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常听说有老师把写作教学课上成了阅读教学课,却很少听到有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写作课,这是为什么呢?读写共生的写作教学,是把读的过程和写的过程紧密融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读为写提供了写作的话题,为写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也为写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借鉴。研究黄厚江老师共生写作艺术并通过分析具体课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案例。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写共生;黄厚江;共生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读写结合,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教学经验,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读”与“写”的比例掌握不好,就很容易本末倒置,变写作教学课为阅读教学课。研究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写作教学案例,就能明确地了解到:读写结合,其实是读与写交替、交融的共生活动。并且,还要意识到,写作教学中,“写”一定要占主要地位。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
一、“一读一写”定场景
导入结束后,黄老师就直奔主题,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开头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件的起因。黄老师请一名学生读了一遍,然后让其他学生思考“文中的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目光锁定在那张贺卡上。这张贺卡,不仅让文中的“我”产生了好奇,此时,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是谁给雪人写了贺卡?贺卡的内容又是什么?这张神秘的贺卡背后到底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围绕着“贺卡”这个共生点,黄老师以聊天的方式,确定了写贺卡的应该是一位充满童真的小学生后,黄老师顺势提出了写的要求。
第一回的读写反馈是非常关键的。既要在特定的场景中合理想象,又要抓住写贺卡人的身份特征;既不能束缚学生的想象,也不能脱离原文内容太远。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这部分的“读写共生”完成得很理想。在点评了两位同学的反馈之后,黄老师便出示了原文: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里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乐 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四班 李小屹
三言两语简单过渡,看似“不求甚解”,实则“穿针引线”。原文一出示,学生自会拿自己写的内容去比较,此时,老师便不必去赘言,更不必带着学生一词一句地去分析。
二、“再读再写”定情节
还是这张贺卡,现在已经明确了贺卡的内容,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推测,黄老师再次出示文章内容:
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這张却让人心动。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诚挚的关爱。
我把贺卡放回雪人的襟怀,只露一点小角。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读到这里,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情节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张写给雪人的特别的贺卡背后,一定有个特别吸引人的故事。黄老师入情入理的引导,让学生写得也水到渠成。学生在完成“雪人回信”的这一环节中,大多关注了作者的初衷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还是没有对引入的文章做任何分析,只是让学生借着引入的文章去思考,去推测。而对于学生反馈上来的文字,黄老师却格外上心,基本都给予肯定的点评,即便有用词不妥当的地方,黄老师也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再对其进行更改。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在展示完两名同学的书写内容后,黄老师出示引用的文章:
李小屹:真高兴得到你的贺卡,在无数个冬天里面,从来都没人送给我贺卡。你是我的好朋友!
祝愿:获得双百 永远快乐!
岐山中路10号三单元门前 雪人
此时,黄老师依然借着前面学生反馈的书写内容加以点评,强调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然后再次发问:故事能不能就到此结束呢?
