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其生物工程专业充分利用企业与社会资源,编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造就双能型师资队伍,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为生物技术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发展的专业之一。自2006年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设立以来,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物技术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皖西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构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一、科学编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相对来说,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例如,在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过程工程原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生产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接受微生物学、发酵过程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其目标是培养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皖西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它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和应用型,其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合皖西地区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所需要的生物技术人才,因此,皖西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不宜照搬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制订与皖西学院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保证该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别邀请了江苏同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迎驾集团、安徽圣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生物技术企业代表,六安市发改委、六安市林业局、六安市农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行业主管,以及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结合皖西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实际,历经多次研讨,共同制订出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在完成必要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开设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也是地方生物技术企业直接需求的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天然产物开发、酿造工程、微生态与酶制剂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等直通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型课程。
(3)构建高比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实践性课程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5.7%。实习实训等集中实践时间达到一学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课程实验由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三部分组成;专业实习实训由第3学期初的1周专业见习、第5学期初的8周专业生产实习、第7学期18周的专业实训及专业拓展实训、第8学期16周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四部分组成。
二、精心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适合企业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皖西学院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既考虑到一定学科的相关性、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的继承性和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又吸收了安徽迎驾集团等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六安市林业局、发改委等部门的行业主管从生产实际角度给出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确立了四大课程模块以及为期一年的公司化专业实训的系列课程,从而建立了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又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校本资源课程模块。建成理论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方面:(1)第1-4学期完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等);(2)第5学期开设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天然产物开发、酿造工程、微生态与酶制剂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等专业课;(3)第6学期开设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大别山特色珍稀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特色课程。
实践课程方面:构建以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每学期开设2~3次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前沿讲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构建以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为主的专业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政府资源课程模块。邀请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专家以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方面内容,开设“生物医药产业法规与政策”、“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等具有应用特色的专业拓展课程。
3.企业资源课程模块。邀请大规模组织培养与产业化栽培企业以及酒类酿造、酒曲制备、发酵设备制造等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以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解大规模植物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白酒酿造关键技术、白酒的质量分析与品控、酒类营销等方面内容,将企业技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培养直通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
4.自主学习课程模块。大三时期,每位同学须独立完成一次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知识授课,并开展学生互讲互评。每位同学参加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申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创新创业报告或计划,并进行评审。
5.公司化专业实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将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分组开展以下实训项目:(1)成立公司,组建项目部、生产部、研发部、营销部等部门,学生各司其职。(2)项目部的学生要落实企业的工商登记注册、撰写项目申报书、进行新产品生产工艺的研发、草拟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申报产品质量标准等事项。(3)生产部的学生要落实生产厂房的规划与设计、设备选型与安装调试、人员招聘与培训,实施产品生产与包装,提交相关材料作为项目考核的依据。(4)营销部的学生要落实营销人员的招收与培训、营销宣传策划、企业的财务管理,撰写人员培训计划和营销宣传策划书,要按照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管理公司财务。 三、多渠道造就“双能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采取多种措施,努力造就既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能深入生产一线、将生产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1)加强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对于刚进校的新教师,在学校统一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再分别从教学资源的准备、教案的撰写、课件制作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对新上岗的新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对于低职称的青年教师,在鼓励他们参加学校“青年教师大奖赛”的同时,分别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导师,要求他们完成至少一门课程完整的跟堂听课任务。
(2)强化教师的生产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皖西学院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尽快实现教师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训,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每位教师都要担任实习指导,与学生一起进驻合作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生产实习。遴选并聘请10位农业、林业部门行业主管及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外聘教师,每学期开展2~3次的相关技术讲座,为本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并担任毕业生毕业设计及公司化实训的指导教师。
(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尤其是产学研合作能力。鼓励年轻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进修,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提高科研水平。到目前为止,生物工程专业已经取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2项,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为了使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顺利实施,生物工程专业采取三大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院通过科研平台建设、综合实验室建设以及与产学研企业的共建等措施,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仪器设备总值达500多万元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为综合实验的开设提供了保障。
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生物工程专业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具体而言,对于非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提前自学,在理解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出PPT,课堂上授课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就同一内容向全班同学讲授,开展学生授课活动,并由学生进行评析,将部分课堂交给学生,这样可以翻转课堂,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转变,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教师结合生产过程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实施“案例式”教学,必要时直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开展现场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使学生自己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变要学生去学为学生主动去学。
3.重建面向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1)过程考核。参照企业GMP生产车间的过程管理模式,主要考核学生每门理论课程学习的过程材料,包括课堂笔记、课后习题、自主学习总结等,按照分值折算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考核依据。(2)项目考核。对于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实训、工程基础实训等一些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以公司名义申报的项目申请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一份车间/厂房规划设计图,根据项目书或设计图评定成绩。(3)实训报告。对于植物生物技术实训、微生物发酵工程实训等在企业开展的专业实训课程,在提交实训过程记录的同时,提交完整的实训报告,根据提交的材料来评定成绩。(4)“卷面+操作”考核。对于实验课程,不仅需要提供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实验操作记录等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依据,而且在课程结束时,还需要进行实验理论的卷面考核及实验项目的操作考核作为评判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科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
