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的意义,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现状及笔者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做法,提出了师生在教与学的质疑中共同成长的观点。
【关键词】质疑;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教学相长
一
宋代学者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則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否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生动体现,教学中,让学生表达出不同的见解并言之有据,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小到遣词造句,大到文本篇章结构的质疑能力,在质疑中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质疑教材中的错误,结果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己错了,教材是专家编的,会这么容易出差错吗?所以,这种质疑是毫无必要的。笔者认为,发现错误的过程是自我认识提高的过程,绝大部分质疑结果虽然是学生错了,但他敢于质疑,至少说明他对这个知识有疑问,没理解透,通过质疑,最终弄清了问题,解了心头之惑,何错之有?我们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教学要重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二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质疑能力确实令人担忧,当然,教师“功不可没”。 现在的学生吃惯了“现成饭”,在高强度的题海学习中早已进入教师设下的“包围圈”,问题都是教师按照教参预设的,学生只要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即可,缺乏质疑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的学生是跪着学习的,教师是跪着教书的,我们嘴里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唯书是从,对教材、教参顶礼膜拜,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多少有点勉为其难了。
曾读过一则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的案例,整堂课充满着师生智慧碰撞,当老师提出“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个高难度的挑战性问题时,学生丝毫没有认为这是世界名著而不敢言。有学生想了一会儿说:“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教师连声夸奖学生:“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种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教学风格不值得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吗?
三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启迪学生敢于质疑,当然前提是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问题是学生被我们养成了池子里的金鱼,等着喂食,现在让他们去找食,习惯吗?
我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是从一堂“非典型”作文课开始的。确切地说,这是一堂披着数学外衣的随机作文课。一上课,数学老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李伯伯家养了30只鸡、25只鸭、20只鹅,李伯伯今年几岁?”就是这样一道完全不靠谱的题目,班上绝大部分学生给出了答案:75岁。当有学生说这道题不能解答时,很多人嚷嚷起来:“这是老师出的题目,怎么会错呢?”当学生知道我们两个老师出题的真义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写下真切感受时就会有感而发。“从来如此,便对么?”学生在内心拷问。
这堂特殊的作文课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枷锁,“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的思维方式深入到每个孩子心灵。
四
质疑并非是给教材找茬,在学生一次次“我认为”、“我不同意书上的说法”的背后是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方向,在思辨中提升对文本的认识,语文素养能不提高吗?
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当读到“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huò)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时,就有学生认为这里的“和”应该读“huó”,因为这里是老班长在“和面”,《新华字典》就给“和面”的“和”注音为“huó”。难道是书本上错了吗?听了我从《辞海》查找到“和”字读“huó”时指“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揉弄,使有粘性”;读“huò”时指“混合,拌。”的解释后,不少学生说,红军吃的大部分是野菜,每顿吃到的面是很少很少的,只能是青稞面混合野菜搅拌后煮着吃。所以读“huò”,从“huò”这个读音可以知道红军长征很苦。多有意思的一次质疑呀!我想起在师范时曾学过语文教学“一点突破法”,这不正是吗?
在我的课堂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学生敢疑敢说,不再人云亦云,很多时候都给我提建议呢!如,我夸学生读《瀑布》中“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把最后三个词语重音都读出来了,读得好。就有同学认为,这三个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更好,一样起到着重效果,而且更能表达作者如痴如醉的感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五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但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则是教育的悲哀了。学生在质疑文本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发展了创新思维,教师如果固步自封,焉能不被学生超越?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做一盏长明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不是更好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具有批判精神,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疑惑。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真实吗,是不是有主题先行的嫌疑?同时,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与教参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各类书报,让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汇入思想的大河,让自己的教学充满源头活水。当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时,我们能“胸中有丘壑”,教学时又能因势利导,学生质疑的种子能不活泼地发芽、开花、结果吗?