学生的回答是:不能。黄老师简单地阐释了不能就此结束的原因,然后继续追问:那后面的情节又会怎样进行呢?从这可以看出,黄老师每一次的提问,都是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实质上也是在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就这样,跟着黄老师的引导,合理地想象,然后完成写的内容。
三、“三读三写”定发展
故事既然不能就此结束,那就得继续发展。其实,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续。同样,还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推测,黄老师又出示了部分引入的文章:
我寄了出去,几天里,我时不时看一眼雪人,李小屹是否会来?认识一下也很好。第三天,我看见雪人肩膀又插上了一张贺卡,忙抽出来读。
此时,黄老师并没急于让学生去写,而是继续揣摩写贺卡的小学生的心理,因为这对接下来的环节很重要。通过黄老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解释,同学们认为,写贺卡的孩子会相信神话。这样一来,学生在写“回雪人贺卡”的时候,才会有一定的方向。
通过三个学生的展示,我们貌似看到了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他们的书写内容中,既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黄老师作了简短的点评后,出示了原文:
雪人:我收到你的贺卡高兴得跳了起来,咱们不是已经实现神话了吗?但我的同学说这是假的。是假的吗?我爸说这是大人写的。我也觉得你不会写贺卡,大人是谁?十万火急!告诉我!(15个惊叹号)你如果不方便,也可通知我同学,王洋,电话621X X10;张弩,电话684XX77。
祝愿: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李小屹
原文出示后,黄老师问道:作者的贺卡内容有哪些特点?这一问,不是对原文内容的追问,而是为写作教学去追问的,因为李小屹既欣喜又怀疑的矛盾心理,是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预示着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事还在发展,情节还得推动。黄老师继续问:还要回贺卡吗?学生们有的回答:要回复。有的回答:不要回复。这时,黄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听学生的理由,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艺术。课堂上的讨论就是碰撞,碰撞就会產生智慧的火花。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黄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要点,记叙文一定得有故事,故事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原文中有一处提到,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让李小屹失望的。这就是文章中的情感内涵。
此处的引导,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要让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认知上升到情感认知。好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到这里,做适当的点拨,学生理解起来便不再那么困难了。
四、“四读四写”定主题
通过前面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思考,黄老师出示以下原文:
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心情。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
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不妨让她惊讶着,甚至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件贺卡的奇遇。
补写文章的结尾是接下来的任务。黄老师提示“注意要从思想情感角度去写,也就是说要考虑文章的主题”。之后,通过三位同学的反馈和黄老师的点评,基本接近揭示文章主题的目标了。然后出示原文: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
然后,让学生观察语文结尾的特点。黄老师简单点评后,让学生为文章定一个标题。经过讨论,学生给出结论:《雪人贺卡》。黄老师出示原标题《雪地贺卡》,学生进行比较后觉得后者更贴切。
最后,黄老师跟学生们一起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就这样一堂“读写共生”的作文教学课,让笔者对此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读写共生教学不等同于读写结合,前者是在共生原点的引导下,进行完整的写作教学。二是读写共生作文教学中,不会过分追究引文的辞藻,而是把引文当“线”,教师的作用就是“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穿针引线”的过程,生成结果才是真正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读写共生;黄厚江;共生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读写结合,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教学经验,它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读”与“写”的比例掌握不好,就很容易本末倒置,变写作教学课为阅读教学课。研究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写作教学案例,就能明确地了解到:读写结合,其实是读与写交替、交融的共生活动。并且,还要意识到,写作教学中,“写”一定要占主要地位。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
一、“一读一写”定场景
导入结束后,黄老师就直奔主题,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开头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件的起因。黄老师请一名学生读了一遍,然后让其他学生思考“文中的雪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目光锁定在那张贺卡上。这张贺卡,不仅让文中的“我”产生了好奇,此时,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是谁给雪人写了贺卡?贺卡的内容又是什么?这张神秘的贺卡背后到底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围绕着“贺卡”这个共生点,黄老师以聊天的方式,确定了写贺卡的应该是一位充满童真的小学生后,黄老师顺势提出了写的要求。
第一回的读写反馈是非常关键的。既要在特定的场景中合理想象,又要抓住写贺卡人的身份特征;既不能束缚学生的想象,也不能脱离原文内容太远。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这部分的“读写共生”完成得很理想。在点评了两位同学的反馈之后,黄老师便出示了原文: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里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乐 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四班 李小屹
三言两语简单过渡,看似“不求甚解”,实则“穿针引线”。原文一出示,学生自会拿自己写的内容去比较,此时,老师便不必去赘言,更不必带着学生一词一句地去分析。
二、“再读再写”定情节
还是这张贺卡,现在已经明确了贺卡的内容,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推测,黄老师再次出示文章内容:
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這张却让人心动。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诚挚的关爱。
我把贺卡放回雪人的襟怀,只露一点小角。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读到这里,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情节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这张写给雪人的特别的贺卡背后,一定有个特别吸引人的故事。黄老师入情入理的引导,让学生写得也水到渠成。学生在完成“雪人回信”的这一环节中,大多关注了作者的初衷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还是没有对引入的文章做任何分析,只是让学生借着引入的文章去思考,去推测。而对于学生反馈上来的文字,黄老师却格外上心,基本都给予肯定的点评,即便有用词不妥当的地方,黄老师也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再对其进行更改。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在展示完两名同学的书写内容后,黄老师出示引用的文章:
李小屹:真高兴得到你的贺卡,在无数个冬天里面,从来都没人送给我贺卡。你是我的好朋友!
