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时,浙江嘉善有一位少年名叫袁黄,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让他放弃学业,不考功名而改学医,因为学医不仅可以赚钱养家,还可以救济别人,如果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他父亲生前的心愿。
长大后,有一天,袁黄去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一副长须,相貌非凡,看起来仙风道骨,袁黄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告诉他:“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了,为何不读书呢?”袁黄就把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且请问对方的姓名,是哪里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其说以八卦之数推人祸福吉凶)的真传。照定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因此,袁黄就领了这位老人回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
命中注定
孔先生有一次推算袁黄命理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果然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接着袁黄又让孔先生替他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孔先生说出了,他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最后,孔先生叹息说,“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袁黄把孔先生的话都一一记录下来。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唯独算他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好像不准。因为袁黄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就批准他补了贡生。因此,他私下怀疑孔先生的推算有些不灵了。但没想到后来,他的提名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他补贡生。直到丁卯年,另一位宗师看见他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没有考中,感到惋惜,说道:“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
于是他就吩咐县官,准袁黄补了贡生,经过这番波折,袁黄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总计九十一石五斗。这次经历让袁黄更相信,一个人的功名进退,命运浮沉,都有定数,所以凡事都看得很淡,不去强求。
重生
袁黄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就此开始。
后来,有一天,袁黄到栖霞山拜见一位得道的高僧云谷禅师。与禅师面对面,在一间禅房里打坐,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云谷禅师问:“一般人坐下来,脑袋里都有各种念头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不起妄念,什么缘故?”袁黄就把孔先生算命的事情告诉禅师,说:“命里早有定数,没办法改变,胡思乱想又有什么用呢?”
云谷禅师哈哈大笑说,“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哪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袁黄不解。
云谷禅师说,“凡夫的命运被定数所拘。其实,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积德行善,修养内心,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
袁黄又告诉禅师,孔先生算命说,他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
云谷禅师问,“你想一下,你觉得自己应该考上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黄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他发现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性格急躁,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依仗聪明来压制别人;他脾气不好,冷漠、任性,说话不注意;他太喜欢干净,有洁癖;说话多,嗜好喝酒,喜欢彻夜常坐,不保养身体;等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
云谷禅师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大致的意思是,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就像今天一样,刚刚出生。
禅师说,“你既然看到自己的问题,就可以纠正。要积德,要宽容,要有爱心,要爱惜身体。”
袁黄相信云谷禅师的话,诚恳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做了忏悔,并且许下心愿:希望能考中进士。为此,他还立志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
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还教他一个“准提咒”,以保证有效果。总之,云谷禅师告诉袁黄,提高自己的修养,等待命运转变。
从那天起,袁黄每天都提醒自己,调整身心。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
他做了一本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运也越来越好。
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
袁黄原来号“学海”,此后改为“了凡”,意思是明白了立命的道理,把凡夫的固有思维一扫而光。
他在后半生,中了进士,又生了儿子,而且,当活到孔先生预言的死期—53岁时,一点病痛也没有。因此,他在69岁的时候给儿子写了一本书,叫《了凡四训》,74岁时去世。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袁了凡的故事并不是个传奇,而是真人真事。命运可以改变,但是并非故事中那么容易。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冥冥之中有定数,会怎么办?一般人,会有两个选择,要么屈从,要么反抗。前者的消极态度不可取,而反抗命运常常被渲染成英雄的行为,其实二者是两个极端。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接纳命运,不怨天尤人,古语云“顺应天命”,“顺应”不是屈服,而是顺势而为。
如果有人给你算命,然后告诉你,他可以帮你化解灾难带来好运,接下来,肯定要提出一些条件,比如捐钱,这样的江湖骗术自古就有,但是上当者却前仆后继,绵延不绝。原因是人们习惯于交易的思想。但是在生老病死、感情、命运面前,钱起不到任何作用。而那些伯乐、贵人,能帮助你的人只是助缘。最终能改变你命运的人,只有你自己。
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中都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具体方法,比如,静心、内观、修身等。用现代的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反省,看到自己的固有思维或行为模式(佛家称之为习气),然后改变这些固有模式。这几点,袁了凡都做到了,因此《了凡四训》被古人奉为教育经典。
