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关注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学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素质进行探究,旨在构建教师生命意识、生命知识、生命关爱、生命能力的教育素质,进而提高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教师素质 素质提升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师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乎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正如杜威所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订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1]笔者从关注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学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素质进行探究,旨在使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而提高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般而言,知识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的讲授解决,但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靠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人格融汇、精神文化生命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完成。恰恰是在这一块,现行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老师几乎失去了成为学生“人师”的素质与能力,与学生缺乏生命层面的沟通、交流、感召,使学生只关注生活问题而置生命存在于不顾,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危机。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对学生心灵(知、情、意)的培育与行为的校正,从而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以提高。老师在抓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培育学生的生存技巧和生活能力,让学生有好的品德和行为。其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与素质问题,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在为人师表的过程中,着力传授给学生生活与生存的技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价值体系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因此,教师需要提高生命素养,需要从习惯了的知识性教学向生命性教学转轨。
二、生命教育:教育的生命化
当生命教育这一论题摆在现代中国教育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或许有几分困惑、几分茫然。尽管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命题进行过不少探讨,但真正付诸行动者并不多。生命教育的提出,无疑拓展了教育本质更开阔的理论和思考空间。
一是对生命的了解和爱护。生命教育的起始点,应该首先在于对生命内涵及外延的认识。从最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养护和保护生命,到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生命和它类生命。二是对生命智慧的开启和使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三是教育本质的转换和提升,是一种工具理性教育望其项背的生命养成教育,培育出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拥有者,而是生命质量很高的人。
提倡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的境界,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2]。由此看本体生命的存在,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3]。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4]。
三、生命教育的教师素养构建
(一)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的问题。生命意识的教育,主要在思想上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悟生命之乐趣,磨炼生命之魅力。面对人生的挫折,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代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考验和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和谐与共融。
(二)生命知识
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频繁更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为自己充电,不仅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尤其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还要具备一定的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教师要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了解生命教育的动态,并且感悟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否则很难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以往,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命关爱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理应成为学生和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倾听学生内心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首先而且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平等对待学生的个体生命。其次要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差异性,热爱并相信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四)生命能力
“教育的真理首先是有关生命的成长、形成和改变的真理”[5],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教育者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教育方法,再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积淀,作用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各层面,使其成为受教育者人生发展的素质。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具有过强的教学能力,打造出生命式的课堂。生命式课堂应是有思想深度的课堂,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是具有引领生命全面发展意义和充满责任感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具有洞察和捕捉生命教育的机会、创设和营造生命活力的对话、培养和提高生命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3]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0).
[5]李政涛著.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项目基金:本文为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3LKT15)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教师素质 素质提升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师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乎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正如杜威所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订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1]笔者从关注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学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素质进行探究,旨在使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而提高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般而言,知识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的讲授解决,但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靠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人格融汇、精神文化生命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完成。恰恰是在这一块,现行的教育系统出了问题,老师几乎失去了成为学生“人师”的素质与能力,与学生缺乏生命层面的沟通、交流、感召,使学生只关注生活问题而置生命存在于不顾,这可能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危机。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对学生心灵(知、情、意)的培育与行为的校正,从而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以提高。老师在抓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培育学生的生存技巧和生活能力,让学生有好的品德和行为。其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与素质问题,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在为人师表的过程中,着力传授给学生生活与生存的技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价值体系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因此,教师需要提高生命素养,需要从习惯了的知识性教学向生命性教学转轨。
二、生命教育:教育的生命化
当生命教育这一论题摆在现代中国教育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或许有几分困惑、几分茫然。尽管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命题进行过不少探讨,但真正付诸行动者并不多。生命教育的提出,无疑拓展了教育本质更开阔的理论和思考空间。
一是对生命的了解和爱护。生命教育的起始点,应该首先在于对生命内涵及外延的认识。从最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养护和保护生命,到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生命和它类生命。二是对生命智慧的开启和使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在于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三是教育本质的转换和提升,是一种工具理性教育望其项背的生命养成教育,培育出的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拥有者,而是生命质量很高的人。
提倡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的境界,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2]。由此看本体生命的存在,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3]。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4]。
三、生命教育的教师素养构建
(一)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和首要前提。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发展和质量的问题。生命意识的教育,主要在思想上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悟生命之乐趣,磨炼生命之魅力。面对人生的挫折,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代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考验和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和谐与共融。
(二)生命知识
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频繁更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为自己充电,不仅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尤其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还要具备一定的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教师要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了解生命教育的动态,并且感悟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否则很难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以往,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命关爱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理应成为学生和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倾听学生内心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首先而且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平等对待学生的个体生命。其次要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差异性,热爱并相信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四)生命能力
“教育的真理首先是有关生命的成长、形成和改变的真理”[5],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教育者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教育方法,再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积淀,作用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各层面,使其成为受教育者人生发展的素质。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具有过强的教学能力,打造出生命式的课堂。生命式课堂应是有思想深度的课堂,充满生命体验的课堂,是具有引领生命全面发展意义和充满责任感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具有洞察和捕捉生命教育的机会、创设和营造生命活力的对话、培养和提高生命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3]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0).
[5]李政涛著.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项目基金:本文为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3LKT1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