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巧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育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
一、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只是语文世界的“沧海一粟”,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同时,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学生初读课文时,便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所提供的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仅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恐龙种类,将难以满足不同阅读兴趣、不同个性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与语文程度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求知也无疑是一种伤害。我们把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的材料集中于一个文件夹中,并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题为《恐龙世界》的VCD,将文中涉及到的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翼龙、霸王龙等做成独立的网页,尽可能地将有关介绍儿童化,并增加了大量图片,同时插入从VCD中剪裁下来的翼龙展翅飞翔及霸王龙捕食猎物的片断。学生在此学习环境中可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潜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春天》是一篇看图集中识字韵文,课文将表示春天风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插图与文字一一对应,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学习生字、偏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学习起来,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件伊始,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那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支歌《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耳熟能详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美丽的春姑娘悄悄地飞来了。你看,她手里还拿著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呢!她飞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哪里就会变成春天。请你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信息平台自主探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认识春天部分,在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上是文中要学习的12个生词。学生只需操作鼠标,轻轻点动其中的任一词语,即可出现相关的实物视频、配音介绍及词语拼音,使学生对该事物有更详尽的了解。如点击“嫩芽”一词,即出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及树木初长、点点嫩绿在枝头喧闹的视频镜头,同时配音响起:嫩芽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再如,点击“梨花”一词,则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实景,然后是一枝梨花从含苞到绽放的渐进过程。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三、巧用信息技术,倡导自主探究,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拓展阅读时,首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同学们,《黄果树瀑布》是大家刚刚学过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黄果树瀑布那壮美的景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学完之后,大家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此,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设问题,确立了各自的探究点,如,为什么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内会有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到底是何许人也?黄果树瀑布在什么地方,它有多宽,那儿还有什么名胜?我想了解还有哪些闻名于世的瀑布?我想品读文人墨客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后给予技术指导,点明学习途径,用什么方法途径进行探究、怎样处理获得的信息,学生在自己确定的“任务”驱动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教学信息化策略的实施,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超越了语文课本的界限,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就使协作学习成为必然。
一、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只是语文世界的“沧海一粟”,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同时,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学生初读课文时,便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所提供的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仅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恐龙种类,将难以满足不同阅读兴趣、不同个性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与语文程度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求知也无疑是一种伤害。我们把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的材料集中于一个文件夹中,并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题为《恐龙世界》的VCD,将文中涉及到的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翼龙、霸王龙等做成独立的网页,尽可能地将有关介绍儿童化,并增加了大量图片,同时插入从VCD中剪裁下来的翼龙展翅飞翔及霸王龙捕食猎物的片断。学生在此学习环境中可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潜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春天》是一篇看图集中识字韵文,课文将表示春天风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插图与文字一一对应,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学习生字、偏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学习起来,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件伊始,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那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支歌《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耳熟能详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美丽的春姑娘悄悄地飞来了。你看,她手里还拿著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呢!她飞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哪里就会变成春天。请你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信息平台自主探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认识春天部分,在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上是文中要学习的12个生词。学生只需操作鼠标,轻轻点动其中的任一词语,即可出现相关的实物视频、配音介绍及词语拼音,使学生对该事物有更详尽的了解。如点击“嫩芽”一词,即出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及树木初长、点点嫩绿在枝头喧闹的视频镜头,同时配音响起:嫩芽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再如,点击“梨花”一词,则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实景,然后是一枝梨花从含苞到绽放的渐进过程。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三、巧用信息技术,倡导自主探究,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拓展阅读时,首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同学们,《黄果树瀑布》是大家刚刚学过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黄果树瀑布那壮美的景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学完之后,大家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此,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设问题,确立了各自的探究点,如,为什么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内会有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到底是何许人也?黄果树瀑布在什么地方,它有多宽,那儿还有什么名胜?我想了解还有哪些闻名于世的瀑布?我想品读文人墨客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后给予技术指导,点明学习途径,用什么方法途径进行探究、怎样处理获得的信息,学生在自己确定的“任务”驱动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教学信息化策略的实施,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超越了语文课本的界限,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就使协作学习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