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2月,《非凡匠心》在北京卫视播出了第二季。自2017年第一季开播以来,这档主打“匠心”文化的节目以寻访国宝级文化传承者为主线,通过纪实的表现手法,剖析手工技艺的每一道工序,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玄妙与精微。
与第一季展现两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相比,第二季以匠艺为媒,每期侧重表现一位匠人传承技艺背后的独特故事。节目主创人员希望对传统技艺进行更为纵深的发掘和整理,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匠心传播大使张国立在《非凡匠心》第二季学习皮影戏的过程中,惊于“碗碗腔”之美,叹于它昔日的辉煌,痛于它的没落与消逝。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文化之夜”上,张国立带着节目里的皮影艺人一同来到现场,以“从皮影戏中我学到了什么”为题发表演讲,发出“我们在追赶效率和更高数字的同时,要回望历史,保护好我们文化自信的根”的呼吁。
《非凡匠心》制片人毛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希望节目播出后,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一样手艺、一片河山乃至一个人的美,继而对中国的河山、工艺文化和人文情怀产生更热切的爱。”
《非凡匠心》《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等“匠心”文化节目,凭借着对匠人匠艺的集中展现,让非遗文化在荧屏内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非凡匠心》第二季由北京电视台和华传文化出品、春田影视制作。由节目组邀请明星艺人担当匠心体验者,奔赴十省寻访守望匠心的手艺人、拜师学艺,深度挖掘匠人的匠心与匠艺,还原其独特的个人故事。
“我们每一期都是独立成片的故事,有情节张力、起承转合,这是与其他匠人题材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毛嘉说。
在十期节目中,龙泉宝剑、安徽宣纸、吉州窑木叶盏、广誉远定坤丹、陕西皮影、内蒙古马头琴、杭州铜雕、云南扎染、北京弓箭、天津泥人张等传统技艺依次亮相,而隐藏在技艺背后的匠人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也在嘉宾“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为复兴断烧700余年的吉州窑陶瓷烧造工艺,最大程度还原“木叶天目盏”的原貌,吉州窑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伍映山选择辞去吉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十余年来潜心研究古法,甚至尝试古人的生活方式,才终于找到古代匠人的烧造密码。
在炼泥、制坯、施釉、放叶、入窑等工序后,木叶盏还要经历一窑“生”一窑“死”的烧制考验和伍映山极为严格的成品检验,稍有瑕疵,木叶盏便面临被砸破的命运,有时数窑都难有一件成品。
而对于伍映山而言,历经锤炼才得以完成的木叶盏成品,并非仅供名家收藏的稀世奇珍,而是承载家常之物的日用器皿,在招待远道而来的嘉宾时,一杯清茶、一道道简单的家常菜被盛放在木叶盏中,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融入了灵逸巧趣的诗意。
另一位匠人陈阿金,在铸造龙泉宝剑前说:“用我剑的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有大侠风范,這样的人我才会铸剑给他。”他还为自己刻了一方“打铁匠”的印章,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铸剑初心。
对铸剑工艺精益求精、严谨端凝的陈阿金,在生活中却又流露出擅绘画、喜唱卡拉OK、醉心园艺的一面,开朗健谈,富有生活情趣。
还有马头琴艺术一代宗师齐·宝力高,一生的命运都与马头琴紧紧相连,他最为后悔的事,是在演出途中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留给他的一枚戒指,被他嵌入了马头琴的琴头,日日相见。
“这一生我为马头琴而活、为马头琴而死。我已经准备好,在舞台上拉好最后一个音,即使拉完了我就此倒下,心里也是舒服的。”齐·宝力高说。
“节目里匠人都具有很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是真的心无旁骛地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技艺,没有什么功利性,这也是最让观众有共鸣的地方。”毛嘉说。
节目总导演彭婉笛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匠人们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传统,在这层性情之上,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可爱个性,率真、自然,这也是节目能够打通年龄壁垒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档侧重匠心体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非凡匠心》第二季选择到匠人的家乡拍摄,开启24小时不间断记录的模式,让前来体验匠心的嘉宾与匠人同吃同住、不打折扣地深入体验每一门匠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你,就是你的故乡”是第二季的总主题。在节目组看来,每一门技艺本身,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风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匠艺与匠人生长的土地是生着根连着叶的,是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手艺,因此也可以说每一位匠人都代表着他生长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毛嘉说。
