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朗读,并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理解作者情感,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条最恰切的途径。
朗读指导设计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学生试读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朗读检测。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针对字音读得准不准。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试读2、教师指导朗读停顿、节奏、重音。学生自由体验读。
在第一遍朗读中,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已经无意中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根据以往的朗读经验,师生一起确定本诗按照“二二三”的停顿朗读;(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节奏舒缓,重音要根据具体诗句的理解来确定。
朗读检测。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针对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以上朗读因诗歌较长可几名同学读一首。
三、教师范读1-8句。
教师范读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和朗读积极性。教师也容易与学生一起进入诗歌意境。
以上环节通过层层蓄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诗歌情境。
四、指导朗读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的感情。
朗读最重要的是情感,情感的恰当表达建立在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之上。学生谈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的?
本环节学生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五、赏读。
诵读描写月景的句子,欣赏诗的景物美。
欣赏诗歌的景物,要通过联想、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学生闭目诵读,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教师点拨“生”字,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生机盎然,理解生命的涌动,体味诗歌情景交融。
六、品读
1、诵读9-16句,指导朗读重音,领悟诗的哲理美。
这是本诗的难点,通过朗读重音指导,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蕴含的哲理。
如:“何人”(重)“何年” (轻)应为重音,要读出诗人的苦苦追问与思索。这两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某种探索。
“无穷已”(重)“只相似” (轻)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然而江月虽然年年存在,但没有新生,和人生相比,似乎缺少了生命的律动。此句富有哲理美,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待”(重读)“送流水”(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这滔滔江水。明月依旧,大江东去,物是人非,感叹岁月的无情,人生的短促。一个“待”字,使这明月也似乎有情,让人又有一种绵绵的期待。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又是积极向上的。
2、欣赏配乐配画面朗读,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主题。
思考:作者的相思之情是如何表现的?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点拨:“白云”几句。白云暗指游子,“青枫浦”象征离别。“谁家”、“何处”是疑问更是肯定,肯定有人“今夜扁舟子”,肯定有人“相思明月楼”。
“可怜”几句:思妇孤寂一人,夜不能寐,久立楼头,愁绪满怀,看到月色徘徊,愁思更深,卷也不去,拂亦还来,这深深的愁思啊,抹不去,忘不掉。
“此时”几句:此时此刻,明月共望,音讯却不通,多想跟随这流水似的月光,到达你的身旁。可是连大雁、游鱼都不能捎封信去。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个思妇的凄凉感伤。
“昨夜”几句:久思成梦,春将去,夜将尽,游子还未归家,怎不令人神伤?
“斜月”几句:明月终于沉落,人却依然相隔天涯,诗人满怀同情的发出慨叹: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游子乘月回家?落月的余辉,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花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又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待:期待团圆。正所谓“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情难却。”
学生赏析举例1:“斜月”四句:道出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与牵挂。一个“藏”字写出作者无奈的心绪,亲人不能见面,只能将思念藏在心中。如同落月西斜沉沉的藏入海雾一样。“无限路”写出了作者与家人相隔天南地北,遥遥千里,但思乡之情更因这无限路而无穷无尽。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盼望在这月明之时与家人团聚的强烈愿望。最终把这情感寄托在这明月中,让它随波逐流传达给心中所思念的人。
举例2:“此时”四句:这一句读来让人好辛酸!亲人相距千里不得见面,对月长叹,只恨不能团聚。只希望皎洁的月光照在亲人身上,陪伴在亲人身边,带去我的祝福,使亲人不再孤单。可惜这只是异想天开,怎么可能呢?想给亲人寄去一封信,却不知他在何方;想把许多思念告诉亲人,却没有一个能为我送信的信使。这里,春江月夜怎似花?只有凄涼洒在心间。
七、学生个人表演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要有表演的心态。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情绪已被调动起来。再加上赏读、品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意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感悟,表演朗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再创作。
课后附记:这个教学设计朗读贯穿始终。以朗读带动诗歌赏析,比较自然,符合诗歌教学特点。课堂上学生活跃,思维敏捷,融入情境,整堂课一气呵成,余韵悠悠,给人以美的享受。
石卫红,女,教师,现居河北承德。
朗读指导设计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学生试读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朗读检测。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针对字音读得准不准。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试读2、教师指导朗读停顿、节奏、重音。学生自由体验读。
在第一遍朗读中,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已经无意中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根据以往的朗读经验,师生一起确定本诗按照“二二三”的停顿朗读;(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节奏舒缓,重音要根据具体诗句的理解来确定。
朗读检测。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针对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以上朗读因诗歌较长可几名同学读一首。
三、教师范读1-8句。
教师范读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和朗读积极性。教师也容易与学生一起进入诗歌意境。
以上环节通过层层蓄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诗歌情境。
四、指导朗读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的感情。
朗读最重要的是情感,情感的恰当表达建立在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之上。学生谈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的?
