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其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在其发展过程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就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应对策略,力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一、我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和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从业者的需求相应减少。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任务。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与众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与这两种人才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端性,第二、人才类型的技能型,第三、就业去向的“一线”性。
二、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办学的方向不要偏离,要做到培养目标清晰;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师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工作。另外,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使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教学体系运用不科学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备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教师大量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此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在。但是,现实教育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现状,很多学校仅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根本没有做到理实结合1:1的要求,导致了所谓教学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
3、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要求越来越高,而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大的改变。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通过中专或者技校升格而发展的,所以在管理体系方面还保留着以往的风格与模式,这显然是不适应的。另一方面,企业所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招工难等现象这证明了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如何改革当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特点,满足日益细化和日益综合的产业分工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岗位职业分析,在广泛调研,清楚掌握本行业现有的生存规模、经营状况及现代技术使用情况等诸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等,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
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从进校就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从而热爱本职、积极进取,使自己成长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
2、强化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约为1:1,实践教学实践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始终重视职业性、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使学校教学内容力求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教学中还实行证书嵌入式教学,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在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一并获得职业资格或能力等级证书,如会计、计算机等级证书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通过多种手段的学生培养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应地,各高职院校都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教师,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使得专业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
3、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转变管理模式,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实行弹性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学生除按规定修满一定的专业学分外,还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一定的素质学分。
学生教育管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实践育人,强化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工作。
小结:
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制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能力,毕业生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娜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
[2]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一、我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和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从业者的需求相应减少。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任务。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与众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与这两种人才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端性,第二、人才类型的技能型,第三、就业去向的“一线”性。
二、我国现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办学的方向不要偏离,要做到培养目标清晰;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师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工作。另外,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使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教学体系运用不科学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备的职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教师大量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此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在。但是,现实教育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现状,很多学校仅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根本没有做到理实结合1:1的要求,导致了所谓教学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
3、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要求越来越高,而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大的改变。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通过中专或者技校升格而发展的,所以在管理体系方面还保留着以往的风格与模式,这显然是不适应的。另一方面,企业所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招工难等现象这证明了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如何改革当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特点,满足日益细化和日益综合的产业分工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岗位职业分析,在广泛调研,清楚掌握本行业现有的生存规模、经营状况及现代技术使用情况等诸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等,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
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从进校就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从而热爱本职、积极进取,使自己成长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
2、强化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约为1:1,实践教学实践不低于总学时的一半。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始终重视职业性、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使学校教学内容力求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教学中还实行证书嵌入式教学,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在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一并获得职业资格或能力等级证书,如会计、计算机等级证书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通过多种手段的学生培养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应地,各高职院校都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教师,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使得专业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
3、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转变管理模式,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实行弹性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学生除按规定修满一定的专业学分外,还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一定的素质学分。
学生教育管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实践育人,强化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工作。
小结:
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制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能力,毕业生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娜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
[2]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