将匠人与故乡相连的主题,也贯穿于节目的方方面面。
据毛嘉透露,第二季从节目策划、寻访、匠人前采、实地踩点,到结构故事、联系艺人,再到与各地政府沟通、走访村民,节目组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电视综艺已成为快消品的时代,用一年来做一档季播节目,是非常奢侈的。”
在节目拍摄阶段,嘉宾学习匠艺,并非只是简单地经历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过程,而要从最初的寻找原料做起。
铸造龙泉宝剑讲求“三宝”:含铁量高的铁英沙、能磨出寒光的品亮石,以及龙泉当地独有的溪水,三者缺一不可;在最为关键的淬火阶段,还要取用当地剑池湖七星井里的井水,而这是只有深入到匠人的故乡才能实现的。
学习大理白族的扎染技术之前,也需先采来本土生长的板蓝根,以板蓝根为染料,染出的颜色才能青里带翠、凝重素雅、永不褪色。在节目录制时,为表现出板蓝根纯天然的特性,嘉宾们甚至现场喝下了板蓝根的汁液。 而要想深度体验匠艺,学艺的苦累与艰辛也是不可避免的。嘉宾不仅要亲身经历数小时的打铁、捞纸,近距离接触高温铜水,彻夜守窑等待结果,还要承担作品不达标、几日努力全部化为泡影的风险。
“嘉宾都要以学徒的身份入门,做不到那就是做不到,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我们不能向观众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一项技艺两三天就可以轻松练成,如果是这样,匠心体现在哪里,非凡又体现在哪里呢?观众在节目中要感受到匠人坚持几十年练就这门手艺的不易。”毛嘉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的成片中,除了表现技艺制作工序的场景,还有不少展现当地风物的空镜头。节目的另一位总导演车溢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这些空镜头都是由四人组成的摄影小分队单独拍摄的:“有时为了拍摄日转夜、夜转日的延时镜头,摄影机是不能动的,摄影师们就要带着帐篷在户外轮班守夜。”
多年以来,不少传统技艺一直秉承着“传内不传外”的家族传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也让不少民间技艺日渐式微。
在《非凡匠心》第一季中,锔瓷匠人王振海曾说:“对于中国老手艺的传承,家族说,你给外传了,你是家族的叛逆,但由于‘人死艺绝’这个概念的存在,我也在斗争。”
为了让锔瓷手艺能够薪火相传,王振海破例广收弟子,并将锔瓷工序在节目上予以展示。
在第二季里,如王振海一般向观众“倾囊相授”的匠人,也不在少数。
例如,陈阿金在第一期节目里便首次对外公开了“指姆纹”的独家锻造工艺。
“指姆纹”是在捶打锻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纹理,深含在剑的肌理内,是陈阿金着力复原的铸剑古法。“这次通过拍摄节目(把指姆纹的制作方法)存下来,可以传给后人,让后人去琢磨古法铸剑的纹路是怎么得来的。”陈阿金说。
为清晰展现工艺古法的制作细节,让古老的手艺“活”起来,节目组在拍摄时也注重从不同角度来捕捉画面,尽力做好影像记录的工作。
“木叶盏那一期,为了拍出烧制时桑叶恰好融入釉面的那个瞬间,我们在院子里自己搭了一个小型的窑,在窑上搭了耐高温的玻璃,对着玻璃拍了一整晚,才拍到了一点桑叶化掉的镜头,这种尝试是拍摄中一直在做的。”车溢峰说。
除了复原古法,匠人们还在《非凡匠心》里大方展现自己对传统技艺的创新之处。
“朱府铜艺”传人朱炳仁在继承传统铜雕工艺的同时独创出熔铜技术,此次他也选择将熔铜的制作手法公诸于众。
“朱先生很有家国情怀,由他设计重建的雷峰塔,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让雷峰塔得以世世代代永绝火患,此外他还是大运河申遗的先行者。从作品到品格,他已经不拘泥于‘小我’了。”毛嘉说。
他透露,朱炳仁在拍摄中已向节目组公开了熔铜技术的全部秘笈,但考虑到对创作版权的保护,为避免出现粗制滥造的赝品,在最终的视频呈现上,节目组并未将材料配比全部展示出来。
在记录制作秘笈之外,“抢救性”地整理保存,也是《非凡匠心》第二季的着力之处。
与其他传统工艺相比,华县皮影在传承断代上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如今53岁的皮影戏艺人魏金全,已是日渐式微的华县皮影戏的最后一代守护者。因此,这一期节目除了展现皮影的制作工艺,还将更多篇幅放在了寻找老艺人来凑齐一场“五人忙”的表演上。
皮影戏老艺人刘华如今已是75岁的老人,从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坚持手抄皮影剧本,就是为了把皮影戏留给后人,而《非凡匠心》所要做的,就是以影像的方式延续老人的匠心。
“像‘五人忙’这样的演出,如果再不拍摄下来,很可能许多观众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艺术了。如今通过节目效应,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皮影戏了。”彭婉笛说。
“我们既然讲匠人,就要把匠人讲透;既然要表现匠人的技艺,就要把技艺完整地呈现出来;既然要传播各地的风土人情,就要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现。”华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非凡匠心》出品人刘兵向《瞭望东方周刊》这样概括这档节目的总体理念。
