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读听故事的训练,逐步阐述在促进农村一年级学生识字效率方面所进行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并因此给学生带来自主阅读方面的进步。
关键词:识字;读故事;听故事;故事课;实践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去年,我首次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发现自己居然像个刚入行的新手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学习困难,尤其是识字困难,均是手足无措的。在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阅读大量的有关书籍,虚心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耐心寻找并发现学生之所以识字困难的根源,最后我发现:识字多的学生都是父母从小注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对字词就格外地敏感;而识字少的学生则相反,家长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自己也从不读故事书。因此,我便获得了启发,想到了一种可以让学生既能提高识字能力与范围,又一劳永逸的途径,那就是“读听故事促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在这样理论思想的支撑下,结合自己的实践感悟,我便开始积极尝试在学生中践行起来。
一、 有效荐读,保障书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要想让一年级的学生们喜欢读故事书,在选择书的种类时,就要多花一些心思。首先,选择的图书要短小精悍。其次,选择的图书要图文并茂。第三,选择的图书不一定要注音。
满足了以上的荐读条件之后,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这样的图书。我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动员家长为学生购书。但对于身处农村地区的家长们来说,意识薄弱,经济条件有限,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书也有限。所以,另一方面,作为老师,我更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我利用班级的图书角,不定时地往里面加进一些自己从网上购来的或学校图书馆借来的这样的书。当学生在故事课需要读故事,而自己又忘带或没有书时,便可以到“图书角”去借,这样就保障了故事课的顺利进行。
二、 如期开课,保障时间
尽管学校活动很多,我也会尽量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读听故事时间,每周二和周五午自习时间,我把它定为故事课。可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是时间问题。每次故事课,学生都是自主选择故事内容,先在组内(4人一组)每人读一遍自己的故事,然后选两个最受欢迎的故事在全班读,评出“最佳故事王”。可是这样进行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各组读故事所用的时间不一,有的组用二三十分钟就全读完了,而有的组即使花四五十分钟还没读完,等到各组都读完了,再选代表全班读时,不仅时间不允许,读故事和听故事的学生也都早已失去了兴趣,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专注力更是不长久的,往往一堂故事课下来,弄的大家都身心疲惫。于是,我开始认真反思,寻找问题根源。后来我发现,孩子们每次读故事内容长短不一,每个孩子读故事的流利程度更是相去甚遠。所以,我建议他们,读少的可以一次读两个事例,读多的可以把故事分成几次读完。这样其他同学也不会因为他读得少而攀比了。这样,抓住了典型,控制了每次读故事的量,故事课上再也没有在时间上严重滞后的组了。当然,我还是要深入各组,去查看每人每次读的内容,帮助他们适时地把把关。有时间我还会选择好的故事自己读给学生们听,他们也非常喜欢听我读的故事呢!
其次是兴趣问题。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但让他们读故事就不同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就说过: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对不愿意读书的学生,可以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还得严。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班学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识字多,读起故事来也特别有自信,可仍有大部分学生是不太愿意读故事的,于是,除了像上述于老师说的那样去做外,我还想了一些“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那就是每节故事课上只要能顺利读完故事的学生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学生们将每次得到的小红花积攒到一个固定的“存折”本上,等到了期末可以用这些红花换取自己心仪的小礼品。另外,每节故事课,全组都读完还可以以组为单位获得一颗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读故事的热情,如今,长期的坚持让学生们已经养成了一种好习惯,即自主阅读的习惯。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啊!
张田若先生说,“识字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先多识字,有利于读书;读书又能增加识生字和巩固识字”,“识了字必须读书,这不仅是因为识字不是最终目的,识字是为了读书;还因为只有通过读书,识字才能巩固,才能发展。读书时还可以增识一些字。”
高万祥先生也说,“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是儿童阅读的初级阶段,也是一辈子爱上文学的启蒙教育。”“故事能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帮助孩子情感和道德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自己虽然一开始是本着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为目的才开展的故事课,可是到后来,我居然发现学生们因为有了故事课的训练,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更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力,使学生逐渐养成了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这又带给了我新的思考以及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田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布习作》[M].中央编译出版社.
