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饮食智慧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garet9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对于美食,喜欢用谚语给予定论。谚语是最短的文学形式,往往能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点,精准地说出其要义。单就有关新疆美食的谚语而言,可圈可点者不胜枚举。譬如“马是男儿的翅膀,饭是人类的营养”“迷路时星星跟月亮一样亮,饥饿时面条跟酥油一样香”“即便活到中午,也要准备晚餐”……
  我在新疆近三十年,一直受到美食的暗示、影响和引领,让我先是成为一个饮食方面的模仿者,后又养成了顽固的味觉习惯。新疆的美食背后多有奇事,人们品尝美食时,了解这些故事或历史,一定会被感动,亦会受到启发。
  我当兵到新疆的第一个月,跟一位老兵去叶城县办事时,闻到一股烤羊肉的味道。先前在老家不吃羊肉的我,呼吸便有些不适。偏偏老兵中午请我吃的是烤羊肉串和拌面。我举着烤羊肉串的钎子,一块一块,很勉强地咬着吃,可以说是很不得要领。后来吃拌面时,我又把拌菜——辣子炒羊肉当成了下饭菜,一口面一口菜地吃。老兵用陕西话“教训”我,你娃命中注定到了新疆,不会吃新疆饭也要模仿吃,不然咋在新疆待下去?他说的“模仿”二字,从此成了我深入新疆生活的开始。一周后,我从部队翻墙出去,在一家饭馆学着老兵的样子,把拌菜拌进拉条子,第一次像个地道的新疆人一样,吃了一份拌面。
  另一事。有一年在阿勒泰的白哈巴,我跟一牧民去了牧场。那天他说,咱们今天只带三把东西,就把中午饭解决了。到了牧场我才知道,他说的三把东西,是一把刀子,一把盐和一把火柴,皆可放在口袋里携带。到了野外,他宰了一只小羊,在溪水中洗净后切块,然后生火开始烤。羊肉烤好后,我们二人在牧场上边吃边聊。他说,羊有四条腿走动,人有这三把东西,到了哪里都不会挨饿。吃完后我想,他制作食物的整个过程,虽只是对古老生存方式的模仿,却产生了令游牧文化彰明较著的效果,这是多么的奇妙啊!
  还有一事。南疆的农民劳动到中午,将馕和葡萄带到水渠边,将馕扔向上游,然后开始洗葡萄。等把葡萄洗干净后,被泡软的馕已漂到面前,他们便葡萄就馕吃了起来。因食物而生出的智慧,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等到后来有了机会,我便模仿他们这样吃了一次,觉得自己是在接近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
  更有食物创造奇迹,让这块土地变得颇具神性。人们对库车的小白杏历来有“一颗一口蜜”的赞誉。每年,当库车小白杏成熟后,人们一定要等到其中一顆自行落下,将其吃掉后才能正式开始采摘。那颗第一个落下的小白杏的核会被人们留下来。据说,那样的杏核种出的杏树,会结出更甜的果实。而且,库车人认为,小白杏有独特的治疗怪病的功效。有一年,一个人突然哑声,说不出话,久治不好,非常痛苦。一天,院中杏树落下第一颗小白杏,一老者让他吃下后,他居然又开口说话了。那是一次无意识的模仿,但结果却颇为美妙,让人觉得犹如神在布道。
  人被养育和改变,其言辞、语气、观念和行为,都会体现出鲜明的新疆特色。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天天骑的马不乱跑,顿顿吃的饭不会忘。一块土地辽远宽广,对食物的模仿让人或饱口福,或饱眼福。民以食为天,幸福与欢乐皆来自食物,并且滋生出智慧。而一方天地的馈赠、尊重和回报,历来都层出不穷,甚至应接不暇。
  选自《食为天》
其他文献
从小爱山,每逢出外旅游,少不了上山。上山又偏爱走极险之道,走了许多,回想起来,感悟颇深的还是豫北林虑山王相岩崖壁上的那条栈道。  栈道横挂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半中腰,是人工在绝壁上开凿出的一条约一米五高、平均不到一米宽、六七十米长的极险之道。我过时根本直不起腰,必须低着头、弯着腰、侧着身甚至爬着才能通过,如钻“老虎嘴”。栈道最宽处一米,最窄处仅一尺多,只能侧身而过。伸头往外一望,下面便是深不可测的
如注的夏雨急敲竖琴般的鱼鳞瓦,乱珠溅玉。天上之水顺着瓦槽飞流直下,砸落在檐沟里,条石上,跳跃着曼妙的舞姿。白水盈盈,水汽氤氲,潮湿了农人甜甜的梦。   风从瓦缝间挤过,呼哨悠长,玉笛暗飞声。雨,越下越密,在瓦背上奔驰,声声切切,清越激昂。声响混合,长短交织,忽高忽低,忽急忽缓,拨动着尘封的心弦。   瓦檐下,燕子成双交颈,窃窃私语,道不尽缠绵与欢愉。它们抖落玄衣上的水珠,翡翠般的眸子咕噜咕噜转动。
