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饭量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调羹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精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连一小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
   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氣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呵?”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待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残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叫我给在田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有时会叮嘱一句:“你阿爸种田用力,路上别偷吃呵,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
   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乌墨般黑。他把寸寸断的粉干连吃带喝,会有意剩下一些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叮嘱,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娒,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学生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娒,肚饿不?到面店吃碗面吧。”
   我当然想吃一碗鲜汤面,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
   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待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着。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我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母亲微笑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位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好久以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选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古人对于美食,喜欢用谚语给予定论。谚语是最短的文学形式,往往能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点,精准地说出其要义。单就有关新疆美食的谚语而言,可圈可点者不胜枚举。譬如“马是男儿的翅膀,饭是人类的营养”“迷路时星星跟月亮一样亮,饥饿时面条跟酥油一样香”“即便活到中午,也要准备晚餐”……  我在新疆近三十年,一直受到美食的暗示、影响和引领,让我先是成为一个饮食方面的模仿者,后又养成了顽固的味觉习惯。新疆的美食背后
人有七情六欲,如影相随。孤独、开心、烦恼、难过、痛苦、悲伤、不舍、绝望、希望……这就是火热的但又真实得有些残酷的生活。   刚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一位名叫索尔·雷特的美国摄影大师说:“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for nothing to happen.”中文意思是“幸福的秘密在于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这真的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一个人的成长,怎么可能不会发生任
精神上近是精神范畴的亲人,肉体上近是荷尔蒙范畴的亲人,多数时候这两者不统一。人会因为这种不统一感到疲惫。当我们言说爱情,是白马非马与马非白马的状态,我想它可能并不存在。如果说,人说话是因为人应合于语言——那么人相爱或许也是人应合于爱情,即使我们并不认识这种召唤。最动人的情感不属于爱情。最动人之处,个人几乎是消失的。爱情是一种途中状态,不是抵达。关乎抵达的事情仰赖于命运的参与。情诗也并不是最好的诗歌
要快,是否就得加速?   还真不见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急水难存。暴雨过后,有时反而会出现水荒。因为水来得急,去得快。若是暴雨持续时间短,根本就很难存住。一味加速一味急,非但不见得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这就像一个人,想成为另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该急一急还是缓一缓?   下意识的做法,自然是前者。喜欢了,就得主动。光是主动,还不够,攻势还得够猛烈。若是不出意外,对方很快就会
公共場所的我接电话时很容易招来尊重与敬佩的眼光,为什么?因为我总是低着头,手捂左耳、温柔而低声地说……有个朋友很深刻地说:罗西的温柔或者说温和,其实是对人性善高估的表现。我觉得她很懂我。我常常高估了人的好。其实,这不坏,毕竟被我高估的那一部分,也真的对我不坏。我也被温柔以待,这就够了。换言之,如果你会看见我的温柔,是因为你也一心温柔。我特别容易看见他人的温柔,世界的善意。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住进御汤苑是某年冬天的事。对于习惯外出写作的我来说,最难对付的就是冬天。冬天山风大,取暖条件差,水结冰,而且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大雪封山。所以这个季节到山上去的念头只能打消。我想起了温泉。御汤苑原来不叫御汤苑,而是叫温泉疗养院。温泉镇距我老家有一百多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就很出名,据说这里的温泉水专治各种水土不服和疑难杂症。最早时进疗养院是需要有一定级别的,市场经济后,“一定级别”仍然保留,但基本属
飞蓬在初春的野地上野蛮生长,细碎的叶子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春末夏初,它生命里的俏皮可爱才通过美丽的花序跳出来,给野地一个惊喜。金黄的花蕊,纤巧的花瓣,飞蓬没有大家闺秀的雍容气度,却俏丽活泼野得可爱。它们星星一样闪烁在老家村后的土坡上。我们在弥漫着花香的草丛里,不厌其烦地捉迷藏,它们就晃着可爱的小脑袋,为我们呐喊。我和妹妹最喜欢跟妈妈去野地。我们像叽叽喳喳的小鸟,总是停下来摘花,想数数它有多少片花瓣
掀开黑魆魆的木头盖子,一缸清洌的井水,明亮亮一片,闪烁着乡村的容颜。竹制的勺子扣到缸沿,像用乡音与童年伙伴打招呼,“嗡——嗡”,彼此回应着。没有自来水的年代,乡下人离不开水缸。在老家,水缸多半是粗陶制品,有半人高,缸口大到双手环抱,缸内有一层深褐色的釉,依稀照见人影。水缸由一抔土、一汪水,糅合成形,放置烈火中煅烧而成。它源于大地,朴实无华,像极了水缸边生活的老百姓;它踏踏实实地进入寻常人家,一点一
在一个极为炎热的夏日夜晚,独自窝在学校的办公室乱翻书,突然看到一本好久未曾打开的旧时相册,一张張地翻阅和追忆,祖母的照片蓦然映入了眼帘,慈眉善目一身旧式黑色服装的她在柔和灯光的映照下那么慈祥地看着我,仿佛在责备我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到故乡探亲,又好像在叮咛我别太熬夜,早点回家休憩。多么亲切的一种心灵之间的互动,那些在繁忙的日子里被尘封的往事奔涌而来,应接不暇,让我沉浸在对童年的追忆之中。我常常对父母和
父亲成为大厨,最初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因为母亲患类风湿病已近40年,她的左右腿髋关节近10年里分别置了“假体”,不能长时间站立;再之,母亲的风湿病已至中晚期,她的手脚严重变形,尤其是双手,一丁点力气都使不上,连筷子都要用特制的很轻很轻的小竹筷。母亲不得不告别厨房,父亲不得不接任“大厨”。父母当年在单位里都是干部,在家乡陕西汉中光荣退休。他们膝下4个孩子,我排行老二,在北京工作;其他三姐弟都在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