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督粤时期华侨政策再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之洞于光绪十年至十五年间任两广总督,任上十分重视华侨问题,大力保护侨民,在团结侨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之洞督粤时期侨政的出发点主要有二:一是同情华侨苦难遭遇,二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张之洞顺时应势,其对侨主张可谓清政府对侨政策的一个缩影。
  张之洞主政广东五年有余,其任上与华侨相关的政举多旨在保护侨民,兼而嘉奖华侨回报祖国之义举、设立学校教授儒家之经典。
  19世纪中叶以降,华人出洋渐多,于客居地生活日久,与当地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出来。殖民势力强盛,欺凌华侨,对此张之洞极力主张护侨。纵观其主张,大致有三方面内容。
  其一,倡议设领事护侨。南洋等地多受西方殖民,殖民者眼中的华侨无疑是“二等公民”。受压迫日久,华侨不免会希望祖国能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光绪十一年,小吕宋发生华人被害事件,张之洞极为重视此案,急切上奏请求设官保护当地华侨,但此请一时未得朝廷应允。翌年,他再次上奏折请于南洋设立领事护侨:
  大抵设立领事一节,事甚切要,势亦可行……其抵小吕宋也,华民分诉日人虐害情形,恳请派官保护,自筹经费。缘该处华民五万余人,贸易最盛,受害亦最深。该委员等详查被害各案,或挟嫌故杀,或图抢故烧,甚至官兵徇私,巡差讹诈,暴敛横征,显违条约……综核情形,非设总领事不可。
  筹议设立南洋领事保护侨民的同时,张之洞还特别强调在香港设领事的重要性。香港临近广东,由于未设领事,处理事务十分不便。张之洞分析“缘港设领事,我有利益,彼多牵制,欲允从则不愿,欲阻拒则无辞”,认为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设领事一问题上有意拖延。但于当时情势来看,设立领事,实不可再缓。张之洞认为在港设领事有“通商、保民、逸犯、巡缉、防海”五大利,并称“若不设领事,则是诸洋百货入华之利益,英国得而专之,华商华民之在彼者,中国转不得过而问之。英收其利,我承其弊;英资其益,我受其损”。设香港领事的急迫情形跃然纸上,此一奏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其二,建言修约,反对美国排华。美国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严禁华人赴美。“华工以力作而获值,华商即以贩运接济而收其利”,排华法案一出,则在美华民生计无可着落。按张之洞所言,“每岁物故几三千人,回华者数千人,是二十年后美国当无华人足迹矣。商等生业所关,何堪设想”。本来第一次排华法案出台限禁二十年,美国总统以为其与此前条约不符,已改为十年,然而此时美国再修法案,又将禁令顺延了二十年,“未往者概不准去,已回者不能复往”。在美华侨苦叹“方幸限期将满,生业可以重兴,不意今日复有二十年之禁,将使华商生业不绝不已”。张之洞深恐美国排华影响他国,尤其是可能引起南洋诸国反华势力抬头,所谓“美既作俑于先,难保南洋各岛不踵行于后”,绝非虚言。然美方态度颇为坚决,排华法案至二战期间方才废止,张之洞虽奏请朝廷与美交涉修改相关法令,却收效甚微。
  其三,力禁赊单,保护华工。其时,赊单盛行,华工先赊单乘船至目的地,由工头赎出后,必须为其做工还债。因颇有强迫劳动意味,赊单也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准奴隶制”。禁行赊单合情合理,面对汕头英国领事的开放赊单之请,张之洞详述赊单之弊,称“有鉴于借贷川资之弊,不欲其以身作质,而束缚于限年佣工之合约也……无论章程如何美備,既立合同,则来往不能自由,弊窦必由此丛生”,强调“华民出外谋生,向办章程必须自备川资,自愿出洋,方准前往……熟若听其自备川资,任便往来之为愈也”。他明确回复英国领事,绝对不能废除赊单之禁。
  其实,保护侨民,清政府亦可大有获益。张之洞认为,若清廷“诚能为民兴利除害,则民情爱戴,自无不急公募义,踊跃输将”。中国急需开展各项建设,侨民在经济上回馈祖国,自然也会受到清政府欢迎。可见,张之洞眼中的华侨与祖国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保护侨民实际上是在保护清王朝的利益。
  张之洞也着力于鼓励华侨回报祖国,如劝令华侨捐资购造兵船。张之洞以海外各地华商众多,且“侨居异土,每受洋人欺凌,群情愤郁,延颈喁喁,仰冀国威远加覆庇”,建议朝廷出面劝令各地华民捐资购买、建造护商兵船,远播皇威,并使“海外商民咸蒙乂安之福”。华侨在海外既得安生,国内亦可获侨民衷心支持。
  华侨于异乡谋生,语言、文化环境与中国大有不同,土生华人或是年纪尚小的“新移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感陌生。于是,张之洞又奏请在设立领事之处同时设立书院,购置经书,聘请寓居海外的儒士为教师,为华人子弟讲授儒家经典,“使其习闻圣人之教,中国礼义彝伦之正,则聪明志气之用,得以扩充而愈开,水源木本之思,益将深固而不解”.华文教育乃维持华侨文化根基的重要手段,张之洞的深谋远虑在此可见一斑。
  广东乃全国最大的侨乡,身为粤省最高官员,重视侨政是张之洞分内之事。但与前后数任粤督相比,张之洞对侨主张十分鲜明又十分妥帖,凸显了他个人的独特之处。
  (国际关系学院)
其他文献
钢琴在中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钢琴可以成为学生认知、提高自身艺术技巧的媒介。教师可通过演奏一些包含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特征的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发展史、创作风格、调性、色彩及演奏手法,从而将美育思想贯穿于音乐教育,培养出优秀的本土化、具有美学思维的高水平音乐人才。其中,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心”(主体性)与“悟”(直觉思维)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较
期刊
