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秦岭南坡,嘉陵江畔的半山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植物生长茂盛,生物种类繁多,这就给马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因此,这里的马蜂特别多。
第一次被马蜂蜇,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上午,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在大路的拐弯处,看见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拿着石块向核桃树空隙中扔去,便好奇地跟了上去,想看看他们打什么。没想到,刚往前走了几步,一个圆圆的东西就落在了眼前,大孩子们都喊叫着跑向远处,而我却愣愣地站原地不知所措,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跑了,只听嗡的一声,有两只马蜂分别落在耳朵上和额头上,感觉钻心一痛,就知道自己被马蜂蜇了。抬头望去,只见一群马蜂飞过来,我感觉自己这次死定了。这时,上初中的表哥突然顶着衣服跑过来,用衣服包住我俩的头,拉着我趴在地上。马蜂失去了攻击的目标后,在我们的头顶飞了一会儿,慢慢离去。这时,我感觉耳朵和额头开始发涨发热疼痛无比,不大一会儿,那几个打马蜂的孩子也纷纷跑回来问我:“没事吧?”我忍着疼痛,摇摇头,表示没事。他们惊奇地说:“还说没事呀,刚才蜇你的是马蜂。不是蜜蜂,蜇严重了会死人的。”我吓了一跳,急忙问道:“那,被马蜂蜇了怎么办?”他们七嘴八舌地给我说了半天,也没说出啥好办法,有的说马蜂蜇了要去医院打消炎针,吃解毒药;也有的说要回家吃鸡肉补。我听了再次问道:“除了打针、吃药,还有啥办法能解马蜂毒?”他们摇了摇头表示不知。我突然感到害怕,决定回家问爷爷,便用手捂着被蜇的地方,跟着表哥急急忙忙往家跑。
刚进家门,就碰上爷爷,“咦!你今天怎么啦?用手捂着耳朵和额头?你的额头和耳朵怎么了?”爷爷偏着头问我。“我……我……我在回家的路上被……被马蜂蜇了一口。”我流着眼泪结结巴巴地回答。“臭小子!放学不回家,去招惹马蜂干啥?”爷爷瞪着眼睛说道。
表哥给爷爷解释说:“表弟才没招惹马蜂呢!是咱庄里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打落了马蜂包,刚好掉在了他眼前,他没来得及跑,就被马蜂蜇了。”
“哦,是这样啊!”爷爷转身回到屋里,拿着两块西瓜皮递给我说,“先把耳朵和额头用瓜皮擦擦吧,能退烧减痛,挺舒服的。”
我问爷爷:“你小时候,被马蜂蜇过吗?”
爷爷告诉我:“噢!我小时候经常被马蜂蜇,不要紧,过三四天就好了,先吃饭,吃完饭,睡一会儿就好些了。”
听爷爷这么一说,我顿时松了一口气,额头和耳朵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疼痛让我没有一点儿食欲,随便扒拉了几口,放下了碗筷,便进了自己的房间,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原本以为肿胀的地方很快就会消散,不料,被蜇的地方,更加的疼痛。我照了一下镜子,耳朵和额头比刚进房间里时肿得还厉害,我纠结着到底要不要去学校上学。去学校吧,这副猪八戒式的脸,同学们会笑话的,而不去学校,会耽误三四天课,马上考试了,正在全面复习,几天下来会错过许多学习机会,影响考试。
纠结了一会儿,我还是决定戴着帽子去学校,本来以为帽子可以遮住一下被蜇肿的地方的,结果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里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说:“哈哈,你们看,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来了。”他们一喊,有些同学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同学急忙过来问我,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结结巴巴地回答:“在……在回家的路上,被馬蜂蜇了一口。”他们听了,安慰我:“才蜇了一口,没事,肿几天就好了。”他们不仅没有嘲笑我,还极力安慰我,同学们的安慰,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以后,我走路的时候,特别小心,见到马蜂就绕着走。