[2] 潘懋元,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133)]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为生物技术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发展的专业之一。自2006年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设立以来,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物技术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皖西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构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一、科学编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相对来说,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例如,在浙江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过程工程原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生产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接受微生物学、发酵过程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其目标是培养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皖西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它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和应用型,其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合皖西地区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企业所需要的生物技术人才,因此,皖西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不宜照搬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制订与皖西学院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保证该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别邀请了江苏同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迎驾集团、安徽圣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生物技术企业代表,六安市发改委、六安市林业局、六安市农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行业主管,以及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结合皖西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及学生实际,历经多次研讨,共同制订出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在完成必要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开设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也是地方生物技术企业直接需求的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天然产物开发、酿造工程、微生态与酶制剂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等直通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型课程。
(3)构建高比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实践性课程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5.7%。实习实训等集中实践时间达到一学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课程实验由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三部分组成;专业实习实训由第3学期初的1周专业见习、第5学期初的8周专业生产实习、第7学期18周的专业实训及专业拓展实训、第8学期16周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四部分组成。
二、精心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适合企业生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皖西学院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既考虑到一定学科的相关性、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的继承性和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又吸收了安徽迎驾集团等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六安市林业局、发改委等部门的行业主管从生产实际角度给出的一系列合理化建议,确立了四大课程模块以及为期一年的公司化专业实训的系列课程,从而建立了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又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校本资源课程模块。建成理论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方面:(1)第1-4学期完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等);(2)第5学期开设植物生物技术、植物天然产物开发、酿造工程、微生态与酶制剂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等专业课;(3)第6学期开设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大别山特色珍稀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特色课程。
实践课程方面:构建以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每学期开设2~3次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前沿讲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构建以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为主的专业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政府资源课程模块。邀请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专家以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方面内容,开设“生物医药产业法规与政策”、“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等具有应用特色的专业拓展课程。
3.企业资源课程模块。邀请大规模组织培养与产业化栽培企业以及酒类酿造、酒曲制备、发酵设备制造等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以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解大规模植物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白酒酿造关键技术、白酒的质量分析与品控、酒类营销等方面内容,将企业技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培养直通企业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
4.自主学习课程模块。大三时期,每位同学须独立完成一次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知识授课,并开展学生互讲互评。每位同学参加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申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创新创业报告或计划,并进行评审。
5.公司化专业实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将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分组开展以下实训项目:(1)成立公司,组建项目部、生产部、研发部、营销部等部门,学生各司其职。(2)项目部的学生要落实企业的工商登记注册、撰写项目申报书、进行新产品生产工艺的研发、草拟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申报产品质量标准等事项。(3)生产部的学生要落实生产厂房的规划与设计、设备选型与安装调试、人员招聘与培训,实施产品生产与包装,提交相关材料作为项目考核的依据。(4)营销部的学生要落实营销人员的招收与培训、营销宣传策划、企业的财务管理,撰写人员培训计划和营销宣传策划书,要按照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管理公司财务。 三、多渠道造就“双能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采取多种措施,努力造就既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能深入生产一线、将生产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1)加强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对于刚进校的新教师,在学校统一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再分别从教学资源的准备、教案的撰写、课件制作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对新上岗的新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对于低职称的青年教师,在鼓励他们参加学校“青年教师大奖赛”的同时,分别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导师,要求他们完成至少一门课程完整的跟堂听课任务。
(2)强化教师的生产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皖西学院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尽快实现教师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培训,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每位教师都要担任实习指导,与学生一起进驻合作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生产实习。遴选并聘请10位农业、林业部门行业主管及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外聘教师,每学期开展2~3次的相关技术讲座,为本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并担任毕业生毕业设计及公司化实训的指导教师。
(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尤其是产学研合作能力。鼓励年轻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进修,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提高科研水平。到目前为止,生物工程专业已经取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2项,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为了使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顺利实施,生物工程专业采取三大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院通过科研平台建设、综合实验室建设以及与产学研企业的共建等措施,搭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仪器设备总值达500多万元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为综合实验的开设提供了保障。
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生物工程专业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具体而言,对于非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提前自学,在理解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出PPT,课堂上授课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就同一内容向全班同学讲授,开展学生授课活动,并由学生进行评析,将部分课堂交给学生,这样可以翻转课堂,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转变,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对于重点教学内容,教师结合生产过程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实施“案例式”教学,必要时直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开展现场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使学生自己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变要学生去学为学生主动去学。
3.重建面向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1)过程考核。参照企业GMP生产车间的过程管理模式,主要考核学生每门理论课程学习的过程材料,包括课堂笔记、课后习题、自主学习总结等,按照分值折算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考核依据。(2)项目考核。对于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实训、工程基础实训等一些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以公司名义申报的项目申请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一份车间/厂房规划设计图,根据项目书或设计图评定成绩。(3)实训报告。对于植物生物技术实训、微生物发酵工程实训等在企业开展的专业实训课程,在提交实训过程记录的同时,提交完整的实训报告,根据提交的材料来评定成绩。(4)“卷面+操作”考核。对于实验课程,不仅需要提供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实验操作记录等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依据,而且在课程结束时,还需要进行实验理论的卷面考核及实验项目的操作考核作为评判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科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
[2] 潘懋元,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133)]
[责任编辑:余大品]