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情感”携手同行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t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情感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是一切学习的利器。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牵引着认知学习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教师必须“以情激情”,营造“情感环境”,站在“儿童本位”立场,从道德品质形成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塑造“情感环境”呼唤儿童,以儿童本身的“即时情感”窥探儿童,通过“不断激活”“叠加体验”“躬身亲历”等方式助力儿童。让儿童在自然而然中引发同感、物化情感、指导行为、关注世界。
   关键词:即时情感;情感环境;体验激活;稳定品质
   一、不断激活,让情感持续发酵
   学生的“即时情感”往往强烈而短暂,在课堂活动中,良好的课堂行为能快速激发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指数,让儿童亢奋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情感环境”的消失,儿童的“即时情感指数”也会快速地降下来,不能很好地成为儿童在道德判断中的道德标准,更不用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
   例如,在教学“红绿灯在站岗”一课时,通过情境模拟、交流、体验等活动,让儿童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将课堂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情境导入,游戏趣味。通过看信号灯做立定、摆臂、踏步动作,拉近儿童的情感距离,引起儿童健康的情感体验;第二板块:触摸情境,辨析明理。通过“议一议,我当小交警”“听一听,他们现身说法”两个小环节让儿童去品析他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角度出发,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第三个板块:置身情境,体验导行。让儿童在“情境体验”与“儿歌强化”的不断交叉中升华情感;第四板块:情境延伸,总结收获。让儿童在课堂中“拾碎为整”,强化道德品质的形成。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儿童最初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在生活中锤炼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儿童在“类似生活”中不断激发力量,在课堂、在内心持续发酵,进而学会生活。
   二、叠加体验,让情感坡度上升
   儿童的“即时情感”往往容易外显,而其蕴含的隐性价值也远远超过其显性的可见范畴,其流露出的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恶、丑的厌恶并不能代表其生活中真实的道德行为表现。而一些看似热闹的教学环节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获得深刻的情感认同和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坡度式”情感体验活动,促进其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如在教学“谁最美?”一课时,整堂课以“谁最美?”发起疑问,以“我最美!”最后回答。过程中以“魔镜”为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美、实践美、传递美。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魔镜”:懂得美与丑不在外表而在内心;其次,社会视角,直面丑陋:照出身边的丑陋现象,引发深思;再次,优化策略,化丑为美:在情境演练中懂得要做一个明礼、向善、求真的人,并通过倡议口号的形式傳递给更多的人,让身边的人也美起来;接着,寻找美丽、发现美丽:从生活中的美人、美事中懂得快乐他人,并发现最美的自己;最后,拍照留念,与美同行:将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种“坡度式”的情感体验活动设计,让儿童在一步步的情境体验中自觉崇尚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最终明白快乐他人是美的标准。
   三、躬身亲历,让情感课外延伸
   由于“即时情感”不够稳定、不够持久,所以,我们要帮助儿童利用课堂中所形成的初步的道德品质践行于社会实践中,将自己的情感品质拿到生活课堂中去锤炼和考察,以达成“知行合一”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巩固道德认知、完善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稳定的道德品质。
   陶行知先生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为了突破儿童的“情感限时”,我选择在生活中强化自觉,让思维之花结为行动之果。我把第四板块设计为践行生活,绿色环保我能行,其中,活动1的“内化于心”我让儿童看看调查表中的变化,结合板书,谈谈收获。强调:此时,表上的一个个圆圈,早已超脱了它们原本的含义,在这里,它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一种环境观,更是一种生活观。活动2的“外化于行”,美行的设计,引导儿童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规范行为,养成习惯。
   理论指向实践,品质服务生活,把“即时情感”延伸到课外,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我,将“教”与“学”同“做”结合了起来。
   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育人课堂的主阵地之一,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儿童本位”思想,关注儿童在课堂中所产生的“即时情感”,捕捉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当即产生的触动、感受、意向,加以持续激活,并用梯度性的体验叠加加以升华,长此以往,这种情感会成为儿童品德形成的原动力,从而持续指引儿童健康地实践、快乐地生活,在提升学校德育水平的同时促进儿童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冯雪红.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性解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首先阐述音乐教学中活动创编的重要性,以此展示本次研究的探究价值;接着详细论述音乐教学中活动创编的开展策略:活动创编突出趣味性、活动创编突出多元性、活动创编突出主体性、活动创编突出实效性;最后简述音乐教学活动创编的再思考,教师要注意活动创编的针对性、渐进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活动创编;重要性;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广大教师纷纷致力于音乐教学的多元化、互动化、趣味化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科学教学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对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展开讨论,涵盖的内容有因果关系、科学推导、学生的知觉特性、归纳实验现象,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因果关系;求同法;知觉特性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因此观察实验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有非常强的猎奇心理,在观察科学实验的过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行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任课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教师需要革新教育指导理念,合理安排合作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以全面综合发展。以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为中心,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教学策略   在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期间,有很
摘 要: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目前的教育中,新课程提出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现如今的孩子多半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他们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都比较弱,所以更需要对其加强劳动教育。班级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阵地,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校教學质量的高低,同时班级也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劳动教育,就要将其和班级管理
摘 要: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激励策略的制定是研究中心,对于德育来讲,班主任一定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自律性与学生心理变化关注等方面总结有效措施,由此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质量,取得理想的德育成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自律性;学生心理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创新班主任工作形式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推进德育模式,为了达到更好
摘 要:儿童时期是指一个人七岁至十二岁的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还略有欠缺,很难清晰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如果被家长忽略,会使儿童处于低落的消极情绪中,影响开朗外向性格的形成,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而绘画可以帮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反馈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同时也是儿童的一种娱乐方式,是表达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