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复原华夏知识总图,贯通华夏八千年史
现存先秦文献不仅严重缺损,而且面目全非,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之学兴起,对于传世文献各有弃取。二是战国末年秦灭六国,尽焚各国史书和相关图籍。三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百家之书和先秦图籍。四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之书和先秦图籍。四次灭顶之灾,导致夏代《连山》、商代《归藏》等夏商图籍,东周列国的各国史书,《邹子》、《惠子》等百家之书,刘向《七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大量先秦图籍全部亡佚。
残存先秦文献又多非全璧,比如《诗经》原有三千篇,今存三百篇;《尚书》原有数百篇,今存数十篇;《庄子》原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公孙龙子》原有十二篇,今存五篇。残存先秦文献又多非原貌,不仅道家经典《老子》、《庄子》均非原貌,而且儒家经典也非原貌,因为每一朝代都会根据时代需要加工改造。
由于先秦文献严重缺损而百不存一,因此先秦研究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据残存先秦文献研究先秦文化,顶多只能窥见先秦知识总图的极小部分。对于另外的极大部分,研究者或是不知其存在,或是妄加臆测,大多属于盲人摸象的梦呓,毫无准星的胡诌。
由于残存先秦文献既非全璧又非原貌,因此陈寅恪知难而退地放弃了先秦研究。王国维知难而上地另辟蹊径,以考古出土的先秦文物补充残存先秦文献之不足,一举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鼻祖。但是王国维凭借的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商周简帛等夏、商、周考古材料,顶多只能窥见残存先秦文献以外的一小部分,复原夏、商、周知识总图依然渺茫。所以在王国维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百年来的先秦研究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困境,只能凭借夏、商、周的新出考古材料补充若干要地,无法复原夏、商、周的知识总图。
夏、商、周的知识总图,无法根据夏、商、周的考古材料直接复原,只能借助秦、汉以后的考古材料和夏代以前的考古材料间接补充。但是前者属于逆流而上,颠倒了文化源流和历史因果,所以此路不通;后者属于顺流而下,符合文化源流和历史因果,才是唯一通途。
伏羲学的宗旨,就是根据夏代以前的考古材料,首先复原上古四千年的华夏知识总图,进而结合残存先秦文献,填补夏、商、周知识总图的知识空白,解密夏、商、周知识总图的历史疑案,再与秦、汉以后的中华知识总图全面对接,最终贯通八千年华夏文化史和四千年中华文明史。
由于上古华夏共有四大族群,而华夏西部内陆的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华夏东部沿海的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玉器三族,所以我撰写了《伏羲之道》、《玉器之道》二书。
《伏羲之道》探索了夏代以前四千年上古伏羲族的彩陶之道,解密了上古至中古的一系列中国之谜。主要是“伏羲六十四卦”之谜,“伏羲太极图”之谜,以及“伏羲连山历”之谜,“神农归藏历”之谜,“浑天说”之谜,“宣夜说”之谜,“太极说”之谜,“无极说”之谜,兼及夏代《连山》六十四卦之谜,商代《归藏》六十四卦之谜,周代《周易》六十四卦之谜。
《玉器之道》探索了夏代以前四千年上古玉器三族的玉器之道,解密了上古至中古的一系列中国之谜。主要是观天玉器之谜,祭天玉器之谜,威仪玉器之谜,装饰玉器之谜,以及“万字符”之谜,“万舞”之谜,“昆仑台”之谜,兼及夏代“巡狩五玉”之谜,商代“方明六玉”之谜,西周“祭天六玉”之谜,“绝地天通”之谜,“明堂月令”之谜,“天人合一”之谜,“盖天说”之谜,《山海经》之谜。
《玉器之道》对《伏羲之道》建立的伏羲学框架,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扩展、深化、验证,首先证明了伏羲学框架的逻辑自洽,进而通过上古考古证据与残存先秦文献的全面印证,厘清了上古华夏文化与中古夏、商、周文明的源流关系和因果关系。二书描述的上古四千年华夏知识总图,既是中古两千年夏、商、周知识总图的最初基因,也是秦、汉以后两千年中华知识总图的终极源头,华夏八千年史的主要脉络至此贯通。
后记: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
2015年8月,岳麓书社出版了我的两本新书。《老庄之道》是我第二个写作十年“庄子工程”的收官之作,《伏羲之道》是我第三个写作十年“道术工程”的第一本书。责任编辑杨云辉先生从长沙专程飞到上海主持首发式,尽管大雨倾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仍然热情不减,预备的一百多套新书抢购一空。
