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途径。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应用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创造性的美育实践,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1.发挥审美教育的情感作用。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它总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情绪上的陶冶。可以说,小至每一篇文章,大到每一部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结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性入手,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2.发挥审美教育的形象性作用。形象性是审美教育的另一个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因此,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使学生在发现美、享受美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进而完成美的再创造。
3.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理解美,鉴赏美。具体可感的形象总要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要想全面细致地感悟课文中的形象,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语言有深入的领会。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单调的文字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美质,这需要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了实用的知识,而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来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字词句子的含义分析,对段落层次的总结归纳,对修辞语法的分析品味,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文中的妙处,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进而对我们的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4.把握形象,升华美。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不能以传统的“填鸭式”的方式来僵化教学,而是通过点拨、表演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往往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僧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充分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对学生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练笔以体验创造美。所谓百炼成钢,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之于口头、笔端,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要指导学生多摘录、多仿作、多积淀语感材料,留心观察,培养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摸透事物的特点、性能和规律,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才能赋予美的观念以完美的物化形式。”只有日积月累,写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这里不可忽视的是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的仿作,因为模仿乃是创造的基础。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来说,仿作可以强化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为他们过渡到独立创造美铺设台阶。学生从观察思考、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谴词造句等模仿中学会借鉴,就能逐步效其法而通变,最终登堂入室。从美育角度看,它是学生由借鉴而创造文学美的良好开端。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改写、扩写、续写等多种方法。这既可以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美的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又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写作时有话可说,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得到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感受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把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中,让他们的头脑、精神乃至灵魂变得更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从而到处都可以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 到处都可以发挥和拓展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山县岭背镇第二中学)
编辑/张华利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应用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创造性的美育实践,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1.发挥审美教育的情感作用。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它总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情绪上的陶冶。可以说,小至每一篇文章,大到每一部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结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性入手,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2.发挥审美教育的形象性作用。形象性是审美教育的另一个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因此,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育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使学生在发现美、享受美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进而完成美的再创造。
3.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理解美,鉴赏美。具体可感的形象总要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要想全面细致地感悟课文中的形象,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语言有深入的领会。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单调的文字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美质,这需要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了实用的知识,而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来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字词句子的含义分析,对段落层次的总结归纳,对修辞语法的分析品味,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文中的妙处,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进而对我们的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4.把握形象,升华美。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不能以传统的“填鸭式”的方式来僵化教学,而是通过点拨、表演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往往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僧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充分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对学生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练笔以体验创造美。所谓百炼成钢,只有让学过的东西流之于口头、笔端,才能够记得牢,才能在表达上见成效。要指导学生多摘录、多仿作、多积淀语感材料,留心观察,培养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摸透事物的特点、性能和规律,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才能赋予美的观念以完美的物化形式。”只有日积月累,写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这里不可忽视的是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的仿作,因为模仿乃是创造的基础。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来说,仿作可以强化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为他们过渡到独立创造美铺设台阶。学生从观察思考、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谴词造句等模仿中学会借鉴,就能逐步效其法而通变,最终登堂入室。从美育角度看,它是学生由借鉴而创造文学美的良好开端。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改写、扩写、续写等多种方法。这既可以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美的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又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写作时有话可说,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得到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感受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把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中,让他们的头脑、精神乃至灵魂变得更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从而到处都可以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 到处都可以发挥和拓展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山县岭背镇第二中学)
编辑/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