晚上回家,吃过晚饭,上网查了一下有关马蜂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马蜂还是益虫,它不但能做药,还能吃害虫,号称森林医生,它们是一种群体性生物,生活很有节奏,对四季有着很清晰的认识。每年春天,随着一声春雷,大地开始解冻,马蜂也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过来,飞出巢穴。沐浴着春光,去繁育新的生命,去享受新的生活,迎着三月暖风,准备筹建自己的新家。它们先在灌木丛、石缝中、屋顶上、泥土里选择理想的巢穴之地,然后采集筑巢的材料,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
农历五月左右,不论是近处村庄周围,还是远处的沟沟壑壑、树枝上、石缝里、泥土里,甚至农家屋顶上都会悬挂一个个圆球。这就是马蜂的新家,此时,作为一家之主的蜂王,已经培育出一群自己的帮手和孩子,并对蜂群第一次做了明确的分工,它分出一些马蜂负责觅食喂孩子,另外一些马蜂负责采集筑巢原料,扩大巢穴。责任分明,分工明确,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之中。小小的蜂巢不仅能够抵御烈日暴晒,而且还能够抵御狂风暴雨。
五月中旬,在蜂王和他的助手“孩子”的努力下,第二批成蜂也出来了,它们的家庭成员逐渐增多,战斗力慢慢增强,觅食范围随之扩大,捕食种类由单一到多样,捕食对象也由蚊子和苍蝇上升到蝗虫和蛐蛐。蜂王单独觅食时,多半会选择在巢穴附近,也会尽量避免捕食非常危险的食物。
转眼间,夏天已到,居住在小石缝或者小土洞里的马蜂开始把自己的巢穴搬到树杈、悬崖、屋顶等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以免给蜂群造成伤害。
六月的天气特别炎热,马蜂对后代的养育也进入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各种昆虫大量繁殖,连专食蚊子的蜘蛛也到处撒网,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马蜂恰巧是各类蝗虫和蜘蛛的对手,专门捕食蜘蛛和蝗虫。有利的条件、丰富的食物,此时,马蜂显得格外活跃,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总是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熬过炎热的夏天,马蜂开始舒服地享受“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秋天,它们不再继续筑巢,尽可能地繁育后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马蜂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蒋建伟
第一次被马蜂蜇,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上午,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在大路的拐弯处,看见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拿着石块向核桃树空隙中扔去,便好奇地跟了上去,想看看他们打什么。没想到,刚往前走了几步,一个圆圆的东西就落在了眼前,大孩子们都喊叫着跑向远处,而我却愣愣地站原地不知所措,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跑了,只听嗡的一声,有两只马蜂分别落在耳朵上和额头上,感觉钻心一痛,就知道自己被马蜂蜇了。抬头望去,只见一群马蜂飞过来,我感觉自己这次死定了。这时,上初中的表哥突然顶着衣服跑过来,用衣服包住我俩的头,拉着我趴在地上。马蜂失去了攻击的目标后,在我们的头顶飞了一会儿,慢慢离去。这时,我感觉耳朵和额头开始发涨发热疼痛无比,不大一会儿,那几个打马蜂的孩子也纷纷跑回来问我:“没事吧?”我忍着疼痛,摇摇头,表示没事。他们惊奇地说:“还说没事呀,刚才蜇你的是马蜂。不是蜜蜂,蜇严重了会死人的。”我吓了一跳,急忙问道:“那,被马蜂蜇了怎么办?”他们七嘴八舌地给我说了半天,也没说出啥好办法,有的说马蜂蜇了要去医院打消炎针,吃解毒药;也有的说要回家吃鸡肉补。我听了再次问道:“除了打针、吃药,还有啥办法能解马蜂毒?”他们摇了摇头表示不知。我突然感到害怕,决定回家问爷爷,便用手捂着被蜇的地方,跟着表哥急急忙忙往家跑。
刚进家门,就碰上爷爷,“咦!你今天怎么啦?用手捂着耳朵和额头?你的额头和耳朵怎么了?”爷爷偏着头问我。“我……我……我在回家的路上被……被马蜂蜇了一口。”我流着眼泪结结巴巴地回答。“臭小子!放学不回家,去招惹马蜂干啥?”爷爷瞪着眼睛说道。
表哥给爷爷解释说:“表弟才没招惹马蜂呢!是咱庄里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打落了马蜂包,刚好掉在了他眼前,他没来得及跑,就被马蜂蜇了。”
“哦,是这样啊!”爷爷转身回到屋里,拿着两块西瓜皮递给我说,“先把耳朵和额头用瓜皮擦擦吧,能退烧减痛,挺舒服的。”
我问爷爷:“你小时候,被马蜂蜇过吗?”