《伏羲之道》是伏羲学的开山之作,而伏羲学是我先秦研究的分水岭。此前我主要研究先秦道术,宗旨是复原战国秦汉“道术灭裂”以前的中古两千年“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庄子·天下》)。伏羲学则是研究先秦道术的上古源头,宗旨是复原夏代以前的上古四千年“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伏羲学是我意外发现的上古宝藏,我完全没想到研究先秦的一切积累都是在为伏羲学做知识准备,而华夏祖先的卓绝智慧又远远超出了任何知识准备。所以我的伏羲学研究,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学习;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从零开始求道。于是华夏文化的开天辟地者,引领我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窥见了中华道术的“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我在知识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华夏文化起源史的初步探索,却得到了始料未及的意外鼓励。
《伏羲之道》被《南方都市报》评选为2015年“社科十大好书”第一名,认为“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上古价值体系做出了重新论断。张远山的研究科学性强,如剥蕉见心,让读者穿过历史的迷雾探求真相。读者不得不对其丰富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惊世骇俗却又不可动摇的结论望洋兴叹”(徐晋如语)。
著名作家兼学者李劼先生撰写了长篇书评《全息思维的文化源起》,认为“《伏羲之道》之于上古文化和上古历史研究的开拓性,可谓前无古人,使上古史研究获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可谓继王国维古史研究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重大突破。如此重大的突破,假设王国维有知,恐怕就没功夫去昆明湖自杀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先生认为,《伏羲之道》建立的伏羲学框架不仅对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医起源也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伏羲之道》出版以后,我着手准备撰写《玉器之道》,系统考察了上古玉器三族的大量遗址。
我首先前往山东泰安市,登临了泰山绝顶,考察了大汶口文化遗址,受到了大汶口博物馆馆长卢继超先生的热情接待。又顺道路过北京,与《伏羲之道》的读者朋友一起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器馆、玉器馆、青铜馆。随后前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考察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多处遗址,受到了新州博物馆馆长杨晓明先生的热情接待。敖汉旗博物馆前馆长、红山文化专家邵国田先生不仅亲自担任导游,而且热心赠送了红山文化的很多研究资料。
我又分别考察、参观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及其博物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其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及其博物馆,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及其博物馆,参观了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震旦博物馆等等。实地考察得到了书本上难以觅得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书斋中难以想象的丰富感受,对于《玉器之道》的写作帮助极大。
经由李劼先生介绍,我结识了纽约的玉器收藏家顾为群。经由薄小波先生和汤光明先生介绍,我结识了上海的陶器收藏家冯学锋。顾、冯两位先生慷慨提供了他们多年收藏的上古玉器、上古陶器以及其他藏品的实物、图片,允许我在书中自由选用。
还有很多不愿具名的朋友,或者赞助考察经费,或者馈赠参考书籍,或者寻找资料图片,或者校阅探讨文稿,或者连载转载书稿,或者安排公益讲座,对我的考察、研究、写作,以及伏羲学的传播推广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伏羲学目前处于开荒拓地的起步阶段,我牙牙学语的有限成绩,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有识者批评,更期待有志者加入。伏羲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各门学科的大量优秀學者和无数新生力量加入研究行列,通力合作,共同探索,辨疑驳难,继长增高,不断廓清“东方神秘主义”的重重迷雾,逐渐揭开“中国之谜”的神秘面纱,最终找到中华文明的知识总根,贯通华夏文化的八千年史,完成炎黄子孙的认祖归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玉器之道:解密华夏玉器和万字符、昆仑台之谜》,张远山著,中信出版社即出)
