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不仅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针对教学内容,切实把握好教材,引导和参与学生实践、操作和讨论等,去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针对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探索的强大动力。不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数学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教师可以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可以预先设疑,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播了一段录像:“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你们好,我是一年级的学生。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清脆、稚嫩的童声一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在窃窃私语,甚至跃跃欲试。教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产生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孕育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依据某一线索做出大胆猜想,激起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半径时,引导学生猜想:“同一圆半径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回答:“相等”。然后让学生自己验证,当学生验证猜想之后,那种成功的喜悦很可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那么对于直径的认识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掌握就有了良好的创造氛围。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并没有直接去演示,而是先启发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会了,你们以为圆锥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学生说:“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继续问:“如果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它的体积吗?”有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高”。我立刻反问一句:“那不是和圆柱一样了吗?”同时拿出等底等高的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空心圆锥,将圆锥顶点朝下放进圆柱里。学生马上明白:“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一部分。”继续猜想:“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猜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等。开始分小组探究、验证,各小组准备的材料有:细沙、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他们自己的验证得出了结论,有的为自己猜想得到证实而高兴不已,没有猜对的同学也有了新的收获。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直觉判断,增强学生直觉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有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实践是衡量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创造能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圆的半径时,为得到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结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圆里作圆的半径,看谁作得最多。有的学生作了5条,有的学生作了6条,而有个同学竟作了10条之多。同学们感到惊奇,请他在黑板上扮演,只见他过圆心连接圆上两点画出了5条直径,(还没学直径)正好是10条半径,其创意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教师也轻松自然地引入了直径。学生们不仅在此基础上掌握了直径的概念,而且十分直观地认识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还有在教学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都可以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和结论的获得以及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十分神秘和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激发和把握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鼓励学生点滴进步,其创造性便显而易见。
我针对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探索的强大动力。不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数学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教师可以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可以预先设疑,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播了一段录像:“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你们好,我是一年级的学生。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清脆、稚嫩的童声一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在窃窃私语,甚至跃跃欲试。教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产生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孕育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数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依据某一线索做出大胆猜想,激起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半径时,引导学生猜想:“同一圆半径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回答:“相等”。然后让学生自己验证,当学生验证猜想之后,那种成功的喜悦很可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那么对于直径的认识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掌握就有了良好的创造氛围。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并没有直接去演示,而是先启发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会了,你们以为圆锥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学生说:“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继续问:“如果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它的体积吗?”有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高”。我立刻反问一句:“那不是和圆柱一样了吗?”同时拿出等底等高的一个空心圆柱和一个空心圆锥,将圆锥顶点朝下放进圆柱里。学生马上明白:“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一部分。”继续猜想:“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猜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等。开始分小组探究、验证,各小组准备的材料有:细沙、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他们自己的验证得出了结论,有的为自己猜想得到证实而高兴不已,没有猜对的同学也有了新的收获。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直觉判断,增强学生直觉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有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实践是衡量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创造能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圆的半径时,为得到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结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圆里作圆的半径,看谁作得最多。有的学生作了5条,有的学生作了6条,而有个同学竟作了10条之多。同学们感到惊奇,请他在黑板上扮演,只见他过圆心连接圆上两点画出了5条直径,(还没学直径)正好是10条半径,其创意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教师也轻松自然地引入了直径。学生们不仅在此基础上掌握了直径的概念,而且十分直观地认识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还有在教学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都可以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和结论的获得以及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十分神秘和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激发和把握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鼓励学生点滴进步,其创造性便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