爷爷告诉我:“噢!我小时候经常被马蜂蜇,不要紧,过三四天就好了,先吃饭,吃完饭,睡一会儿就好些了。”
听爷爷这么一说,我顿时松了一口气,额头和耳朵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疼痛让我没有一点儿食欲,随便扒拉了几口,放下了碗筷,便进了自己的房间,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原本以为肿胀的地方很快就会消散,不料,被蜇的地方,更加的疼痛。我照了一下镜子,耳朵和额头比刚进房间里时肿得还厉害,我纠结着到底要不要去学校上学。去学校吧,这副猪八戒式的脸,同学们会笑话的,而不去学校,会耽误三四天课,马上考试了,正在全面复习,几天下来会错过许多学习机会,影响考试。
纠结了一会儿,我还是决定戴着帽子去学校,本来以为帽子可以遮住一下被蜇肿的地方的,结果刚走进教室就听见班里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说:“哈哈,你们看,唐僧的二徒弟——‘猪八戒’来了。”他们一喊,有些同学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同学急忙过来问我,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结结巴巴地回答:“在……在回家的路上,被馬蜂蜇了一口。”他们听了,安慰我:“才蜇了一口,没事,肿几天就好了。”他们不仅没有嘲笑我,还极力安慰我,同学们的安慰,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以后,我走路的时候,特别小心,见到马蜂就绕着走。
晚上回家,吃过晚饭,上网查了一下有关马蜂的资料。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马蜂还是益虫,它不但能做药,还能吃害虫,号称森林医生,它们是一种群体性生物,生活很有节奏,对四季有着很清晰的认识。每年春天,随着一声春雷,大地开始解冻,马蜂也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过来,飞出巢穴。沐浴着春光,去繁育新的生命,去享受新的生活,迎着三月暖风,准备筹建自己的新家。它们先在灌木丛、石缝中、屋顶上、泥土里选择理想的巢穴之地,然后采集筑巢的材料,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
农历五月左右,不论是近处村庄周围,还是远处的沟沟壑壑、树枝上、石缝里、泥土里,甚至农家屋顶上都会悬挂一个个圆球。这就是马蜂的新家,此时,作为一家之主的蜂王,已经培育出一群自己的帮手和孩子,并对蜂群第一次做了明确的分工,它分出一些马蜂负责觅食喂孩子,另外一些马蜂负责采集筑巢原料,扩大巢穴。责任分明,分工明确,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之中。小小的蜂巢不仅能够抵御烈日暴晒,而且还能够抵御狂风暴雨。
五月中旬,在蜂王和他的助手“孩子”的努力下,第二批成蜂也出来了,它们的家庭成员逐渐增多,战斗力慢慢增强,觅食范围随之扩大,捕食种类由单一到多样,捕食对象也由蚊子和苍蝇上升到蝗虫和蛐蛐。蜂王单独觅食时,多半会选择在巢穴附近,也会尽量避免捕食非常危险的食物。
转眼间,夏天已到,居住在小石缝或者小土洞里的马蜂开始把自己的巢穴搬到树杈、悬崖、屋顶等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以免给蜂群造成伤害。
六月的天气特别炎热,马蜂对后代的养育也进入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各种昆虫大量繁殖,连专食蚊子的蜘蛛也到处撒网,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马蜂恰巧是各类蝗虫和蜘蛛的对手,专门捕食蜘蛛和蝗虫。有利的条件、丰富的食物,此时,马蜂显得格外活跃,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总是早出晚归,辛勤劳作。
熬过炎热的夏天,马蜂开始舒服地享受“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秋天,它们不再继续筑巢,尽可能地繁育后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马蜂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