现存先秦文献不仅严重缺损,而且面目全非,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春秋战国百家之学兴起,对于传世文献各有弃取。二是战国末年秦灭六国,尽焚各国史书和相关图籍。三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百家之书和先秦图籍。四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之书和先秦图籍。四次灭顶之灾,导致夏代《连山》、商代《归藏》等夏商图籍,东周列国的各国史书,《邹子》、《惠子》等百家之书,刘向《七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大量先秦图籍全部亡佚。
残存先秦文献又多非全璧,比如《诗经》原有三千篇,今存三百篇;《尚书》原有数百篇,今存数十篇;《庄子》原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公孙龙子》原有十二篇,今存五篇。残存先秦文献又多非原貌,不仅道家经典《老子》、《庄子》均非原貌,而且儒家经典也非原貌,因为每一朝代都会根据时代需要加工改造。
由于先秦文献严重缺损而百不存一,因此先秦研究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据残存先秦文献研究先秦文化,顶多只能窥见先秦知识总图的极小部分。对于另外的极大部分,研究者或是不知其存在,或是妄加臆测,大多属于盲人摸象的梦呓,毫无准星的胡诌。
由于残存先秦文献既非全璧又非原貌,因此陈寅恪知难而退地放弃了先秦研究。王国维知难而上地另辟蹊径,以考古出土的先秦文物补充残存先秦文献之不足,一举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鼻祖。但是王国维凭借的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商周简帛等夏、商、周考古材料,顶多只能窥见残存先秦文献以外的一小部分,复原夏、商、周知识总图依然渺茫。所以在王国维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百年来的先秦研究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困境,只能凭借夏、商、周的新出考古材料补充若干要地,无法复原夏、商、周的知识总图。
夏、商、周的知识总图,无法根据夏、商、周的考古材料直接复原,只能借助秦、汉以后的考古材料和夏代以前的考古材料间接补充。但是前者属于逆流而上,颠倒了文化源流和历史因果,所以此路不通;后者属于顺流而下,符合文化源流和历史因果,才是唯一通途。
伏羲学的宗旨,就是根据夏代以前的考古材料,首先复原上古四千年的华夏知识总图,进而结合残存先秦文献,填补夏、商、周知识总图的知识空白,解密夏、商、周知识总图的历史疑案,再与秦、汉以后的中华知识总图全面对接,最终贯通八千年华夏文化史和四千年中华文明史。
由于上古华夏共有四大族群,而华夏西部内陆的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华夏东部沿海的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玉器三族,所以我撰写了《伏羲之道》、《玉器之道》二书。
《伏羲之道》探索了夏代以前四千年上古伏羲族的彩陶之道,解密了上古至中古的一系列中国之谜。主要是“伏羲六十四卦”之谜,“伏羲太极图”之谜,以及“伏羲连山历”之谜,“神农归藏历”之谜,“浑天说”之谜,“宣夜说”之谜,“太极说”之谜,“无极说”之谜,兼及夏代《连山》六十四卦之谜,商代《归藏》六十四卦之谜,周代《周易》六十四卦之谜。
《玉器之道》探索了夏代以前四千年上古玉器三族的玉器之道,解密了上古至中古的一系列中国之谜。主要是观天玉器之谜,祭天玉器之谜,威仪玉器之谜,装饰玉器之谜,以及“万字符”之谜,“万舞”之谜,“昆仑台”之谜,兼及夏代“巡狩五玉”之谜,商代“方明六玉”之谜,西周“祭天六玉”之谜,“绝地天通”之谜,“明堂月令”之谜,“天人合一”之谜,“盖天说”之谜,《山海经》之谜。
《玉器之道》对《伏羲之道》建立的伏羲学框架,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扩展、深化、验证,首先证明了伏羲学框架的逻辑自洽,进而通过上古考古证据与残存先秦文献的全面印证,厘清了上古华夏文化与中古夏、商、周文明的源流关系和因果关系。二书描述的上古四千年华夏知识总图,既是中古两千年夏、商、周知识总图的最初基因,也是秦、汉以后两千年中华知识总图的终极源头,华夏八千年史的主要脉络至此贯通。
后记: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
2015年8月,岳麓书社出版了我的两本新书。《老庄之道》是我第二个写作十年“庄子工程”的收官之作,《伏羲之道》是我第三个写作十年“道术工程”的第一本书。责任编辑杨云辉先生从长沙专程飞到上海主持首发式,尽管大雨倾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仍然热情不减,预备的一百多套新书抢购一空。