《〈呼兰河传〉节选》是一篇初中课文,它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从整体来看,整部作品充满一种忧郁的情绪,读完会让读者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内容看似简单却饱含深刻之情。而在节选部分,作者描写的是自己童年时在祖父家后花园的快乐生活,这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文基調简单明快,这种反差的对比意义深远。本文将从背景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对节选部分进行赏析。
期刊
玄幻文学近些年在文坛甚是流行,受众大都是青少年。作为成年人,一些人总觉得玄幻文学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只要其思想内容健康,人们都可读之。因此,本文对流行玄幻作品《龙族》和《哑舍》进行对比分析,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证明玄幻作品存在的价值和给青少年带来的正面影响,让人客观看待玄幻作品的利与弊。  一、语言轻快活泼,简单易懂,情节跌宕,进展快速  (一)行文流畅自
期刊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歌成就被《剑桥文学史》评价为“站在了伟大的边缘”,而马修·阿诺德更大加赞赏,称其为拜伦之后无人可与之媲美的诗人。本文采用细读的方法,分析艾米莉诗歌荒原、自由、爱情等主题,探索艾米莉诗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心路历程。  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因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呼啸山庄》饮誉文坛,而她的才华远不止于此,终其一生,她
期刊
世界上我最羡慕的就是风,  它是我见过说话最多的。  我羡慕它一开口,树就听懂了,  上面的叶子,摇头的摇头,点头的点头。  ……  ——风的界面/鲁西西  很久前,读到鲁西西的诗句,忽然有一种久违的、意欲动笔的冲动,搅扰我,使我烦躁。  这种感受从前也有过。70后很多人还记得动画片《花仙子》《圣斗士星矢》,与北条司、高桥留美子的漫画书,如《侠探寒羽良》《乱马二分之一》之类吧。那些颜色、位置、形状
期刊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许多原因,干谒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干谒,《辞海》释意为“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显达的人)”。干谒,在初盛唐文学流派的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方面,干谒促进了文人的漫游之风,文人在干谒过程中需要远赴边塞,甚至跋涉山川、逾山越海,因而干谒过程中产生的诗歌就或多或少受到他们经历的影响,从而推动了边塞诗和田园诗的创作;另一方面,一些干谒对象本来就是文学大家,干谒者在干谒的同时,往往
期刊
印度女权主义运动在近年来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印度电影中展现女性个人魅力的作品较少。在男权社会以及父权高压的状态下,《摔跤吧,爸爸》能够得以放映并取得较大的成功,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宣传效果,让印度人民开始慢慢地反思这一社会现状。但是,这是一部解放而又不解放的作品,因为它依然是在依托父权社会和处在父亲的掌控与压抑下的女性奋斗史。  电影作为第七大艺术,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期刊
土司文化是湘西文化的典型代表,需要借助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传播来塑造全新的形象,从而成为湘西的新名片。本文分析新媒体语境下边地文化遭遇的困境,也说明了土司文化在新旧媒体中的传播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播困境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域文化面临对外营销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学者戈尔德马克首次向外公布。学者王斌提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
期刊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以一位由乡村到城市的知识分子吴志鹏为叙事视角,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城乡发展史。《生命册》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他们依次登场,书写了各自的身世际遇及命运变迁。书中的女性是不亚于男性而存在的群体形象,本文对《生命册》中出现的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分析,她们不再是作者以往小说中“无语的存在”,而是非常鮮明地作为同等强烈的存在。  李佩甫是一位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并把其创作的根据地放在
期刊
巴勃罗·毕加索(Pallo Picasso,  1881-1973)是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绘画大师,他倾尽一生都在热切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着内心对于自由的幻想与未知世界新探索的图景。他的艺术实践大胆创新,一反西方固有的绘画传统,抛弃偏见,以彻底的自由重新塑造这个世界,大胆且肆意挥洒着自己对于艺术事业无限的激情与热血。分析其晚年的陶艺作品与版画作品,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这一颗永葆年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