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从课程改革等层面来探索一条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心理品质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也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近六成。他们在这经济体制转轨期所面临的竞争、学习、经济、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成为我们高职教育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一、 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高职生的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平均分为20.63分,学业有成就平均分为53.63,分别均低于正常值的25分和55分。从总体上说,也低于全国大学生常规。这说明高职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因素上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二、 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生的文化底蕴一般要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古今先贤的人生之路以及洞悉社会的哲学思想高职生知之甚少。他们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辨别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遇事容易偏激。
(二)家庭状况带来的影响。对于社会问题,经济因素(贫富差距)似乎并不陌生。而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贫富差距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一个学生在校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少则两百元,多则一两千元,甚至更多;如此之大的差距怎能不令贫困学生感到自卑?
一些同学认为导致自己接受“二流教育”、得到“弱势文凭”的原因在于家庭的贫困。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可以在高考不理想的时候选择复读或花钱买到上名牌大学的机会。于是当他们在学习、竞争、择业、情感等方面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这一切是由于经济基础不丰厚而造成的。
(三)高职生的定位偏差。他们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二流教育”,高职院校是去不了所谓的“一流”大学的一种无奈选择。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高考竞争中的失败者。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高职生的种种心理不足,我们的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他们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及时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良好的人文素质源于人文知识的内化,而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是十分匮乏的。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3%和72%的学生的入学动机为“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及“想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可见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还是相当可观的。这正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的名人大家,他们的为人处世风格给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理论阐释和思考方式,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能给迷茫的心灵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重新研究、整合高职院校的人文教材内容,应该成为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经济因素(贫富差距)的影响。学校固然不能改变学生来自单个家庭的贫富差距的原初身份,但可借助教育功能重新整合贫富差距,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我们的老师和领导更应站在维护公平的第一线,不要让学生感到交钱就可以补考过关、交钱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交钱就可以抵冲严重违纪。
对于那些相对富裕的学生,应教育他们不要无限制地“露富”而给身边的贫困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我们欣赏的是靠自己的实力创造的骄人的业绩和健康、真诚、善良的心态,而并非来自家庭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于承担,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四)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培养善良宽广的胸襟。当代学生, 因平时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高职学生更是由于自身的某些不足,不太愿与别人协作甚至是沟通。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成百上千甚至更多人员的通力协作方能成功。高职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缺乏宽广胸襟的人,即使暂时走向了社会,也会在日后更激烈的竞争和变故中败下阵来。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赛的形式,增加了团体赛。这种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是以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并互通有无,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团队活动,让他们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未来的人才只有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心理品质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也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近六成。他们在这经济体制转轨期所面临的竞争、学习、经济、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成为我们高职教育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一、 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高职生的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平均分为20.63分,学业有成就平均分为53.63,分别均低于正常值的25分和55分。从总体上说,也低于全国大学生常规。这说明高职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因素上都高于普通大学生。
二、 高职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生的文化底蕴一般要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古今先贤的人生之路以及洞悉社会的哲学思想高职生知之甚少。他们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辨别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遇事容易偏激。
(二)家庭状况带来的影响。对于社会问题,经济因素(贫富差距)似乎并不陌生。而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贫富差距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一个学生在校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少则两百元,多则一两千元,甚至更多;如此之大的差距怎能不令贫困学生感到自卑?
一些同学认为导致自己接受“二流教育”、得到“弱势文凭”的原因在于家庭的贫困。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可以在高考不理想的时候选择复读或花钱买到上名牌大学的机会。于是当他们在学习、竞争、择业、情感等方面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这一切是由于经济基础不丰厚而造成的。
(三)高职生的定位偏差。他们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二流教育”,高职院校是去不了所谓的“一流”大学的一种无奈选择。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高考竞争中的失败者。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高职生的种种心理不足,我们的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他们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及时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良好的人文素质源于人文知识的内化,而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是十分匮乏的。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3%和72%的学生的入学动机为“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及“想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可见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还是相当可观的。这正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的名人大家,他们的为人处世风格给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理论阐释和思考方式,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能给迷茫的心灵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重新研究、整合高职院校的人文教材内容,应该成为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重视经济因素(贫富差距)的影响。学校固然不能改变学生来自单个家庭的贫富差距的原初身份,但可借助教育功能重新整合贫富差距,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我们的老师和领导更应站在维护公平的第一线,不要让学生感到交钱就可以补考过关、交钱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交钱就可以抵冲严重违纪。
对于那些相对富裕的学生,应教育他们不要无限制地“露富”而给身边的贫困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我们欣赏的是靠自己的实力创造的骄人的业绩和健康、真诚、善良的心态,而并非来自家庭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于承担,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四)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培养善良宽广的胸襟。当代学生, 因平时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高职学生更是由于自身的某些不足,不太愿与别人协作甚至是沟通。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成百上千甚至更多人员的通力协作方能成功。高职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缺乏宽广胸襟的人,即使暂时走向了社会,也会在日后更激烈的竞争和变故中败下阵来。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赛的形式,增加了团体赛。这种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是以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并互通有无,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团队活动,让他们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未来的人才只有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