研读奠定基础。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读一读、比一比”的活动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把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进行速读,看谁读得快,做的题正确率高,又快又对者为优胜。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速读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益也相应的提高了。
四、教会精读
一篇好文章的遣词造句往往有它的精妙之处,这必须细细揣摩才能体会得到。许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了一篇文章之后,觉得写的不错,但究竟什么地方不错又说不出来,至于为什么好,那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会学生精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好。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对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个圈点,并把自己对这些好的地方作一个简要的批注。上课时,把自己的想法、体会拿来与同学们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进行深一层的思考、讨论:去掉这些关键词语效果会如何?作者在这儿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事物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样学生经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评一评,他们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形势。
苏教版的每篇课文之后都有揣摩、运用、创造性的题目设计,这其实也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的推敲来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只有让学生学会精读,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才能逐渐通过题目的鉴赏能力。
五、要求熟读
在精读课文之后,要求每一个学生熟读课文,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篇课文学完之后,找出一段话来,往往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其出自哪篇课文,连作者是谁都不晓得,可见学生对课文是多么的不熟悉。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读的太少。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把课文读三五遍,在精读细品的基础上再读三五遍,直至熟悉整篇课文,几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应该说,“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由此可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等能力。这样,才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觉得有法可学、有趣爱学。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调动一切因素指导学生多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