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已经被圈内人誉为“斫琴国手”,张玉新却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个手艺人。做琴的手艺人,“往来无白丁,可以弹素琴,阅金经”,自由操纵时间,平安生活,这样就很好。
孟冬,为了找张玉新为我修琴,再次来到扬州。走进幽暗而弥散着生漆气味的工作间,玉新手里正捧着一张待修的旧作,虽然抬起头来招呼着我,似乎那魂还在琴腹中藏着,莫测深浅。
让琴友动心
1998年夏天,我还在一家研究所上班,长江洪水把我们单位和住宅小区整个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既已不需上班,家中又无法住人,便索性沿江而下来到扬州,住在先师梅日强老先生家中专心习琴。
梅老师寓在剪刀巷的蜗居日日门庭若市,来弹琴的、来采访的、来帮闲的、来聚饮的……从近午到深夜,屋里常常是满满的。在来来往往的人当中,常常见到玉新,虽然他偶尔也会坐到琴边上扒拉两段平沙、梅花什么的,但更多辰光是陪着老师打哈哈,“老头”、“老头”乱叫。
后来渐渐熟悉,了解到玉新居然是做大漆的行家。他不安分守己,放弃了国家漆器质量检测中心的稳定工作不干,自己跑出来开了一家古筝作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就不再受管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了。”
彼时有不少扬州出的古琴作品,其实都有玉新的幕后支持,人家手里的老琴有了毛病,也常常来找玉新帮忙修复。在一旁看着他熟练劳作,我问他:“既有一个现成的作坊,手艺又好,为何不斫琴面市?”玉新淡淡一笑:“有老头(指梅老师)做的琴给大家弹,就很好了。”
玉新真正开始认真斫琴是在梅老师离去之后,一出手便自不凡,高音清亮,宫弦有力,漆艺又做得地道,远远超出了一般坊间琴的水准。只是在我这用惯了好琴、见多了老器的人看来,仍觉得他清瘦有余,丰厚不足。
因是自家兄弟不需见外,我也就老实不客气地批评道:“你的琴美则美矣,然而不足以令我动心也!”玉新不以为忤,反而欢喜道:“有弟兄们的批评才会有我的进步,为了让你动心,我也要更用心也去做。”
琢琴堂的惊喜
记得当年曾在玉新家见到一张音韵颇佳的新琴,然而从龙池望进去却发现腹腔里伤痕累累。这把琴还有个故事。某日品琴,一位旁观的道友批判这琴不好,说“留在世间无益”,放到地上一脚踩下去,替玉新做了个了断。玉新却心疼这琴,又好生用心地修复了它,从外面看来完好如初。最近忽又想起这张琴,向玉新问起,谠是多年前已被别的琴友收藏了去。
再过一年,路过扬州,发现玉新所斫之琴已上了一个台阶,清亮之中更添一份圆润丰腴,不仅声韵胜过从前,外观上也精益求精。李祥霆先生专程自京南下给予指导,欣然为玉新书题“琢琴堂”三个大字,勉其发挥长处,精思细琢。在李先生的严格要求下,玉新更留心于古琴在形制上的完善,几本大部头的文物图录成了案头的常阅资料,时时沉浸于其中揣摩历代珍器的形制与气息。
我明白,玉新现在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弟兄们”而斫琴了,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于琴的感念与追求。然而我仍不客气地对他说:“你的琴是有进步,但声音还不够厚重,目前还没能见到一张让我产生收藏欲望的上品。”
玉新又是淡然一笑:“会有的……”
没过几个月,玉新终于将一床古意盎然的仲尼琴捧到我面前,才抚数声便令我怦然心动:试按宫弦自徽外节节引上,其韵如泥中挽车般深深见痕、筋骨之外复有隐隐雷声相应……此琴更有一番妙处:虽是新斫,亦未作“仿断”处理,琴面却自然现出十数线细细的断纹,观之颇为悦目!如今这床仲尼琴已成了我的琴室珍器之一。
再后来,每隔一段时间,琢琴堂的出品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声气由清秀圆润而渐多厚重之象,形制工艺也越来越令我难以再吹毛求疵了。
守拙日强
又一次扬州之行,拜访玉新。几床色泽幽逮的蕉叶静静地卧在琴案上,浑然玉润,通体造型无一处不是恰到好处,套用一句熟话,真是“添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更有一番奇处,将琴放到阳光或灯光下,对光一照,琴面竟是隐隐现出碧郁之光,原来这就是玉新早先在电话里和我提及的新品“玉色蕉叶”!