本环节学生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五、赏读。
诵读描写月景的句子,欣赏诗的景物美。
欣赏诗歌的景物,要通过联想、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入诗歌意境。学生闭目诵读,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
教师点拨“生”字,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生机盎然,理解生命的涌动,体味诗歌情景交融。
六、品读
1、诵读9-16句,指导朗读重音,领悟诗的哲理美。
这是本诗的难点,通过朗读重音指导,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蕴含的哲理。
如:“何人”(重)“何年” (轻)应为重音,要读出诗人的苦苦追问与思索。这两问表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某种探索。
“无穷已”(重)“只相似” (轻)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然而江月虽然年年存在,但没有新生,和人生相比,似乎缺少了生命的律动。此句富有哲理美,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待”(重读)“送流水”(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这滔滔江水。明月依旧,大江东去,物是人非,感叹岁月的无情,人生的短促。一个“待”字,使这明月也似乎有情,让人又有一种绵绵的期待。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又是积极向上的。
2、欣赏配乐配画面朗读,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主题。
思考:作者的相思之情是如何表现的?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点拨:“白云”几句。白云暗指游子,“青枫浦”象征离别。“谁家”、“何处”是疑问更是肯定,肯定有人“今夜扁舟子”,肯定有人“相思明月楼”。
“可怜”几句:思妇孤寂一人,夜不能寐,久立楼头,愁绪满怀,看到月色徘徊,愁思更深,卷也不去,拂亦还来,这深深的愁思啊,抹不去,忘不掉。
“此时”几句:此时此刻,明月共望,音讯却不通,多想跟随这流水似的月光,到达你的身旁。可是连大雁、游鱼都不能捎封信去。细微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一个思妇的凄凉感伤。
“昨夜”几句:久思成梦,春将去,夜将尽,游子还未归家,怎不令人神伤?
“斜月”几句:明月终于沉落,人却依然相隔天涯,诗人满怀同情的发出慨叹: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游子乘月回家?落月的余辉,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花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又留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待:期待团圆。正所谓“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情难却。”
学生赏析举例1:“斜月”四句:道出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与牵挂。一个“藏”字写出作者无奈的心绪,亲人不能见面,只能将思念藏在心中。如同落月西斜沉沉的藏入海雾一样。“无限路”写出了作者与家人相隔天南地北,遥遥千里,但思乡之情更因这无限路而无穷无尽。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盼望在这月明之时与家人团聚的强烈愿望。最终把这情感寄托在这明月中,让它随波逐流传达给心中所思念的人。
举例2:“此时”四句:这一句读来让人好辛酸!亲人相距千里不得见面,对月长叹,只恨不能团聚。只希望皎洁的月光照在亲人身上,陪伴在亲人身边,带去我的祝福,使亲人不再孤单。可惜这只是异想天开,怎么可能呢?想给亲人寄去一封信,却不知他在何方;想把许多思念告诉亲人,却没有一个能为我送信的信使。这里,春江月夜怎似花?只有凄涼洒在心间。
七、学生个人表演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要有表演的心态。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情绪已被调动起来。再加上赏读、品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意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感悟,表演朗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再创作。
课后附记:这个教学设计朗读贯穿始终。以朗读带动诗歌赏析,比较自然,符合诗歌教学特点。课堂上学生活跃,思维敏捷,融入情境,整堂课一气呵成,余韵悠悠,给人以美的享受。
石卫红,女,教师,现居河北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