教学相长。真理啊!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
[2]《灰姑娘》教学启示.华山.天津教育.2004.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关键词】质疑;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教学相长
一
宋代学者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則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否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生动体现,教学中,让学生表达出不同的见解并言之有据,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小到遣词造句,大到文本篇章结构的质疑能力,在质疑中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质疑教材中的错误,结果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己错了,教材是专家编的,会这么容易出差错吗?所以,这种质疑是毫无必要的。笔者认为,发现错误的过程是自我认识提高的过程,绝大部分质疑结果虽然是学生错了,但他敢于质疑,至少说明他对这个知识有疑问,没理解透,通过质疑,最终弄清了问题,解了心头之惑,何错之有?我们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的教学要重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二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质疑能力确实令人担忧,当然,教师“功不可没”。 现在的学生吃惯了“现成饭”,在高强度的题海学习中早已进入教师设下的“包围圈”,问题都是教师按照教参预设的,学生只要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即可,缺乏质疑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的学生是跪着学习的,教师是跪着教书的,我们嘴里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唯书是从,对教材、教参顶礼膜拜,想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多少有点勉为其难了。
曾读过一则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的案例,整堂课充满着师生智慧碰撞,当老师提出“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个高难度的挑战性问题时,学生丝毫没有认为这是世界名著而不敢言。有学生想了一会儿说:“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教师连声夸奖学生:“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种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教学风格不值得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吗?
三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启迪学生敢于质疑,当然前提是我们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问题是学生被我们养成了池子里的金鱼,等着喂食,现在让他们去找食,习惯吗?
我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是从一堂“非典型”作文课开始的。确切地说,这是一堂披着数学外衣的随机作文课。一上课,数学老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李伯伯家养了30只鸡、25只鸭、20只鹅,李伯伯今年几岁?”就是这样一道完全不靠谱的题目,班上绝大部分学生给出了答案:75岁。当有学生说这道题不能解答时,很多人嚷嚷起来:“这是老师出的题目,怎么会错呢?”当学生知道我们两个老师出题的真义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写下真切感受时就会有感而发。“从来如此,便对么?”学生在内心拷问。
这堂特殊的作文课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枷锁,“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的思维方式深入到每个孩子心灵。
四
质疑并非是给教材找茬,在学生一次次“我认为”、“我不同意书上的说法”的背后是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方向,在思辨中提升对文本的认识,语文素养能不提高吗?
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当读到“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huò)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时,就有学生认为这里的“和”应该读“huó”,因为这里是老班长在“和面”,《新华字典》就给“和面”的“和”注音为“huó”。难道是书本上错了吗?听了我从《辞海》查找到“和”字读“huó”时指“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揉弄,使有粘性”;读“huò”时指“混合,拌。”的解释后,不少学生说,红军吃的大部分是野菜,每顿吃到的面是很少很少的,只能是青稞面混合野菜搅拌后煮着吃。所以读“huò”,从“huò”这个读音可以知道红军长征很苦。多有意思的一次质疑呀!我想起在师范时曾学过语文教学“一点突破法”,这不正是吗?
在我的课堂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学生敢疑敢说,不再人云亦云,很多时候都给我提建议呢!如,我夸学生读《瀑布》中“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把最后三个词语重音都读出来了,读得好。就有同学认为,这三个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更好,一样起到着重效果,而且更能表达作者如痴如醉的感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五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但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则是教育的悲哀了。学生在质疑文本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发展了创新思维,教师如果固步自封,焉能不被学生超越?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做一盏长明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不是更好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具有批判精神,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疑惑。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真实吗,是不是有主题先行的嫌疑?同时,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与教参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各类书报,让潺潺小溪每日不断地汇入思想的大河,让自己的教学充满源头活水。当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时,我们能“胸中有丘壑”,教学时又能因势利导,学生质疑的种子能不活泼地发芽、开花、结果吗?
教学相长。真理啊!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
[2]《灰姑娘》教学启示.华山.天津教育.2004.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