祝愿:获得双百 永远快乐!
岐山中路10号三单元门前 雪人
此时,黄老师依然借着前面学生反馈的书写内容加以点评,强调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然后再次发问:故事能不能就到此结束呢?
学生的回答是:不能。黄老师简单地阐释了不能就此结束的原因,然后继续追问:那后面的情节又会怎样进行呢?从这可以看出,黄老师每一次的提问,都是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实质上也是在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就这样,跟着黄老师的引导,合理地想象,然后完成写的内容。
三、“三读三写”定发展
故事既然不能就此结束,那就得继续发展。其实,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续。同样,还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推测,黄老师又出示了部分引入的文章:
我寄了出去,几天里,我时不时看一眼雪人,李小屹是否会来?认识一下也很好。第三天,我看见雪人肩膀又插上了一张贺卡,忙抽出来读。
此时,黄老师并没急于让学生去写,而是继续揣摩写贺卡的小学生的心理,因为这对接下来的环节很重要。通过黄老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解释,同学们认为,写贺卡的孩子会相信神话。这样一来,学生在写“回雪人贺卡”的时候,才会有一定的方向。
通过三个学生的展示,我们貌似看到了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在他们的书写内容中,既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黄老师作了简短的点评后,出示了原文:
雪人:我收到你的贺卡高兴得跳了起来,咱们不是已经实现神话了吗?但我的同学说这是假的。是假的吗?我爸说这是大人写的。我也觉得你不会写贺卡,大人是谁?十万火急!告诉我!(15个惊叹号)你如果不方便,也可通知我同学,王洋,电话621X X10;张弩,电话684XX77。
祝愿: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李小屹
原文出示后,黄老师问道:作者的贺卡内容有哪些特点?这一问,不是对原文内容的追问,而是为写作教学去追问的,因为李小屹既欣喜又怀疑的矛盾心理,是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预示着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事还在发展,情节还得推动。黄老师继续问:还要回贺卡吗?学生们有的回答:要回复。有的回答:不要回复。这时,黄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听学生的理由,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艺术。课堂上的讨论就是碰撞,碰撞就会產生智慧的火花。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黄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要点,记叙文一定得有故事,故事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原文中有一处提到,作者情感上不愿意让李小屹失望的。这就是文章中的情感内涵。
此处的引导,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要让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认知上升到情感认知。好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到这里,做适当的点拨,学生理解起来便不再那么困难了。
四、“四读四写”定主题
通过前面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思考,黄老师出示以下原文:
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心情。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
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不妨让她惊讶着,甚至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件贺卡的奇遇。
补写文章的结尾是接下来的任务。黄老师提示“注意要从思想情感角度去写,也就是说要考虑文章的主题”。之后,通过三位同学的反馈和黄老师的点评,基本接近揭示文章主题的目标了。然后出示原文: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
然后,让学生观察语文结尾的特点。黄老师简单点评后,让学生为文章定一个标题。经过讨论,学生给出结论:《雪人贺卡》。黄老师出示原标题《雪地贺卡》,学生进行比较后觉得后者更贴切。
最后,黄老师跟学生们一起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就这样一堂“读写共生”的作文教学课,让笔者对此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读写共生教学不等同于读写结合,前者是在共生原点的引导下,进行完整的写作教学。二是读写共生作文教学中,不会过分追究引文的辞藻,而是把引文当“线”,教师的作用就是“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穿针引线”的过程,生成结果才是真正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