《伏羲之道》是伏羲学的开山之作,而伏羲学是我先秦研究的分水岭。此前我主要研究先秦道术,宗旨是复原战国秦汉“道术灭裂”以前的中古两千年“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庄子·天下》)。伏羲学则是研究先秦道术的上古源头,宗旨是复原夏代以前的上古四千年“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伏羲学是我意外发现的上古宝藏,我完全没想到研究先秦的一切积累都是在为伏羲学做知识准备,而华夏祖先的卓绝智慧又远远超出了任何知识准备。所以我的伏羲学研究,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学习;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从零开始求道。于是华夏文化的开天辟地者,引领我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窥见了中华道术的“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我在知识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华夏文化起源史的初步探索,却得到了始料未及的意外鼓励。
《伏羲之道》被《南方都市报》评选为2015年“社科十大好书”第一名,认为“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上古价值体系做出了重新论断。张远山的研究科学性强,如剥蕉见心,让读者穿过历史的迷雾探求真相。读者不得不对其丰富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惊世骇俗却又不可动摇的结论望洋兴叹”(徐晋如语)。
著名作家兼学者李劼先生撰写了长篇书评《全息思维的文化源起》,认为“《伏羲之道》之于上古文化和上古历史研究的开拓性,可谓前无古人,使上古史研究获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可谓继王国维古史研究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重大突破。如此重大的突破,假设王国维有知,恐怕就没功夫去昆明湖自杀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先生认为,《伏羲之道》建立的伏羲学框架不仅对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医起源也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伏羲之道》出版以后,我着手准备撰写《玉器之道》,系统考察了上古玉器三族的大量遗址。
我首先前往山东泰安市,登临了泰山绝顶,考察了大汶口文化遗址,受到了大汶口博物馆馆长卢继超先生的热情接待。又顺道路过北京,与《伏羲之道》的读者朋友一起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器馆、玉器馆、青铜馆。随后前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考察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多处遗址,受到了新州博物馆馆长杨晓明先生的热情接待。敖汉旗博物馆前馆长、红山文化专家邵国田先生不仅亲自担任导游,而且热心赠送了红山文化的很多研究资料。
我又分别考察、参观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及其博物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其博物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及其博物馆,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及其博物馆,参观了江苏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震旦博物馆等等。实地考察得到了书本上难以觅得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书斋中难以想象的丰富感受,对于《玉器之道》的写作帮助极大。
经由李劼先生介绍,我结识了纽约的玉器收藏家顾为群。经由薄小波先生和汤光明先生介绍,我结识了上海的陶器收藏家冯学锋。顾、冯两位先生慷慨提供了他们多年收藏的上古玉器、上古陶器以及其他藏品的实物、图片,允许我在书中自由选用。
还有很多不愿具名的朋友,或者赞助考察经费,或者馈赠参考书籍,或者寻找资料图片,或者校阅探讨文稿,或者连载转载书稿,或者安排公益讲座,对我的考察、研究、写作,以及伏羲学的传播推广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伏羲学目前处于开荒拓地的起步阶段,我牙牙学语的有限成绩,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有识者批评,更期待有志者加入。伏羲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各门学科的大量优秀學者和无数新生力量加入研究行列,通力合作,共同探索,辨疑驳难,继长增高,不断廓清“东方神秘主义”的重重迷雾,逐渐揭开“中国之谜”的神秘面纱,最终找到中华文明的知识总根,贯通华夏文化的八千年史,完成炎黄子孙的认祖归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玉器之道:解密华夏玉器和万字符、昆仑台之谜》,张远山著,中信出版社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