老北京人管中秋节叫八月节。这是因为一进入八月,中秋节浓浓的气氛就忍不住开始弥漫开来了。首先,过节的气氛像一股股的溪水,从大街小巷的街肆店铺里流淌出来。这个季节里,瓜果桃李正热热闹闹的上市,中秋节,各家都要拜月祭祀,少不了供奉的果品。于是,卖各式水果的摊子,一般都会拥挤上街头,花团锦簇,向人们争献媚眼。我小时候,前门大街之东,鲜鱼口之南,有条叫果子市的小胡同,这季节,一个个卖水果的摊位,像蒜瓣一样挤
陌生的村庄,在屋门口坐着摘花生的老妇人,脚跟边蜷着一只小黑猫,屋顶上趴着开好的丝瓜花……这是一次旅途之中,无意间掠入我眼中的画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就是常常被我想起。那个村庄,那个老妇人,那貓那花,它们在我心里,投下异样的温暖。我确信,它们与我心底的某根脉络相通。机场门口,一对年轻男女依依惜别,男人送女人登机。就要登机了,女人走向检票口,复又折回头,跑向男人,只是为了帮他理理乱了的衣领。这样的场景
居住在繁华的都市,每当白昼已尽,城市里华灯璀璨,凭窗遥望浩瀚银河里闪烁不定的星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乡下的老家,想起老家散发着桐油清香味的木板房,想起木板房里的煤油灯,想起煤油灯伴我走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想起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出生在一个山旮旯里。童年时,老家不通电,人们照明用的是一盏盏大大小小、样式大同小异的煤油灯。那时,每当夜幕降临,村里家家户户就会陆陆续续点起煤油灯,闪闪的灯光星星点点散
男人藏私房钿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私房钿是老婆不知道也不能让老婆知道的,而且要隐藏在不能让老婆发现的地方。每月10日,母亲总会在吃晚饭的时候问父亲,“工资发了吗,拿出来。”这是我家每月都会出现的一幕。“发了。”父亲从皮夹中拿出一只工资袋,递到母亲手中。工资“交公”,听从“组织”安排,香烟钱、交通费、零用钱,除此外,基本没有“财政预算”了,父亲只能将平时单位发的加班费、值班费和省下来的零用钱攒起来。我知
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句话:“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极佳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味觉,还是一种视觉与触觉。一个人站窗外,看别人在室里于窗户纸上写字。丽日瞳瞳,窗户纸上映着什么字?上看下瞧,左观右看,大抵是一些“清风明月”、“福禄寿禧”。字虽是反的,然而却觉得效果不错。这样的生活场景,往往发生在江南的某个风雅老宅院内。  生活有许多“极佳”,透视感很强,让人觉得事物的美妙。  冬
在上海,人们普遍认同“家常菜最好吃”,上海人请客吃饭,最高境界就是设家宴。但如果条件所限,必须“外头吃”,那也是锁定“最好吃的”而不是“最贵的”。  所以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上海人也越来越会吃了,所谓“会吃”,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口而止,二是适可而止。前者讲究对味道的品鉴,后者强调内敛,反对铺张浪费。  早年,来城里创业的厨师就是取各帮之长为我所用,形成了咸甜适口的本帮菜。近年来本帮菜满血复活
一進峄城,就融入一个石榴的世界。满耳是石榴的故事,满眼是摇动的石榴树。记得小时候,鲁北平原,我们的村落只有一株石榴树,在九奶奶家。九奶奶住在村西头,家屋后有个大院子,里面种着阔叶的桑树,开白花的杏树,开红花的桃树,还有一棵粗壮高大的树。树上的虬枝舒意伸展,树叶层层叠叠,夏日里绿荫遮日,浓密的叶子里垂出无数圆圆的小小的果实。我们小伙伴就常常爬到树上去摘。那是一种青色的果,味似苹果,酸而甜,咬一口,爽
不少人对春雨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喜欢它的若即若离,有的喜欢它的诗意盎然,有的喜欢它的步履轻盈,有的喜欢它的润泽万物。因此,便有了这许多关于春雨的曼妙之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等。而我也十分喜欢春雨,个中缘由却与以上的种种不尽相同,如果真要说有点什么联系,那么可以说喜欢它的生发万物。在村庄里,春雨过后,极易滋生出一味野菜。这野菜长在山野之间,有一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