单是看这外观已足令人心醉,不意今日玉新别开生面,于简约处见华贵,凝惊艳而不张扬,真乃斫艺之大国手也!再试声韵,亦是雍容阔大、舒卷如心,指弦相应每每生出万千气象来,如是我便只愿弹琴不想说话了……
玉新天性乐观,平日里嘻嘻哈哈的,每次见面总是开开心心地亮出新斫来让我品鉴一二,听到“有进步”的评语自然是阳光灿烂,便是我每每挑剔他的作品也丝毫不见其愠。用心斫琴于他来说似乎是一件有趣的消遣,进益则喜,滞亦无忧。
然而这次相见,玉新眉宇之间似乎藏着淡淡的心事。之后几天的闲聊中,玉新才慢慢向我道出他的心思——
初出茅庐之时,凭着一己喜好和弟兄们的勉励而斫琴,对于将来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期许。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天天进步,渐渐被琴友们肯定、接受,总能令自己开心而满足。如今声名鹊起,反而感到了更多的压力,尤其是经过这些年来的苦心探索,渐渐达到一个高度之后,更觉得今后继续上升之艰难……
玉新时时在心中反问自己,下一步又该如何走?自己的斫艺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有时思索得太累,甚至跟身边的亲友说气话:“不干啦!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还不如跟哥们卖木材去。”
玉新那略带苦恼的话语,以及一脸的凝重,反倒让我对他生出更多的信心和期许来。毫无疑问,他对琴的感情是越来越难以割舍了,唯有爱之切,方能怨之深。他是一个不惮否定自己的人,当初李祥霆先生为他题写“琢琴堂”三个字,“琢”字无意间漏写了一点,如今看来,倒颇有值得玩味的意思——天天对着墙上那缺了一点的“琢琴堂”,正好时刻提醒自己,唯有认识到缺点的存在,才会精益求精、更攀新高:后来照诚方丈又为玉新题写了“拙琴堂”,著一拙字则更为圆融,所谓“守拙日强”也,这倒与玉新不事张扬、默默进取的性隋更相贴切了。
想到这里,我淡淡一笑:“如果哪天你真的不斫琴了,那咱哥们也就不必在一块儿喝酒了。”
孟冬,为了找张玉新为我修琴,再次来到扬州。走进幽暗而弥散着生漆气味的工作间,玉新手里正捧着一张待修的旧作,虽然抬起头来招呼着我,似乎那魂还在琴腹中藏着,莫测深浅。
让琴友动心
1998年夏天,我还在一家研究所上班,长江洪水把我们单位和住宅小区整个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既已不需上班,家中又无法住人,便索性沿江而下来到扬州,住在先师梅日强老先生家中专心习琴。
梅老师寓在剪刀巷的蜗居日日门庭若市,来弹琴的、来采访的、来帮闲的、来聚饮的……从近午到深夜,屋里常常是满满的。在来来往往的人当中,常常见到玉新,虽然他偶尔也会坐到琴边上扒拉两段平沙、梅花什么的,但更多辰光是陪着老师打哈哈,“老头”、“老头”乱叫。
后来渐渐熟悉,了解到玉新居然是做大漆的行家。他不安分守己,放弃了国家漆器质量检测中心的稳定工作不干,自己跑出来开了一家古筝作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就不再受管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了。”
彼时有不少扬州出的古琴作品,其实都有玉新的幕后支持,人家手里的老琴有了毛病,也常常来找玉新帮忙修复。在一旁看着他熟练劳作,我问他:“既有一个现成的作坊,手艺又好,为何不斫琴面市?”玉新淡淡一笑:“有老头(指梅老师)做的琴给大家弹,就很好了。”
玉新真正开始认真斫琴是在梅老师离去之后,一出手便自不凡,高音清亮,宫弦有力,漆艺又做得地道,远远超出了一般坊间琴的水准。只是在我这用惯了好琴、见多了老器的人看来,仍觉得他清瘦有余,丰厚不足。
因是自家兄弟不需见外,我也就老实不客气地批评道:“你的琴美则美矣,然而不足以令我动心也!”玉新不以为忤,反而欢喜道:“有弟兄们的批评才会有我的进步,为了让你动心,我也要更用心也去做。”
琢琴堂的惊喜