自第二季播出以来,《非凡匠心》在获得观众和业内认可的同时,也让匠心题材的文化影响力,从节目本身拓展到现实领域中。
首先是带动了传统文化进课堂。如华县皮影戏一期,被浙江衢州的一名老师引入了课堂教学;伍映山复现木叶盏古法一期,也作为课程素材,在江西吉安市的部分校园中播出,当地小学因此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陶艺课程,邀请匠人指导。
“让匠心题材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是《非凡匠心》最成功的地方。”毛嘉说。
在“你,就是你的故乡”的主题下,第二季跨越十省的拍摄,将匠人匠艺与各地的历史风物、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也让所到之处成为了新的旅游热点,有些地区甚至开辟了“非凡匠心旅游专线”。
与此同时,节目中出现的天目盏、马头琴、龙泉宝剑等匠心作品,也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关注。
毛嘉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观看弹幕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第一集里张国立问陈阿金“走的时候能不能一人背着一把您打的剑走”,他这句话刚说完,屏幕上就“飞”过一条弹幕,上面写着“我都想要一把,能让你带走吗”。“可见大家对这些器物是真的动心了。”毛嘉笑着说。
通过与互联网渠道合作,木叶天目盏等器物凭借网络众筹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晓、使用。
在众筹页面上,一位网友评论道:“购买才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才是最好的传播。”
“我们发起众筹的初衷,也是希望让大家对传统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让非遗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刘兵说。
在刘兵看来,《非凡匠心》不仅是一档展现匠心之美的文化综艺节目,更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档节目扩展了观众对传统技艺的现实需求,而需求一旦建立起来,很多人就会希望亲身体验匠艺,这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刘兵透露,《非凡匠心》第三季会更为注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体验与利用,“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让匠人作坊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也会把匠艺传承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探寻如何对当地经济和旅游起正向助推作用。”
与第一季展现两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相比,第二季以匠艺为媒,每期侧重表现一位匠人传承技艺背后的独特故事。节目主创人员希望对传统技艺进行更为纵深的发掘和整理,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匠心传播大使张国立在《非凡匠心》第二季学习皮影戏的过程中,惊于“碗碗腔”之美,叹于它昔日的辉煌,痛于它的没落与消逝。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文化之夜”上,张国立带着节目里的皮影艺人一同来到现场,以“从皮影戏中我学到了什么”为题发表演讲,发出“我们在追赶效率和更高数字的同时,要回望历史,保护好我们文化自信的根”的呼吁。
《非凡匠心》制片人毛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希望节目播出后,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一样手艺、一片河山乃至一个人的美,继而对中国的河山、工艺文化和人文情怀产生更热切的爱。”
《非凡匠心》《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等“匠心”文化节目,凭借着对匠人匠艺的集中展现,让非遗文化在荧屏内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择一事,终一生
《非凡匠心》第二季由北京电视台和华传文化出品、春田影视制作。由节目组邀请明星艺人担当匠心体验者,奔赴十省寻访守望匠心的手艺人、拜师学艺,深度挖掘匠人的匠心与匠艺,还原其独特的个人故事。
“我们每一期都是独立成片的故事,有情节张力、起承转合,这是与其他匠人题材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毛嘉说。
在十期节目中,龙泉宝剑、安徽宣纸、吉州窑木叶盏、广誉远定坤丹、陕西皮影、内蒙古马头琴、杭州铜雕、云南扎染、北京弓箭、天津泥人张等传统技艺依次亮相,而隐藏在技艺背后的匠人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也在嘉宾“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为复兴断烧700余年的吉州窑陶瓷烧造工艺,最大程度还原“木叶天目盏”的原貌,吉州窑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伍映山选择辞去吉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十余年来潜心研究古法,甚至尝试古人的生活方式,才终于找到古代匠人的烧造密码。