[4]高万祥.《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谭元元,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大谭中心小学。
关键词:识字;读故事;听故事;故事课;实践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去年,我首次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发现自己居然像个刚入行的新手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学习困难,尤其是识字困难,均是手足无措的。在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阅读大量的有关书籍,虚心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耐心寻找并发现学生之所以识字困难的根源,最后我发现:识字多的学生都是父母从小注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对字词就格外地敏感;而识字少的学生则相反,家长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孩子自己也从不读故事书。因此,我便获得了启发,想到了一种可以让学生既能提高识字能力与范围,又一劳永逸的途径,那就是“读听故事促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在这样理论思想的支撑下,结合自己的实践感悟,我便开始积极尝试在学生中践行起来。
一、 有效荐读,保障书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要想让一年级的学生们喜欢读故事书,在选择书的种类时,就要多花一些心思。首先,选择的图书要短小精悍。其次,选择的图书要图文并茂。第三,选择的图书不一定要注音。
满足了以上的荐读条件之后,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这样的图书。我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动员家长为学生购书。但对于身处农村地区的家长们来说,意识薄弱,经济条件有限,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书也有限。所以,另一方面,作为老师,我更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我利用班级的图书角,不定时地往里面加进一些自己从网上购来的或学校图书馆借来的这样的书。当学生在故事课需要读故事,而自己又忘带或没有书时,便可以到“图书角”去借,这样就保障了故事课的顺利进行。
二、 如期开课,保障时间
尽管学校活动很多,我也会尽量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读听故事时间,每周二和周五午自习时间,我把它定为故事课。可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是时间问题。每次故事课,学生都是自主选择故事内容,先在组内(4人一组)每人读一遍自己的故事,然后选两个最受欢迎的故事在全班读,评出“最佳故事王”。可是这样进行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各组读故事所用的时间不一,有的组用二三十分钟就全读完了,而有的组即使花四五十分钟还没读完,等到各组都读完了,再选代表全班读时,不仅时间不允许,读故事和听故事的学生也都早已失去了兴趣,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专注力更是不长久的,往往一堂故事课下来,弄的大家都身心疲惫。于是,我开始认真反思,寻找问题根源。后来我发现,孩子们每次读故事内容长短不一,每个孩子读故事的流利程度更是相去甚遠。所以,我建议他们,读少的可以一次读两个事例,读多的可以把故事分成几次读完。这样其他同学也不会因为他读得少而攀比了。这样,抓住了典型,控制了每次读故事的量,故事课上再也没有在时间上严重滞后的组了。当然,我还是要深入各组,去查看每人每次读的内容,帮助他们适时地把把关。有时间我还会选择好的故事自己读给学生们听,他们也非常喜欢听我读的故事呢!
其次是兴趣问题。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但让他们读故事就不同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就说过: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对不愿意读书的学生,可以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还得严。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班学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识字多,读起故事来也特别有自信,可仍有大部分学生是不太愿意读故事的,于是,除了像上述于老师说的那样去做外,我还想了一些“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那就是每节故事课上只要能顺利读完故事的学生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学生们将每次得到的小红花积攒到一个固定的“存折”本上,等到了期末可以用这些红花换取自己心仪的小礼品。另外,每节故事课,全组都读完还可以以组为单位获得一颗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读故事的热情,如今,长期的坚持让学生们已经养成了一种好习惯,即自主阅读的习惯。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啊!
张田若先生说,“识字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先多识字,有利于读书;读书又能增加识生字和巩固识字”,“识了字必须读书,这不仅是因为识字不是最终目的,识字是为了读书;还因为只有通过读书,识字才能巩固,才能发展。读书时还可以增识一些字。”
高万祥先生也说,“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是儿童阅读的初级阶段,也是一辈子爱上文学的启蒙教育。”“故事能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帮助孩子情感和道德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自己虽然一开始是本着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为目的才开展的故事课,可是到后来,我居然发现学生们因为有了故事课的训练,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更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力,使学生逐渐养成了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这又带给了我新的思考以及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田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布习作》[M].中央编译出版社.
[4]高万祥.《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谭元元,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大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