记得当年曾在玉新家见到一张音韵颇佳的新琴,然而从龙池望进去却发现腹腔里伤痕累累。这把琴还有个故事。某日品琴,一位旁观的道友批判这琴不好,说“留在世间无益”,放到地上一脚踩下去,替玉新做了个了断。玉新却心疼这琴,又好生用心地修复了它,从外面看来完好如初。最近忽又想起这张琴,向玉新问起,谠是多年前已被别的琴友收藏了去。
再过一年,路过扬州,发现玉新所斫之琴已上了一个台阶,清亮之中更添一份圆润丰腴,不仅声韵胜过从前,外观上也精益求精。李祥霆先生专程自京南下给予指导,欣然为玉新书题“琢琴堂”三个大字,勉其发挥长处,精思细琢。在李先生的严格要求下,玉新更留心于古琴在形制上的完善,几本大部头的文物图录成了案头的常阅资料,时时沉浸于其中揣摩历代珍器的形制与气息。
我明白,玉新现在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弟兄们”而斫琴了,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于琴的感念与追求。然而我仍不客气地对他说:“你的琴是有进步,但声音还不够厚重,目前还没能见到一张让我产生收藏欲望的上品。”
玉新又是淡然一笑:“会有的……”
没过几个月,玉新终于将一床古意盎然的仲尼琴捧到我面前,才抚数声便令我怦然心动:试按宫弦自徽外节节引上,其韵如泥中挽车般深深见痕、筋骨之外复有隐隐雷声相应……此琴更有一番妙处:虽是新斫,亦未作“仿断”处理,琴面却自然现出十数线细细的断纹,观之颇为悦目!如今这床仲尼琴已成了我的琴室珍器之一。
再后来,每隔一段时间,琢琴堂的出品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声气由清秀圆润而渐多厚重之象,形制工艺也越来越令我难以再吹毛求疵了。
守拙日强
又一次扬州之行,拜访玉新。几床色泽幽逮的蕉叶静静地卧在琴案上,浑然玉润,通体造型无一处不是恰到好处,套用一句熟话,真是“添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更有一番奇处,将琴放到阳光或灯光下,对光一照,琴面竟是隐隐现出碧郁之光,原来这就是玉新早先在电话里和我提及的新品“玉色蕉叶”!
单是看这外观已足令人心醉,不意今日玉新别开生面,于简约处见华贵,凝惊艳而不张扬,真乃斫艺之大国手也!再试声韵,亦是雍容阔大、舒卷如心,指弦相应每每生出万千气象来,如是我便只愿弹琴不想说话了……
玉新天性乐观,平日里嘻嘻哈哈的,每次见面总是开开心心地亮出新斫来让我品鉴一二,听到“有进步”的评语自然是阳光灿烂,便是我每每挑剔他的作品也丝毫不见其愠。用心斫琴于他来说似乎是一件有趣的消遣,进益则喜,滞亦无忧。
然而这次相见,玉新眉宇之间似乎藏着淡淡的心事。之后几天的闲聊中,玉新才慢慢向我道出他的心思——
初出茅庐之时,凭着一己喜好和弟兄们的勉励而斫琴,对于将来并没有产生过多的期许。看着自己的作品一天天进步,渐渐被琴友们肯定、接受,总能令自己开心而满足。如今声名鹊起,反而感到了更多的压力,尤其是经过这些年来的苦心探索,渐渐达到一个高度之后,更觉得今后继续上升之艰难……
玉新时时在心中反问自己,下一步又该如何走?自己的斫艺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有时思索得太累,甚至跟身边的亲友说气话:“不干啦!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还不如跟哥们卖木材去。”
玉新那略带苦恼的话语,以及一脸的凝重,反倒让我对他生出更多的信心和期许来。毫无疑问,他对琴的感情是越来越难以割舍了,唯有爱之切,方能怨之深。他是一个不惮否定自己的人,当初李祥霆先生为他题写“琢琴堂”三个字,“琢”字无意间漏写了一点,如今看来,倒颇有值得玩味的意思——天天对着墙上那缺了一点的“琢琴堂”,正好时刻提醒自己,唯有认识到缺点的存在,才会精益求精、更攀新高:后来照诚方丈又为玉新题写了“拙琴堂”,著一拙字则更为圆融,所谓“守拙日强”也,这倒与玉新不事张扬、默默进取的性隋更相贴切了。
想到这里,我淡淡一笑:“如果哪天你真的不斫琴了,那咱哥们也就不必在一块儿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