在炼泥、制坯、施釉、放叶、入窑等工序后,木叶盏还要经历一窑“生”一窑“死”的烧制考验和伍映山极为严格的成品检验,稍有瑕疵,木叶盏便面临被砸破的命运,有时数窑都难有一件成品。
而对于伍映山而言,历经锤炼才得以完成的木叶盏成品,并非仅供名家收藏的稀世奇珍,而是承载家常之物的日用器皿,在招待远道而来的嘉宾时,一杯清茶、一道道简单的家常菜被盛放在木叶盏中,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融入了灵逸巧趣的诗意。
另一位匠人陈阿金,在铸造龙泉宝剑前说:“用我剑的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有大侠风范,這样的人我才会铸剑给他。”他还为自己刻了一方“打铁匠”的印章,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铸剑初心。
对铸剑工艺精益求精、严谨端凝的陈阿金,在生活中却又流露出擅绘画、喜唱卡拉OK、醉心园艺的一面,开朗健谈,富有生活情趣。
还有马头琴艺术一代宗师齐·宝力高,一生的命运都与马头琴紧紧相连,他最为后悔的事,是在演出途中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留给他的一枚戒指,被他嵌入了马头琴的琴头,日日相见。
“这一生我为马头琴而活、为马头琴而死。我已经准备好,在舞台上拉好最后一个音,即使拉完了我就此倒下,心里也是舒服的。”齐·宝力高说。
“节目里匠人都具有很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是真的心无旁骛地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技艺,没有什么功利性,这也是最让观众有共鸣的地方。”毛嘉说。
节目总导演彭婉笛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匠人们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传统,在这层性情之上,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可爱个性,率真、自然,这也是节目能够打通年龄壁垒的重要原因。”
你,就是你的故乡
作为一档侧重匠心体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非凡匠心》第二季选择到匠人的家乡拍摄,开启24小时不间断记录的模式,让前来体验匠心的嘉宾与匠人同吃同住、不打折扣地深入体验每一门匠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你,就是你的故乡”是第二季的总主题。在节目组看来,每一门技艺本身,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风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匠艺与匠人生长的土地是生着根连着叶的,是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手艺,因此也可以说每一位匠人都代表着他生长的这片土地的文化。”毛嘉说。
将匠人与故乡相连的主题,也贯穿于节目的方方面面。
据毛嘉透露,第二季从节目策划、寻访、匠人前采、实地踩点,到结构故事、联系艺人,再到与各地政府沟通、走访村民,节目组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电视综艺已成为快消品的时代,用一年来做一档季播节目,是非常奢侈的。”
在节目拍摄阶段,嘉宾学习匠艺,并非只是简单地经历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过程,而要从最初的寻找原料做起。
铸造龙泉宝剑讲求“三宝”:含铁量高的铁英沙、能磨出寒光的品亮石,以及龙泉当地独有的溪水,三者缺一不可;在最为关键的淬火阶段,还要取用当地剑池湖七星井里的井水,而这是只有深入到匠人的故乡才能实现的。
学习大理白族的扎染技术之前,也需先采来本土生长的板蓝根,以板蓝根为染料,染出的颜色才能青里带翠、凝重素雅、永不褪色。在节目录制时,为表现出板蓝根纯天然的特性,嘉宾们甚至现场喝下了板蓝根的汁液。 而要想深度体验匠艺,学艺的苦累与艰辛也是不可避免的。嘉宾不仅要亲身经历数小时的打铁、捞纸,近距离接触高温铜水,彻夜守窑等待结果,还要承担作品不达标、几日努力全部化为泡影的风险。
“嘉宾都要以学徒的身份入门,做不到那就是做不到,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我们不能向观众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一项技艺两三天就可以轻松练成,如果是这样,匠心体现在哪里,非凡又体现在哪里呢?观众在节目中要感受到匠人坚持几十年练就这门手艺的不易。”毛嘉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的成片中,除了表现技艺制作工序的场景,还有不少展现当地风物的空镜头。节目的另一位总导演车溢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这些空镜头都是由四人组成的摄影小分队单独拍摄的:“有时为了拍摄日转夜、夜转日的延时镜头,摄影机是不能动的,摄影师们就要带着帐篷在户外轮班守夜。”
记录秘笈,与时间对抗
多年以来,不少传统技艺一直秉承着“传内不传外”的家族传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也让不少民间技艺日渐式微。
在《非凡匠心》第一季中,锔瓷匠人王振海曾说:“对于中国老手艺的传承,家族说,你给外传了,你是家族的叛逆,但由于‘人死艺绝’这个概念的存在,我也在斗争。”
为了让锔瓷手艺能够薪火相传,王振海破例广收弟子,并将锔瓷工序在节目上予以展示。
在第二季里,如王振海一般向观众“倾囊相授”的匠人,也不在少数。
例如,陈阿金在第一期节目里便首次对外公开了“指姆纹”的独家锻造工艺。
