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蒙邮寄《百年潮》数期,使我有党史、现代史的研究及记述为之面目一新的感觉。龚育之《几番风雨忆周扬》情文并茂,率真诚挚,感人尤深。
国庆期间细阅今年(按指1997年)第5期,看到李新《范文澜的几个失误》,举“古为今用”、“外行领导内行”、“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三个例子,说明一代大师亦难免有失误之处,并希望后人不要由于他的“误指”,而进入他的“误区”。对于作者的某些见解,可能并非所有读者都能赞同,但是李新同志对信史、真史追求的执着是令人钦佩的。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们党史、现代史的研究与编纂在外界是颇受非议的(我们自己也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能始终如一地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常常由于某一政治需要乃至某一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对历史作轻率的毫无根据的“更改”。这种恶劣的影响,至今似仍未能根绝。如果大家都像范老所要求的那样,写信史、真史,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底扫除上述恶劣影响,把党史和现代史研究引入正确的发展道路。
早在严酷的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法国年鉴学派的先驱者布洛赫就曾经感叹:“种种因素使历史学天然地蒙上一层反复无常的外表。空洞的责难,然后又是空洞的翻案,亲罗伯斯庇尔派,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发慈悲吧!仅仅告诉我们罗伯斯庇尔是怎么一回事。”他还斩钉截铁地指出:“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严禁史学家了解任何它没有透露的东西。”(《历史学家的技艺》)其实,早在两百多年以前,章学诚即已告诫我们:“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轻重。”又说:“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文史通议》)把史德解释成为著书者之心术,堪称警世通言。
再往上溯百余年,王船山在《宋论》中也有一段名言:“论人之衡有三:正邪也,是非也,功罪也。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三者相因而抑不必于相值。正者其言恒是而亦有非,邪者其言恒非而亦有是,故人不可以废言。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乃至身受其庇,天下席其安,后世无能易,犹也摘之曰:此邪人之所以乱天下者。此之谓不思其反,以责小人,小人恶得而服之?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我认为史学的生命力,或者说它的根本价值,就是维护历史的真实性,而史学家的史德或心术也正是以此为试金石。因此我对《百年潮》提倡的存真求实学风非常欣赏,希望这种好学风能在社会上(特别是史学界)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当然,我也深知,在当今之世,维持一个刊物的纯正宗旨并非易事,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长期坚持下去。但是《百年潮》的好评如潮,本身就说明越来越多的读者是能够理解并支持你们办刊宗旨的,这个刊物一定会欣欣向荣地走向21世纪。
附带说一句,范老是我最尊敬的史学前辈之一,也可以说是他影响了我一生的道路。……李新同志的文章使我增进了对完整范老的了解,却丝毫无损于我对他的尊敬与热爱,因为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何况上述三个“失误”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范老)。
放假几天,稍得闲暇,一刊在手,如对故人,信笔写来,以示感谢与支持。
国庆期间细阅今年(按指1997年)第5期,看到李新《范文澜的几个失误》,举“古为今用”、“外行领导内行”、“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三个例子,说明一代大师亦难免有失误之处,并希望后人不要由于他的“误指”,而进入他的“误区”。对于作者的某些见解,可能并非所有读者都能赞同,但是李新同志对信史、真史追求的执着是令人钦佩的。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们党史、现代史的研究与编纂在外界是颇受非议的(我们自己也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能始终如一地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常常由于某一政治需要乃至某一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对历史作轻率的毫无根据的“更改”。这种恶劣的影响,至今似仍未能根绝。如果大家都像范老所要求的那样,写信史、真史,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底扫除上述恶劣影响,把党史和现代史研究引入正确的发展道路。
早在严酷的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法国年鉴学派的先驱者布洛赫就曾经感叹:“种种因素使历史学天然地蒙上一层反复无常的外表。空洞的责难,然后又是空洞的翻案,亲罗伯斯庇尔派,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发慈悲吧!仅仅告诉我们罗伯斯庇尔是怎么一回事。”他还斩钉截铁地指出:“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严禁史学家了解任何它没有透露的东西。”(《历史学家的技艺》)其实,早在两百多年以前,章学诚即已告诫我们:“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者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轻重。”又说:“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文史通议》)把史德解释成为著书者之心术,堪称警世通言。
再往上溯百余年,王船山在《宋论》中也有一段名言:“论人之衡有三:正邪也,是非也,功罪也。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三者相因而抑不必于相值。正者其言恒是而亦有非,邪者其言恒非而亦有是,故人不可以废言。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乃至身受其庇,天下席其安,后世无能易,犹也摘之曰:此邪人之所以乱天下者。此之谓不思其反,以责小人,小人恶得而服之?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我认为史学的生命力,或者说它的根本价值,就是维护历史的真实性,而史学家的史德或心术也正是以此为试金石。因此我对《百年潮》提倡的存真求实学风非常欣赏,希望这种好学风能在社会上(特别是史学界)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当然,我也深知,在当今之世,维持一个刊物的纯正宗旨并非易事,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长期坚持下去。但是《百年潮》的好评如潮,本身就说明越来越多的读者是能够理解并支持你们办刊宗旨的,这个刊物一定会欣欣向荣地走向21世纪。
附带说一句,范老是我最尊敬的史学前辈之一,也可以说是他影响了我一生的道路。……李新同志的文章使我增进了对完整范老的了解,却丝毫无损于我对他的尊敬与热爱,因为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何况上述三个“失误”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范老)。
放假几天,稍得闲暇,一刊在手,如对故人,信笔写来,以示感谢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