改变命运的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做起来都不容易,也许一步就需要你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困难的是最后一步,人们往往知易行难,知道了,但是做不到。其实,能改变命运的人并不多,不是他们不想改,是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所以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大彻大悟之后,亲手书写了这句偈子,“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长大后,有一天,袁黄去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一副长须,相貌非凡,看起来仙风道骨,袁黄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告诉他:“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了,为何不读书呢?”袁黄就把母亲叫他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且请问对方的姓名,是哪里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其说以八卦之数推人祸福吉凶)的真传。照定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因此,袁黄就领了这位老人回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
命中注定
孔先生有一次推算袁黄命理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到了第二年,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果然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接着袁黄又让孔先生替他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孔先生说出了,他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最后,孔先生叹息说,“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袁黄把孔先生的话都一一记录下来。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唯独算他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好像不准。因为袁黄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就批准他补了贡生。因此,他私下怀疑孔先生的推算有些不灵了。但没想到后来,他的提名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他补贡生。直到丁卯年,另一位宗师看见他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没有考中,感到惋惜,说道:“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
于是他就吩咐县官,准袁黄补了贡生,经过这番波折,袁黄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总计九十一石五斗。这次经历让袁黄更相信,一个人的功名进退,命运浮沉,都有定数,所以凡事都看得很淡,不去强求。
重生
袁黄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就此开始。
后来,有一天,袁黄到栖霞山拜见一位得道的高僧云谷禅师。与禅师面对面,在一间禅房里打坐,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云谷禅师问:“一般人坐下来,脑袋里都有各种念头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不起妄念,什么缘故?”袁黄就把孔先生算命的事情告诉禅师,说:“命里早有定数,没办法改变,胡思乱想又有什么用呢?”
云谷禅师哈哈大笑说,“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哪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袁黄不解。
云谷禅师说,“凡夫的命运被定数所拘。其实,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积德行善,修养内心,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
袁黄又告诉禅师,孔先生算命说,他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
云谷禅师问,“你想一下,你觉得自己应该考上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
袁黄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他发现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性格急躁,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依仗聪明来压制别人;他脾气不好,冷漠、任性,说话不注意;他太喜欢干净,有洁癖;说话多,嗜好喝酒,喜欢彻夜常坐,不保养身体;等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
云谷禅师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大致的意思是,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现在的你,就像今天一样,刚刚出生。
禅师说,“你既然看到自己的问题,就可以纠正。要积德,要宽容,要有爱心,要爱惜身体。”
袁黄相信云谷禅师的话,诚恳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做了忏悔,并且许下心愿:希望能考中进士。为此,他还立志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
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还教他一个“准提咒”,以保证有效果。总之,云谷禅师告诉袁黄,提高自己的修养,等待命运转变。
从那天起,袁黄每天都提醒自己,调整身心。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
他做了一本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运也越来越好。
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
袁黄原来号“学海”,此后改为“了凡”,意思是明白了立命的道理,把凡夫的固有思维一扫而光。
他在后半生,中了进士,又生了儿子,而且,当活到孔先生预言的死期—53岁时,一点病痛也没有。因此,他在69岁的时候给儿子写了一本书,叫《了凡四训》,74岁时去世。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袁了凡的故事并不是个传奇,而是真人真事。命运可以改变,但是并非故事中那么容易。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冥冥之中有定数,会怎么办?一般人,会有两个选择,要么屈从,要么反抗。前者的消极态度不可取,而反抗命运常常被渲染成英雄的行为,其实二者是两个极端。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接纳命运,不怨天尤人,古语云“顺应天命”,“顺应”不是屈服,而是顺势而为。
如果有人给你算命,然后告诉你,他可以帮你化解灾难带来好运,接下来,肯定要提出一些条件,比如捐钱,这样的江湖骗术自古就有,但是上当者却前仆后继,绵延不绝。原因是人们习惯于交易的思想。但是在生老病死、感情、命运面前,钱起不到任何作用。而那些伯乐、贵人,能帮助你的人只是助缘。最终能改变你命运的人,只有你自己。
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中都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具体方法,比如,静心、内观、修身等。用现代的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反省,看到自己的固有思维或行为模式(佛家称之为习气),然后改变这些固有模式。这几点,袁了凡都做到了,因此《了凡四训》被古人奉为教育经典。
改变命运的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做起来都不容易,也许一步就需要你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困难的是最后一步,人们往往知易行难,知道了,但是做不到。其实,能改变命运的人并不多,不是他们不想改,是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
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所以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大彻大悟之后,亲手书写了这句偈子,“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