“指姆纹”是在捶打锻造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纹理,深含在剑的肌理内,是陈阿金着力复原的铸剑古法。“这次通过拍摄节目(把指姆纹的制作方法)存下来,可以传给后人,让后人去琢磨古法铸剑的纹路是怎么得来的。”陈阿金说。
为清晰展现工艺古法的制作细节,让古老的手艺“活”起来,节目组在拍摄时也注重从不同角度来捕捉画面,尽力做好影像记录的工作。
“木叶盏那一期,为了拍出烧制时桑叶恰好融入釉面的那个瞬间,我们在院子里自己搭了一个小型的窑,在窑上搭了耐高温的玻璃,对着玻璃拍了一整晚,才拍到了一点桑叶化掉的镜头,这种尝试是拍摄中一直在做的。”车溢峰说。
除了复原古法,匠人们还在《非凡匠心》里大方展现自己对传统技艺的创新之处。
“朱府铜艺”传人朱炳仁在继承传统铜雕工艺的同时独创出熔铜技术,此次他也选择将熔铜的制作手法公诸于众。
“朱先生很有家国情怀,由他设计重建的雷峰塔,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让雷峰塔得以世世代代永绝火患,此外他还是大运河申遗的先行者。从作品到品格,他已经不拘泥于‘小我’了。”毛嘉说。
他透露,朱炳仁在拍摄中已向节目组公开了熔铜技术的全部秘笈,但考虑到对创作版权的保护,为避免出现粗制滥造的赝品,在最终的视频呈现上,节目组并未将材料配比全部展示出来。
在记录制作秘笈之外,“抢救性”地整理保存,也是《非凡匠心》第二季的着力之处。
与其他传统工艺相比,华县皮影在传承断代上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如今53岁的皮影戏艺人魏金全,已是日渐式微的华县皮影戏的最后一代守护者。因此,这一期节目除了展现皮影的制作工艺,还将更多篇幅放在了寻找老艺人来凑齐一场“五人忙”的表演上。
皮影戏老艺人刘华如今已是75岁的老人,从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坚持手抄皮影剧本,就是为了把皮影戏留给后人,而《非凡匠心》所要做的,就是以影像的方式延续老人的匠心。
“像‘五人忙’这样的演出,如果再不拍摄下来,很可能许多观众一生都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艺术了。如今通过节目效应,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皮影戏了。”彭婉笛说。
“点燃”传统文化
“我们既然讲匠人,就要把匠人讲透;既然要表现匠人的技艺,就要把技艺完整地呈现出来;既然要传播各地的风土人情,就要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现。”华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非凡匠心》出品人刘兵向《瞭望东方周刊》这样概括这档节目的总体理念。
自第二季播出以来,《非凡匠心》在获得观众和业内认可的同时,也让匠心题材的文化影响力,从节目本身拓展到现实领域中。
首先是带动了传统文化进课堂。如华县皮影戏一期,被浙江衢州的一名老师引入了课堂教学;伍映山复现木叶盏古法一期,也作为课程素材,在江西吉安市的部分校园中播出,当地小学因此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了陶艺课程,邀请匠人指导。
“让匠心题材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是《非凡匠心》最成功的地方。”毛嘉说。
在“你,就是你的故乡”的主题下,第二季跨越十省的拍摄,将匠人匠艺与各地的历史风物、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也让所到之处成为了新的旅游热点,有些地区甚至开辟了“非凡匠心旅游专线”。
与此同时,节目中出现的天目盏、马头琴、龙泉宝剑等匠心作品,也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关注。
毛嘉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观看弹幕时,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第一集里张国立问陈阿金“走的时候能不能一人背着一把您打的剑走”,他这句话刚说完,屏幕上就“飞”过一条弹幕,上面写着“我都想要一把,能让你带走吗”。“可见大家对这些器物是真的动心了。”毛嘉笑着说。
通过与互联网渠道合作,木叶天目盏等器物凭借网络众筹的方式,被更多的人知晓、使用。
在众筹页面上,一位网友评论道:“购买才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才是最好的传播。”
“我们发起众筹的初衷,也是希望让大家对传统技艺有更深入的了解,让非遗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刘兵说。
在刘兵看来,《非凡匠心》不仅是一档展现匠心之美的文化综艺节目,更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档节目扩展了观众对传统技艺的现实需求,而需求一旦建立起来,很多人就会希望亲身体验匠艺,这对整个产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刘兵透露,《非凡匠心》第三季会更为注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体验与利用,“我们会进一步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让匠人作坊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也会把匠艺传承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探寻如何对当地经济和旅游起正向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